刘蒋巍:与孩子沟通遵循的原则和态度

与孩子沟通遵循的原则和态度

文/刘蒋巍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成功的孩子。我们会有许多想法告诉我们的孩子。怎样更有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家长是满腔热情,对孩子充满了关爱,他们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最好的想法给孩子。但最后的沟通结果是,孩子不能领会家长的这份爱心,和他们沟通的有效信息。反过来,孩子倒是坚决的拒绝家长给他们的这份信息。所以家长很困惑。怎么我们对孩子那样的投注爱,那样的关心爱护孩子,怎么惹来孩子激烈的反抗呢?

有很多孩子的问题恰恰表现了他们和家长沟通当中的问题。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态度、原则、技巧和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看看怎样和孩子沟通。必须认识的是,我们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常是一个主导方:不管你是否愿意,在和孩子沟通使我们在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如我们牢牢抓住主动权,孩子就处在被动状态。

好的沟通往往是两个平等的信息沟通者。完全顺畅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观点。而且跟对方进行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讨论。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家长所处的误区,自己是做什么都懂的人,孩子必须接受家长的信息,才是好孩子。

家长变成了孩子的批评者,教育者,训导者。这时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比如说,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看到家里的摆设可能是要动一动。家长会认为这些行为是无效行为,可能叫孩子不要乱动。孩子会觉得按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孩子就会陷入某种不情愿的状态里面。孩子在长大一点的时候,在学校里有一些过于活泼好动,过于调皮的行为,这些可能在老师看上去不适应。就会和家长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孩子回家里就会遭到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到青春期,在这个时候.....孩子会遇到家长更多的批评,家长会有窥视孩子隐私的欲望.

孩子与家长之间不能相互认同,不能互相接受,不能很好的交流沟通。是孩子心理乃至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我们设想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他如何学习跟人交往,如何学习与人沟通。这重要的一课是在家庭当中完成的,最重要的老师是家长。孩子在学校里不能和同学、走向社会不能和同事交往。我们详细观察有交往障碍的人,回忆以前他在家里与父母交往的状况。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和家长交往中,就有问题。那么在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方面,家长不要把自己看成无所不能的人,是主导与孩子交往的人。如果我们与孩子沟通不顺畅,这其中可能有相当多的问题。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态度和方法。如果他在以后的交往中,出现问题,我们家长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再教育孩子时出现了问题。而孩子有许多性格:挑食,马虎,依赖性强,性格暴躁。不良情绪状态。往往是我们家长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我们看到家长在对孩子关心照顾方面有不均衡的现象,按心理学原理,一个小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是在学龄前,孩子需要与家长沟通的情况随着年龄而减弱。最需要家长的呵护是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学前阶段。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中国几千年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从健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一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言语交流模式、表达模式、沟通模式,是在很小的时候建立和形成的。而且在以后的很多年,几乎没有专业的帮助就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中国古话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一种科学的现象。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正好把这件事情做到了。生了孩子之后,觉得孩子就是一个小肉团。只要渴不着、饿不着,拉了屎有人管就没有问题。是大大的误区。我们常常看到年轻夫妇生完孩子以后,没有精力带,就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老人给看多久呢?一直照顾到孩子上小学。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与父母的沟通出现障碍。

在新生儿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叫母婴连接。是建立这个小孩亲密和依赖最重要的情感基础。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和谁亲近。从心理学讲相当于孩子在刚出生时母亲就抛弃了他,送到老人那里,这个小孩就必须得接受新的母亲。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生儿将面临一种严重的分离焦虑。从母体出来之后,他一下子从天堂掉到地狱。他恢复这种连接,就要靠妈妈的爱抚、哺乳。尤其是母乳的喂养、来恢复这种母婴的联系。让他产生与母亲的亲密感。来大幅度降低分离性焦虑症。如果这孩子被送到老人那里,那就为他刚刚恢复的母婴连接又徒然增长。拯救他的是谁,是姥姥,是奶奶。在精神世界里,这个老人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母亲。而是被母亲抛弃了的孩子被重新接纳和认同了。这个孩子的全部感情就会投入到新的“母亲”身上。等到孩子要上学的时候,重新被这个满奖白发的“妈妈”“抛弃”,回到完全陌生的母亲那里,别人告诉他,这是你妈妈。但这时的“妈妈”在孩子眼里成了一个符号,没有实际内容。这个母亲要教育和管理他,要说服和教育他,还要和他沟通。这个孩子内心里就有很大的拒绝。

现在我们的孩子有一些是由父母直接带大的。但他们也往往忽略了在小时候与孩子的沟通。主要是非语言的交流。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状态,以后与孩子沟通就不会又太大的障碍。现在的父母与小孩子存在另外一个偏向:生活照顾多,精神交流少。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就是自己一个生活的照顾着,不是一个精神交流的对象。当父母觉得有必要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需要和这个孩子有沟通时,发现相当的无力、无奈。原因就是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忽略了与他的精神交流。没有这个交流基础。没有这方面训练和培养,以后沟通起来就会出现困难。当孩子使得家长感到无限的愤怒。尤其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符合家长的脾气,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经验里,留下了很多家长脾气暴躁,爱攻击自己的印象。而孩子以后也会形成动不动就爱生气,爱发火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一开始就以互相对立,互相指责开始。以发生激烈的冲突结束。家长会指责孩子不懂事,不懂大人,不孝顺。这样的指责使得孩子跟家长沟通的欲望更低了。那么当孩子心理是健康成长的时候,与家长的沟通就没有困难。

而我们常听家长指责孩子心理不健康。“有病”,我们的家长忘记了,本来生活给我们一个很健康的孩子。这个孩子现在心理有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是以我们家长为主导,不良沟通方式让孩子心理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孩子什么样?首先是心理健康,他父母之间就有良好的,健康的交流和沟通关系。父母和孩子也有良好健康的沟通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以下特点:

一: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二:能够用言语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

三: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

四: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这四个特点,可能来自于家长跟孩子有效沟通的结果。

比如:喜欢自己,接纳自己。他的家长是怎样对待他的。家长说:孩子我爱你。孩子知道自己是可爱的。知道家长爱自己,自己应该认同与接纳自己。如果家长老是指责孩子,指责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孩子在内心就会分裂成两个完全不同或者有很大差异的人;一个是自己应该做的好孩子的样子;另一个是家长说自己不好的那个样子,孩子没有办法整合这两个不同类型的自己,就没有办法喜欢自己。

第二个特点:能够用包括语言情绪在内的多种表情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就是说你:一个孩子内心有什么想法,他可以用口头语言加以表达,在什么情况下孩子可以形成这样的特点?就是家长允许孩子表达在家长看起来不太符合逻辑、不太合乎理性、甚至有一些荒唐的想法而不加以指责和批评。这样孩子会认为:不管我有什么想法,家长能理解我。这样的孩子就善于表达。

另外,他可能不仅仅用语言,可能用情绪、状态、肢体等语言来表达内心。

三、能与人正常交往。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能与人很好的交往。他的交往技术从哪里来?是从父母与孩子交往的经验里来。当双方有不同的看法时,能够达成一致。当双方各自有想法的时候,能顺畅的表达。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通过表达变成大家的共识。这样的事情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学会人际交往的技术。而且可以用于指导他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在工作岗位与老师、同学、同事的交往。在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沟通与交往有障碍的时候,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不是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个人在当下遇到了什么困难。该求助者最喜欢说的是:我现在如何如何。

我们不对刚刚发生的事情感兴趣,而是为什么在当下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去回访一下早年他的家里的亲子沟通就会发现:这是早年在心里种下的一个种子。以至于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与人这样交往。所以眼前出现了一点障碍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家长与孩子的交往对孩子将来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第四点,就是能适应规则、适应环境。这也是与家长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品质。家长与孩子沟通中,应相互倾听对方的想法。但是家长作为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给孩子制定出一些规则。孩子是通过适应家庭来学习适应环境的。家长要制定一下规则让孩子来服从,练习孩子适应规则和环境的能力,家长不能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样对孩子形成好的品质是有帮助的。

刘蒋巍:与孩子沟通遵循的原则和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孩子   好孩子   心理健康   障碍   想法   态度   家长   老人   母亲   父母   状态   原则   规则   阶段   语言   妈妈   心理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