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孩子学习方面,为什么家长只能指点?

孩子学习方面,为什么家长只能是指点?

文/刘蒋巍

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的“指点”是必要的,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无原则的陪读。否则,孩子不容易形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责任感。

在孩子的学习中,家长只是配角,孩子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家长与其说在“指导”孩子学习,不如说是“指点”孩子学习。

“指点"与“指导”的意思是相近的,不同的是“指导”对人的指引导向系统一些,而“指点"则在比较关键的问题上“点到为止”,并不系统地讲解。比如孩子写作文,在某一点上卡住了,得“点”他一下,在这一点上给予点拨。所以,我们认为“指点”更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尤其辅导孩子的学习,家长更多的是指点,而不是系统的指导。所以,家长要学会“指点”。

一、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孩子学习知识主要靠学校教育,老师是传道授业者,家庭教育不可代替学校教育。即使家长满腹经纶,也只能在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指点,而不是由家长越俎代庖,代替教师传授知识。家长或许在教育艺术上可以是位“天才”,但不可能是一位“全才”,如果家长以全才的标准要求自己,会引起无端的困惑和自责。在指导孩子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家长角色过了,孩子的能力就一定会弱。例如,辅导孩子的功课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一件大事。有的家长不仅为孩子所上的各种兴趣班陪读,连作业都天天代为检查。

【案例】

同事小琳的儿子从中考至高考都是顺利通过,榜上有名。朋友都向她取教子经验。因为朋友看到小琳好像没花费什么工夫。小琳说:“我不会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操心,因为我已经提前操心把心血花费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而且这种努力从儿子上学前班就开始了。从儿子上学开始,我就不做孩子的拐杖。在小学低年级,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签字时,我也只管签字认可,绝不检查作业。我告诉儿子,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而你的任务就是学好功课。作业的目的就是复习所学的知识,有了错误不要紧,那就是发现了自己的漏洞呀。只要把不会的、不懂的及时向老师学会就可以了。并在做作业的时间上订规矩,培养了孩子放学进家门就做作业的自觉习惯。

其实,做家长的陪着孩子学习,不如教会孩子学习,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要让孩子自觉地做到学习完后再去玩并非易事。虽然有教师、家长的督促,但孩子有时也会忘记了学习任务。例如,现在有很多孩子不做作业、少做作业、迟交作业。孩子之所以如此,固然是因为他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玩心重,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家长缺少监督,与学校配合不够,未能使孩子养成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再玩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镜头一】

每逢寒暑假或双休日,许多学生提着书包去补课。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有。而且,绝大多数不是单独请的家教,乃是三五个乃至七八个组建的补习班。大都补的是英语和数理化,而且,补习的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虽然假期上班课补习了,但成绩仍然不会怎么提高,有些甚至不起一点作用。

追根究底,是这些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而若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镜头二】父母陪做(孩子做作业,父母守在旁边)

一个小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到家一开始作业,妈妈就马上问我:‘会做吗?'过会儿又走过来瞧瞧说:有什么不懂吗?'我心里很烦,但又忍着,心情也就不好。”另一个学生写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总是守着我,其实没必要,有时守了半天也只签一个名字。”

指点孩子学习功课不能老是给孩子当拐杖,要让孩子自己走路。家长指点孩子也不能局限于辅导具体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必须让孩子试着去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比如讲数学题,孩子懂了,高高兴兴离去时,家长不要忘了加上一句话:“你注意看看这道题的类型,以后遇到这种类型就自己做。"这样“点"孩子一下很重要,孩子就慢慢学着注意比较归类,下次有同类型的题,就坚持力求孩子独立完成。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指点就“点"到了关键上。

【镜头三】

有个孩子学习条件得天独厚,姥姥每天辅导,从不间断,孩子学习很顺利。到五年级姥姥病了,孩子的父母才发现没有姥姥辅导,孩子无法完成家庭作业,因为以前有一点不懂姥姥立即解答。几年下来,独立钻研的思维能力完全没有形成。

像这样一些有知识的家长,由于自己有知识,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孩子稍稍不懂立即给予讲解,给孩子形成不勤于独立思考的惰性。指点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抱着丢不开。

以上做法,导致了孩子自学意识滞后,缺乏自学能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中,家长的工夫要花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逐层提高孩子自我学习、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各年龄段孩子自学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婴幼儿阶段。

(1)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发展婴幼儿的聪明才智。游戏是学前孩子的主导活动,孩子主要是通过游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适应生活环境发展智力的。因此,将游戏与早教结合起来,增强早教的趣味性,让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互教互学、互相促进是最有效的最有吸引力的早教方式。

(2)丰富幼儿的学习机会。为幼儿提供尝试、展现、锻炼能力的机会,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凡是与婴幼儿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物,他们都学得很快,所以早期教育应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循循善诱,启发幼小心灵的智慧。及时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凡是符合婴幼儿兴趣、爱好的东西、他们都愿意学习,因此要以诱导、启发求知欲为目的,而不是给孩子灌输很多的知识。

(4)用故事来扩大幼儿的知识。通过故事来学习,故事可以锻炼记忆力,启发想象扩展知识。

(5)建立广泛的兴趣。引导孩子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大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孩子最理想的教师,它最能吸引孩子,最容易激起孩子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

2.小学阶段。

(1)教给孩子自觉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时期。例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虽然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做到并不容易。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付出许多的心血和操劳。但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则是终生受益。不少孩子天资聪慧,但是就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资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虽然说这是属于道德的范畴,但是也与自觉学习能力紧密相连。

(2)多给孩子鼓励。“妈妈知道你是个不怕困难的好孩子,这点小问题一定难不倒你,对吗?”“你能行!”“你真棒!”.....家长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赞许的眼神,有效地调动了孩子的情绪,更增强了他们自我获知的信心。

3.初高中阶段。

(1)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要适时地表扬、鼓励孩子,对孩子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习惯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等。孩子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训练。

4.大学阶段。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动自觉的学习。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要求大学生除了扎扎实实掌握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独立地支配学习时间,自觉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还要注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将来适应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能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知识的作用,诚然这种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人在学校期间能够获得知识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当他离开校门走上社会时所能得到的莫大的裨益。我们知道,一个人即便取得了博士的学位,他的知识与他将来从事的工作需要的知识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一个人一生中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从校门走出之后得到的。有的人走出校门多年知识长进很少,有的人走出校门知识量成倍增加。道理何在?撇开其他因素不论,关键是有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爱因斯坦告诉人们:“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又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这是对为什么要注重自学能力培养的最好解释。

三、注重指点学习过程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先帮助、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下工夫,把细节决定成功的思想从小就灌输给孩子,并变成他自己的财富。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得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时是否认真去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考试时你是否认真阅读每一题的题意等等。因此,家长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避免纠缠结果。一般来说,孩子学习出错都有原因,但是并非所有原因都得弄清楚,孩子更难以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错。二年级学生杨光,平时不愿动脑筋做作业,东抄西凑地向老师交差,父母对此熟视无睹。到了临考前两天,父母才硬逼着杨光挑灯夜战。杨光还真聪明,一读就记住,不到10点钟就可以收兵了。谁知考试成绩只有70分。父母长吁短叹,说这孩子忘性太大了,怎么只考这么点分。家长往往关心孩子考试成绩,看见高分数就笑逐颜开,看见低分数脸色就不好看了,于是纠缠于分数。“怎么搞的,丢了这么多分?”孩子考试不理想,我们家长该做的就是:

(1)理解与同情——“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很后悔。“让孩子感到你的理解与爱意,排除他的自卑与担心。

(2)共同面对——“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再做一遍。”启发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3)重建自信——“啊,这道题挺难,你做对了,真不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没有失望,发现自己并不笨,建立“我能行”的信念。

(4)吸取教训——让孩子找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攻克薄弱环节的具体方案,以新的姿态面对下一次考试的挑战。

同样是面临考试,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要考100分。”另一个家长对孩子说:“发挥你的最好水平,超水平发挥更棒。”

这两种要求实际上差异很大,前者关心结果,后者关心过程。对孩子来说,能否取得100分无法知道,而发挥最好水平却是可以做到的。前者给孩子压力,后者使孩子卸下心理负担。前者强调结果,可能助长孩子取巧心理,猜题押题甚至作弊,以获高分数;后者注意过程,注重能力,可以调动孩子的主动精神。

有一位家长从不轻易表扬孩子得高分数,比如测验,孩子作文分数高,她就要询问:测验前老师“押题”没有?押中了没有?以便知道孩子是临场审题发挥写出的作文,还是记熟了在测验时依样写上去的作文。如果孩子独立构思临场限时完成的作文,分数低一些也要给予奖励,因为过程比结果重要。

家长指点孩子的学习过程包括指点具体过程中的细节。例如,作业书写格式要规范,包括试卷的书写要工整。另一方面,关心过程不能事事追究过程,偶尔出现失误,家长不一定非要计较不可。有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一次数学测验错了四题,真是前所未有!这位家长虽纳闷,但还是对孩子说:“难免的,没什么,以后注意一下。"孩子说:“嗨!妈妈你不知道,第一遍做完只对了一道题,全靠我速度快,有时间检查了两遍,改正了好多呢。“家长问其他同学情况,孩子说大多数比她分数高,家长也没再问。以后测验孩子又恢复了原状(孩子是数学尖子)。

刘蒋巍:孩子学习方面,为什么家长只能指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家长   孩子   目的   作业   婴幼儿   测验   分数   自觉   注重   父母   习惯   自我   过程   能力   知识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