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家长容易忽视的学习指点

家长容易忽视的学习指点

文/刘蒋巍

指点孩子学习不要面面俱到,感觉到了就行了,否则就变成了唠叨,唠叨的结果是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发展成孩子厌恶学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一、感觉学习

“人应该全面学习。然而现今孩子一进学校,就被三套符号系统包围着:汉语拼音、汉字、阿拉伯数字,多则十几年,少则九年。”就语文来说,小学生从中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法知识,而对语言本身的感觉还远未充分,就很不科学。“教学日益地符号化、狭隘化、抽象化,人们陷于语言的魔圈难以自察。孩子封闭在由符号构筑的大匣子里,渐渐相信了我们生活其间的世界就是这样。”这是很多教育家痛恨的教育。

片面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丧失了许多天赋。片面的教育必定导致片面发展,而人的各种器官都应该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如身体的发展、精神的发展、感性的发展,以及模糊的直觉、无意识、美感等。

符号学习是必要的,但符号并不能标出人所有的认识和理解,好多东西是无法用数字标出,甚至用语言世是说不清的。比如考试状态,孩子学习一年,大大小小的考试总不断,考试之前的心理状态,相信没人能够用号精确地表达出来。即使使用语言,也只能是一种感觉。“还可以”、“把握不大”,虽然这种状态对考试影响非常大,但谁也没法通过符号学习去调整,而只能靠感觉调整。

一个孩子刚上初中,第一次期末考试开始前,她说:“哦,妈妈,我恐怕考不好,我预感是一塌糊涂的结果。”家长说,看你的感觉是不太妙,不过,试试你这种感觉灵不灵,怎么样?孩子考试三天,家长并没有表示特别关心,甚至出差两天。同事说:“真放心。”家长说:“让她去琢磨感觉。"孩子考下来总分班里第一,家长笑吟吟地说:“你的感觉不灵啊。“孩子信心十足说:“可能因为中学与小学不同,我现在有一点儿中学考试的感觉了!”如果家长要孩子把感觉说清楚,行吗?而且家长也无法代替孩子去感觉。事情就是这样,家长只能指点孩子一次一次去感觉。

在家庭教育的热潮中,常常看见殷切的父母,让孩子看一幅名画,或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听一首名曲,之后立即要求孩子“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更有甚者马上与孩子的理想志向联系起来: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孩子内心产生的感受,往往是非常难得的、可贵的感受,一经如此说教,肯定无影无踪。

指点孩子感觉学习,只要感觉到就行了,用不着家长画蛇添足,多发议论。孩子的感觉或许幼稚,并不深刻,但都无关紧要,孩子还要长大,只要不断地积累,感觉就会丰富。又如孩子读名著,如果家长逐篇系统地讲解,失之过繁,家长最好不多讲,孩子能看懂多少看多少,能感觉到什么就感觉什么,孩子要提问也可以,没问题也无所谓。家长可以问问:“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喜欢?"孩子往往会说:“不知道,说不来。”说不出来,也是一种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有了相当积累,认识就能上得去。

现在很多孩子迫于应试,感觉积累很单薄,学业、事业要上得去很困难。不少儿时好动、顽皮的孩子,长大后很出色,绝非偶然,与他们丰富的感觉积累密不可分。

感觉学习与严密的思维训练并不相抵触,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二、动作学习

动作学习也叫“操作”学习,形成动手能力的学习。如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孩子自制玩具;又如孩子用纸、布、线、胶水、木块、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做科学小试验等等。除此,父母还可引导孩子整理玩具、修补图书、洗刷鞋袜、铺床叠被等,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生活气氛。

人的智慧出自手指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发展要追溯到动作,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能力是通过操练而发展的。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运用依据智力结构设计的特殊操作练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验获得成功。

在我国,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甚至连能否长大成人都成问题。

家长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可以先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开始,教育孩子动脑又动手,心灵手巧。

(一)讲清目的,激发兴趣

要让孩子知道,动手能力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手和大脑互相促进,达到心灵手巧的境界。人类和其他动物比,一是脑发达,二是手灵巧,其他器官大多不如其它动物。

在家庭中,让孩子在经济自立之前先能生活自理。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权利,对其健康成长不利。洗衣叠被,洒扫晨饮,一点一滴地培养。

动手劳动是要付出代价的,会使孩子感到疲乏和劳累。但劳动是会有收获的,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推动他喜爱劳动,形成习惯。

有的家长一听说学校要劳动就不愿意让孩子参加,怕弄脏了孩子。这是不对的。也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

(二)具体指导,技能训练

家长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新的动手技能都要以一些原有的动作为基础。例如打字,虽然是第一次练习,但如果过去学过弹钢琴或电子琴,其中所包含的按键动作,就会对打字有帮助。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各种动手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大有好处。

有时,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过程中,发展到一阶段会停滞不前,这是一般练习中都有的,心理学上叫“高原期”。在这个阶段,家长鼓励孩子不要放弃,继续练习,达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质的飞跃,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我们发现许多孩子缺少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难以适应日益竞争的社会。究其原因是不少家长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一般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孩子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子经验】

一个家长在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家长夜校学习后谈他的教子体会:

要把孩子培养得聪明能干,需要让孩子掌握较多的知识。但知识的掌握不能单纯靠老师和家长的灌输,还要能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孩子通过动手可以直观地、较深入地学到一些知识,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刺激求知欲望。我们除了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世界外,还要注意让孩子通过物体感觉不同的软硬度,不同的温度。常让孩子拿一些细小的较精细的物品来锻炼孩子手的运动能力,教孩子玩一些手指运动的有趣游戏、让孩子大胆“涂鸦”,训练他脑、眼、手的协调能力。经常给孩子玩需要拼装才能玩的玩具。利用孩子特别喜爱车的特点,给他买回一大箱需要拼装的汽车,孩子将汽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到各种汽车的组成、螺丝刀的使用及螺丝可以固定物体的概念。我们还给孩子选择了一种多件的随意拼搭的玩具,任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自己喜爱的“车”“飞机”"枪”等。孩子的制作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图形对称了,色彩搭配漂亮了,“车““飞机”也越来越像模像样了。在这些动手活动中,孩子想象力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学到很多其他的知识,比如数的概念、图形的概念以及色彩的区分等。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中,我们还注意将最基本的原理和常识教给孩子,这等于是交给孩子一些“工具”,以便他能更广泛和主动地去摄取知识。由于很多知识都是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的,因此很牢固,而且逐渐深入,他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求知欲进一步增强。同时学会了动脑筋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积极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孩子有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就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并不断探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他们能力与智力结构的合理发展。有教育家指出:“劳动技术教育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根本出路和主要模式。”

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还应该超前一点,在孩子动作学习方面多做努力。

三、信息过多的恶果

家庭教育是“指点”孩子的学习。突出这个“点”字,是因为现在很多家长不是指点孩子学习,而是用大量的知识信息一层一层把孩子包裹起来,让孩子几乎不能动弹,不能思考。

【案例】

在动物园狮虎山有一只东北虎,其虽为笼中兽却依然威风凛凛,浑身的皮毛色彩花纹,无一不透出森林之王让人叹服的壮美和威慑的力量。我们可以想象着它在大森林里百兽震恐的虎威。这时一个母亲大声念着关于“东北虎”的介绍,属什么科、产于何地、特点是什么。她拉过儿子(小学二三年级学生)说:“你记一下,这也是知识。“儿子一脸不情愿,勉强望着牌子。

点评:这位母亲很重视教育。她认为,知识是积累起来的,学一点就多一点。可是具体问题在于:学一点并不一定就学进脑子里去,也就不能积累起来,甚至可能引起反感。犹如孩子长身体,要靠日积月累,但并不等于吃一点就长一点,并且吃多了还会伤了肠胃。孩子不高兴看说明,就应该先让他看老虎,看!这只老虎太漂亮了,其实不看介绍说明也没关系,以后让孩子查查有关东北虎的书,不更好吗!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少家长不是指点孩子学习、积累知识,而是把大量知信息硬塞给孩子,唯恐孩子学不到知识,错过学习机会。例如,现在提倡培养观察能力,家长就担心失去任何一个可观察的机会,只要有可观察的什么,就立即让孩子“仔细观察”,写有科普知识的地方就赶快让孩子“记住”,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孩子能不能吸收。再就是现在中小学生学习的参考书可谓铺天盖地,除了若干的“优秀作文选注”“解释词语”辞典,甚至还有《造句辞典》。有的家长也来者不拒。当然这些参考资料并不是一点用也没有,但参考过多的恶果一则孩子失去学习节奏,难以掌握轻重主次,什么参考书都堆在身边,反而使孩子什么也参考不了,最多抄抄写写,并不能帮助思考。二则不少所谓“优秀作文"实际上只是范文,要起到指点作用,的确算不上优秀。要学好写作文,不能老模仿学生写的作文,得多看一流的东西,尤其是中学生,没有一部分古今中外名著垫底,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的。

所以,给孩子的参考书一定要挑选,不懂可以请教,不能见卖就买。要指点孩子选用参考书。

信息过多的恶果一是直接损害孩子的独立思想和判断,信息多可使孩子所知甚多,但又一知半解,容易形成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品质。信息过多会使用孩子筋疲力尽,因而对知识信息反而“麻木”,就像人已经吃得很饱,任你山珍海味,也不可能再有兴趣一样。一些孩子厌学,也有这个原因。

刘蒋巍:家长容易忽视的学习指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家长   东北虎   恶果   参考书   片面   符号   玩具   动作   能力   感觉   孩子   方法   知识   考试   信息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