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亲子关系的协调

亲子关系的协调

文/刘蒋巍

一、冲突的频繁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两代人之间要求与被要求的冲突、评价与被评价的冲突,观念、信仰、习俗、见解,甚至习惯的冲突,伴随着家庭的整个历程,使家长和子女的冲突频繁地发生。亲子间有冲突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化解,而且要化解得及时、有效。

严格地说,冲突的实质在于人的本质、社会的变革发展,因而家长调节冲突的能力也就取决于家长的社会观念、民主意识。尤其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期以后,亲子关系冲突的起因大都是家长的非民主观念所致。这一点尤其值得现代家长自忖反思。

家庭日常生活的冲突也较普遍,有的冲突在所难免,可有的因为琐事发生的冲突又太频繁,大都因家长求全贵备,小题大做,家庭教育缺乏约规而引起。在一些家庭里常常看见父母子女争执起来,又并不为什么正经事,不外乎是先玩后做作业或是先做后玩。孩子放学后要先玩了再做作业,母亲要求先做作业后玩,于是争执相当时间;又如家长答应星期天带孩子上公园,可星期天早上起床一看,雨下个不停,于是家长说:不去了。"孩子又哭又闹,说父母说话不算话,于是又一场冲突,家长指责孩子不讲道理,孩子说家长不守信用,各执一端,最后家长火冒三丈,打孩子一顿,平息了冲突。可已经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了起因。

常言道:仇怨宜解不宜结。亲子关系往往谈不上“仇”,可同样需要宜解不宜积。家长对冲突矛盾是“解”还是“积”,也是教育能力高低的表现。

“积”,就是因冲突产生的怨恨、紧张和不满,一次一次地堆积起来,怨恨、不满和紧张情绪可以通过家长的权威压下去,然而压了下去也就积了起来,成为以后冲突的根源。日常好多亲子关系冲突表面看似乎为某一句话或一点儿事,实际上是多日积累的不满,得到一个机会发泄所致。所以家长要注意矛盾“宜解”。如何才能使矛盾少积而多解呢?

1.给孩子一定的做主机会。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相当长,家长要给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做主处理一些事情。如前面谈到的完成作业的问题,先玩后做或是先做后玩,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让孩子具有自己安排时间的能力更妥当。如果孩子在学校连续用脑已很疲劳,回家后先玩一会儿再做作业,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有个孩子刚上小学时,回家问母亲:作业先做还是等会儿做?她说:“你自己试试看,先做好还是先玩好,但是有一条要记住,做作业的时候要专心,必须一口气做完,不能边做边玩。如果你觉得安排不好,告诉妈妈,妈妈帮帮你,好吗?”这样就很妥当,既可以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又可以消除依附心理,给孩子相当宽松的余地,试着自己安排时间,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把精力用来与家长讨价还价。即使有时孩子玩得久了一点,作业拖得太晚,家长也不用批评,而是提醒孩子以后注意。第二天怎么安排也由孩子决定,不能说:“昨天你玩得太久,今天必须先做作业再玩!”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不断鼓励和指导,让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学习安排自己的事。

有一个孩子做作业中途休息,家长放他下楼玩15分钟,孩子赶快冲下楼去,一会儿家长在阳台上大声把他叫回来,说时间到了,孩子上楼一看,还有1分多钟才到15分,于是孩子借此不依,非要下楼去补玩这1分钟。家长气得不行,说这孩子太贪玩了!一分钟作业也不愿多做,差点又是一顿打。

其实,这种冲突是家长逼出来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多玩1分钟,孩子才会不愿少玩1分钟。孩子的作业关键在效率,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家长死抠时间,也容易使孩子在时间上做表面文章,应付家长。很多孩子做作业磨蹭、拖拉,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在安排孩子时间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致使孩子被动地学习,从而消极应付家长。

2.制定一定的规约。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有一些共同的约定和规定,孩子做到,父母也做到。比如在孩子小时候就告诉他,爸爸妈妈和你都要讲道理,不管什么事谁对就服从谁,而且说到做到。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无论怎么哭闹都没用。

孩子的许多要求是随心所欲地、好奇的、不能自己控制的,这不是孩子的错,如果遵循一条约定:讲道理,父母讲道理,孩子也要慢慢学着讲道理,解决矛盾也就有规矩可循。孩子无论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好好地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家长若不答应,也好好讲明原因,家长自己错了,就放弃错误主张。一个家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做到依理而行,但是如果没有讲道理的约定,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冲突就不堪设想。一般来讲,家庭民主意识强,家庭成员都讲道理,亲子关系的冲突就会减少一大半。

如前面所举的那个上公园的事例,家长如果与孩子之间形成某种约定,讲道理,就不会最后以揍孩子一顿为解决冲突的结局。下雨上不上公园家长可以有两种处理:一是讲清楚雨太大,不能去公园,淋湿了会生病,去公园只能以后补上。二是如果雨不太大,就不妨带孩子去公园,这样既不失信于孩子,也可以让孩子知道雨天到公园无法玩耍,甚至没地方可坐,以后下雨孩子也就不想到公园了。

再者,若是孩子对细雨中公园的清新和宁静有兴趣,那也不失为一种情趣。有的家长就是喜欢幽静和清新,常常在雨后或小雨中带孩子去公园。大城市的公园节

日都人满为患,令人望而心躁,而雨中的公园,别有一番景致。

这样处理,家长就不会被动到非得动棍棒才能平息冲突,家长和孩子之间才可能获得协调和“常法”。用老百姓的话说,才有长期过日子的“章法”。

其他如天气凉孩子要吃冰棍,不必要的东西孩子非要买不可等等一类问题,在约定“讲道理"的家庭,一般都不致引起冲突。家长必须记住:要求孩子讲道理而自己随心所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冲突会愈加频繁。


二、寻找艺术的表达形式

家长提高协调能力,还应力求提高自己的表达艺术,表达希望、表达失望、表达异议,尤其需要如此。

1、委婉有诚。人际交往的全部美好之处、成功之处在于真诚和委婉。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是这样。家长爱子之“诚”无可挑剔,然而家长爱之至诚,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到“委婉”。好多时候家庭教育效果不佳,不是因为家长缺乏爱、而是因为家长缺乏艺术的表达形式。因此,家长应该把“怎样表达诚意“作为教育艺术来追求。

2、表达希望。一位母亲看见女儿愁眉苦脸地读英语,因为刚开始学,还不习惯英语语言,母亲拿起一本书对女儿说:“这里有一个故事你听听。“于是正经朗诵道:“老鼠妈妈带着一群小老鼠大步走过厨房地板,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只猫,猫叫“咪呜、咪呜”,老鼠妈妈也回叫“咪呜、咪呜”,猫被弄糊涂了,走了。老鼠妈妈对小老鼠说:你们看,我说没错吧?我告诉过你们多学一种语言总是有用的。“女儿开始没反应,等到听完便咯咯地笑了好久,因为她知道母亲生肖属鼠。此后女儿读英语,再不会忘记母亲充满爱意和风趣的希望表达。如果母亲直接对女儿说:“你要克服困难学好英语,不能愁眉苦脸地学。“那就太沉闷、太僵直。

家长的希望不一定都能借用幽默故事来传达,但是一定要避免生硬,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有个家长挖苦孩子学习不理想时说:“我看你以前还像个人样儿,指望你考上大学出国去,我也出一口气。现在我看算了,只希望你能找到饭碗,别有了老婆还要我来供养!“孩子才读中学,这哪里是谈自己的希望?

希望孩子改正缺点,更需要讲究教育艺术。有的家长已是几十岁的人了,说话伤害了孩子,还自我夸耀:“我就是个炮筒子,怎么样?”与人相处,“炮筒子"的局限性就很大,教育子女更不能以“直言”为原则,应力求委婉达诚。

3.表达失望。孩子使家长失望了,家长心里不好受,孩子同样不好受。此时,家长尤其要注意如何表达。一个父亲看到儿子成绩册的评语栏里老师提了不少缺点,很有些失望。但他对儿子说:“一点儿缺点也没有的人,通常也没有什么优点,不过我觉得你的优点是不是多了一点?”父亲的幽默表达使儿子领会了父亲的善意和爱护,也加深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国外一则幽默故事也很有趣:一位老奶奶对孙子9岁才能朗读很失望,但是她说:“我的孙子比林肯总统强多了,他9岁就能念完林肯的就职讲演辞,而林肯到50岁才能念。”

幽默艺术都是家长很可以借鉴的。不讲究表达艺术的人,往往“好心无好报”,弄得自己不痛快,效果也差。表达对孩子的失望最忌讳的是伤孩子的自尊。比如“你真丢我的脸”“你把我们一家的面子都扫光了”“我看你就这么一点出息”“稀泥糊不上墙”等,这类表达就是最糟糕的,家长应对此“打上封条”。

4.表达异议。孩子在小的时候独立性尚未发展起来,对家长多是顺从和依赖,随着孩子的长大,独立见解也逐渐多了起来,喜欢坚持己见,好争辩,惹得家长恼怒。尤其在孩子青春期一段时间,被称为家长与子女“最艰苦、最难相处的阶段”,孩子处于“第二次断乳(心理断乳)"期,自信而又自负,根本不把父母的意见放在眼里、父母的异议常常引起孩子反感,引起冲突。这一时期家长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说服孩子,往往特别困难、也就特别需要家长的耐心和讲究表达艺术。家长首先应允许孩子持有不同看法,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家长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用词要委婉,不能专横,更不能恶语伤人。再次,话不要说尽,要留有余地,不要逼出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一定要注意选择说话的时间,常言道“言贵时“就是强调应在恰当的时候说话,孩子年少气盛,容易冲动,因此待心境平静再谈,效果才好。

5.亲子关系紧张的负效应。由于亲子关系的血缘联系不可能随意解除,才使父母子女的生存相互依赖如此深刻。在依赖与被依赖之间,要求与被要求之间,必然产生冲突,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家长要懂得,亲子之间冲突过于频繁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损害家庭正常气氛、损伤孩子心理健康、破坏孩子积极的智力活动。

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谋得理想的社会职业,又只有通过要求孩子才能实现,所以为升学而引起的紧张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但凡事得有分寸,如果这种要求引起紧张和冲突持续时间过长,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阻碍孩子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扭曲孩子的性格。所以,家长解决冲突要力求尽快恢复正常气氛,不能让孩子老是处于冲突的紧张体验之中,焦虑不已,忧心忡忡。

另外,有的家长总喜欢随心所欲使孩子紧张,而且他们不高兴看见孩子轻松自在,总是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有一个母亲,大发脾气,训斥女儿(大概七八岁)不听话,小女孩赶快放弃了自己的要求,请求母亲不生气了,可母亲抽泣着越发伤心,大声数落小女孩以前的种种不是。可怜的孩子不敢言语,自己也哭了,可一见母亲停止了抽泣,赶快跑过去给母亲擦眼泪,递开水,母亲才渐渐平息下来。才七八岁的孩子,含悲忍屈去迎合母亲,不难估计,她内心是多么紧张,多么害怕和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位母亲已具有“虐待狂”的倾向,喜欢折磨孩子,非要弄得孩子紧张不可自己才能平静。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恐惧体验之中的孩子,是不能积极地从事智力活动、探索活动的。

大多数家长都不是虐待狂,但是一定要知道:亲子关系冲突引起的紧张体验过多、过于持久,会从根本上伤害孩子,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阴影。

6.威信的获得。威信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教育力量。家长的威信则在于孩子对家长无可怀疑地尊重、信赖和意志服从。

家长的威信首先来自孩子的生存依赖,孩子需要的爱和安全感的满足都来自家长,正如一个小学生写道:爸爸负担着一家人的生活,我们能有饭吃,有房住,全靠他辛苦工作。爸爸真了不起!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目中,自己的父母都是最了不起的,这个阶段家长要获得威信,获得尊敬并不难。但孩子逐渐长大,独立地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时候,家长威信的获得,主要依靠人格力量、社会能力,要保持威信,就不是轻而易举地了。现在即使是10岁小学生的家长,要维持威信已经比较吃力,这时有的家长就借助于强求、体罚一类的手段。一个孩子挨打后说:“我都记着!等我长大了,再和他(指父亲)算账。”当然以后很可能不算账,而家长威信的丧失却是很容易的。家长的威信是调节亲子矛盾,消除紧张的重要保证。家长威信的丧失,往往使得亲子冲突更为频繁,而且难以收拾。

另一方面,家长威信的破灭对孩子的打击相当大,尤其在青少年期,孩子对社会的信任和人生向往,很多都体现在对父母的崇敬之中。小说《牛虻》的主人公亚瑟,发现自己无限崇拜的神父和最信任的母亲欺骗了自己的时候,心中的偶像破碎了,愤而出走。神父在亚瑟心中失去了威信,也就失去了影响力量,连同神父所侍奉的上帝在亚瑟心目中都一下子变得毫无价值。

在现实中,父母触犯法律,受到制裁,孩子的学习、行为表现一落千丈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少有孩子不受影响,而往往是孩子受到的打击比我们成人预料的还要惨重。

有的家长惧怕威信丧失,因而训练孩子从小就听话,非常地听话,一直长大成人,学业职业、婚姻恋爱都听父母的,这也算一种威信,亲子冲突少有发生,但却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为代价。

另有一些家长不计较“威信”,为了避免冲突,对孩子有求必应,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以一切要求,“放下架子”,甘心为子女驱使。表面上看也协调了要求与被要求的矛盾。然而家长失去威信,势必造成有朝一日更为剧烈的冲突,特别是到了孩子的青期,家长由于没有一点威信,软也不是,硬也不是,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家长说两句就不高兴,摔门把自己关房间,或动不动离家出走,根本拿孩子没辙。

家长既要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又必须有威信。这实际上是做人,而不仅仅是维持某种力量的需要。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始终有威信,家长才具备教育孩子的力量,也才显示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而家长的人格力量往往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

7.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协调。不同阶段"指孩子发育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调节,各具特点。比如,家长特别气恼的是,孩子有话不告诉父母,只让同龄伙伴知道,因而家长指责孩子我养你十几年反而不及你的同学"等等,引起冲突。这就是家长不懂得孩子在青春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起来,重视自我,对父母、教师和其他长辈都会有“闭锁”倾向,这是正常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必需的,指责孩子不对家长说心里话,是家长失利。

从总体上看,很多亲子关系冲突都发生在孩子的青少年阶段,而且往往都因家长不懂得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而引起。一般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孩子最看重的评价是伙伴对自己的评价,集体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父母的评价。有时孩子不听话,变得出人意料地固执就与这种特点有关,家长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对伙伴的重视,也是亲子冲突的重要根源。

【案例】

一群高年级男孩相邀星期天到公园野餐,因是自发组织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可其中一个男孩回家告诉父母,父母不答应,说:我们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孩子不肯,说:“我已经答应分工出卤菜,怎么能不去呢?”父母说:出什么菜都无所谓,我们不放心。要不我们与你一道去?孩子急得跺脚,父母就是不让步。第二天一群孩子约齐了在门口等着,可这个男孩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其他孩子不满地走了,说:真没出息!男孩听了放声大哭,母亲却说:“他们说你什么没用,爸妈说你有出息就行了,老师说你有出息才有出息。”男孩子不依,于是又爆发了一场冲突。

点评:这位母亲的话很不对。对男孩来说,伙伴的评价比父母、老师的评价重要若干倍,这是孩子最看重的,而母亲却以为儿子仍然是三五岁的稚童,只要妈妈说一声乖"就心满意足。家长如果懂得孩子在不同阶段具有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无知而引起的紧张和冲突。

注意亲子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也是亲子协调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家长要懂得“距离产生美感”,人都需要空间,有的家长认为爱就是亲密无间,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孩子的行为、动机、兴趣全都要自己知道才放心。这样就造成孩子极为被动,失去行为的空间和心理空间,尤其在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迅速增强、逆反心理强的时候,如果亲子之间不保持适当距离,亲密无间,会引起孩子极大反感和不适应,激烈冲突在所难免。有个家长伤心地诉苦:我以为他可以说是肝脑涂地呀,可是他不听话,还对我大喊大叫。这位家长的孩子读高中,可她规定孩子太细。下一点小雨,孩子不想带伞,非带不可;孩子饭后不想吃水果,非吃不行,而且要讲一大堆道理。孩子说:她劝我大喊大叫,我没发疯就算我理智。可见,如果家长懂得“距离”的作用,就不会这样劳而无功。

家长自以为深爱孩子、关心孩子,放肆地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从而触怒孩子,激起强烈的对立和敌意,导致冲突,这恐怕还不是个别现象。一旦冲突起来,家长往往还指责孩子,却极少检点自己,其结果孩子对家长防不胜防,将心中的秘密锁得更紧,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就愈加困难,冲突也就更多。

刘蒋巍:亲子关系的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作业   威信   亲子   子女   冲突   紧张   家长   母亲   父母   阶段   公园   评价   孩子   时间   艺术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