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家长与孩子、教师的协调

家长与孩子、教师的协调

文/刘蒋巍

一、师生关系的深刻性

师生关系不是一般所说的“关系好”或是“关系不好”,而是指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品行、智力以及独立意识等重要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师生关系可以分为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类。

其中,专断型又可分为强硬专断型和仁慈专断型。“强硬专断型”的教师对学生监视很严,强硬而苛刻,很少表扬,学生表现为屈从、厌恶,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仁慈专断型”的教师喜欢学生,并相信自己正确,经常表扬学生,但强调服从,因为仁慈,学生很喜欢他们,家长和学生不易感觉其专断。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孩子开朗畅快,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倾向,教师富于智慧、富于爱心、富于激情,能容纳不同的情绪和价值观,往往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因而对学生的影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

二、男孩子遇上女教师

小学阶段的男孩子一般少不了如下缺点:坐不住、不专心、贪玩、粗心、不自觉等,因而总少不了受教师的训斥,尤其以女教师为主的小学校,男孩子的得意是很罕见的,这使得家长十分头痛。儿子保证了一百次“我保证”,可最终还是改不了,女教师具有母性的天性,倾向于顺从、柔和、安静,追求完美,而小学阶段的男孩子与这些特性几乎不相干。这是一个很实际又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家长要了解,现阶段小学教育的教学与评价(考试选拔),相对而言对男孩子是不利的,也就是说男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比同龄女孩子困难,这是一个事实。造成这种男女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差异,不止一个原因,首先从生理发育来看,男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一般比女孩子晚两年,而入学年龄是统一划齐的,因此一进校门,男孩子实际比女孩子“小”一两岁,也就幼稚得多。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主体位置的识字、拼音、造句、看图说话、叙述、复述、回答问题等,都得靠语言来完成,男孩子比不上女孩伶牙俐齿,学习成绩自然有可能差一截,再加上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加贪玩、好动,学习自然不及女孩得心应手,从容自如。而女孩子一般温顺、服从、依赖、害怕冲突,害怕被否定,不喜欢冒险,因而专心、用功、认真、服从、听话,因而学习自然优于男生,很容易获得肯定。

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男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上课坐不住,好动,不专心,成绩不好,有的甚至怀疑是患了多动症。这些家长语言里透露的信息是:希望孩子服从学校纪律,听老师的话,规矩做人,好好学习,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性别不同造成的个性特点这一因素。这是需要引起思考的。

有教育家主张幼儿园、小学应该有一半的男教师。男孩子不仅需要慈祥,还应该有代表坚强、果敢、刚毅、冒险的男性形象的影响和鼓励,才有利于完成男性的社会角色。从总体上讲,小学的男孩完全听从女教师的管教6年,会磨去不少独立不羁的个性和探索世界的勇气,甚至多少有些女性化。

在以女教师为主的小学,女孩子学习优异加上温顺而受宠,几乎成为一种女性文化现象,充斥着小学教育。“小儿子遇到女教师"的性别文化不相容的苦涩,男孩子的家长体味最深,男孩子的家长与教师的协调难度也就大得多。孩子不听话,教师不满意,状告家长,家长往往痛揍儿子一顿,之后又潸然泪下。要么压服儿子,要么向教师发难,要么避而不见教师,弄得有些焦头烂额。其实没有必要到这个程度,家长应该考虑:

孩子如果情况正常,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争夺高分数或前三名。家长力求把握一个分寸: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能力培养,不能要求立竿见影。学习成绩能在“中上"程度就不错了,淘气的程度控制在教师允许的范围,不能压得太死板,磨掉了男孩子的天性,包括男孩子打架一类的事,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评价。家长不能按优秀学生的标准,强迫孩子成为教师满意的学生而不顾及其他。

掌握这个分寸难度很大,然而从家长角度讲,除此似乎别无良策。

【案例】

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智商“优秀”,想象奇特,画画相当好,6岁半读书却对学校的规矩“一片混沌”,完全不知道何谓“认真学习”,也不知道教师评价对于他的意义。他曾自豪地纠正他母亲的话说:“我不是差生!老师说我是差生里面最好的一个!”那副可爱劲儿,让人哭笑不得,即使与同龄男孩子相比,他也属于“没睡醒”的晚熟类型。我们要对这位母亲说:“你要指望他能主动去适应一套学习规范,在几年内是不行的,用高压强硬地将他打磨‘规矩',也许可以奏效,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宝贵的童心也可能丧失,代价又太大。不如维持中等成绩,到高年级再突击一下,实在上不去就自费读重点中学。”

这可以算是下策,世上无可奈何的事很多,这样的建议亦属无可奈何。因为事实上男孩子发育就是这个进程,是人为改变不了的。

这值得我们反思。为了我们中国有更多“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男子汉,我们宁愿在小学里看到很多的淘气包、大呼小叫猛烈奔跑的男孩,而不忍心目睹被驯服得规规矩矩的小学者、小博士、小学究,仅仅为了得到女教师的夸奖。

三、尊重教师的实质意义

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活动协调,应以尊重教师为基本前提。尊重教师含有更具体的一层深刻意义是:教师直接在为你的孩子付出辛劳,为人父母,别人稍稍有惠于你的孩子,你都感激不尽,何况教师整年整日地为你的孩子操劳呢?

有的家长不尊重教师似乎因为教师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和弱点,这不成其为理由。从总体上说,教师为孩子付出的远多于家长能回报教师的,对于教师的一般过失和不足,作为家长应该不要太计较。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孩子的教师呢!

家长爱子如命,在情理之中,有权利也有必要评价和选择教师,然而切勿忘记:从内心感激有惠于你孩子的人,如果不知理解,不知感激,却为人父母,其情其理何在?

当然,家长和教师之间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对这一点我们要提醒家长:无论家长和教师之间发生什么矛盾冲突,绝对不能把孩子置于家长和教师紧张对峙的气氛之中,孩子只是孩子,很难评判两者的是非,他们只希望家长与教师保持和气、相互尊重,一旦失去这种感觉,孩子会恐慌。无论什么意见分歧,种种的剑拔弩张、唇枪舌剑在成人之间发生并不少见,但是一方是家长,一方是教师,把孩子夹在中间就太残酷了,绝不可取。

四、家长自身局限

家长与教师的协调是否良好,也取决于家长能否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人总体上都是有局限的,它不以人的意愿为取舍,任何家长都不可能完全占据教育的有利条件,具备完整的教育优势。从孩子的发展的全过程看,家长也无法取代教师,因而家长与教师的协调就必不可少。

第一,家长无法了解孩子学习的全过程,更不可能具体指导学习的全过程,孩子在学校学习,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特点,家长不能直接观察了解到。系统的知识传授,家长不可能自己完成,家长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也不可能离开教师单独进行。

第二,自古有“易子而教”的教育方法,原因在于教育自己的孩子难度大于教育别人的孩子,因为亲子关系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使教育难度大大增加。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指挥千军万马,有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雄才大略,对子女却束手无策。即使专职教育者也不一定能胜任,有的优秀教师就无法教好自己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在血缘的层次上有着几乎难以克服的局限。

第三,家长教育水平无论如何出色,也无法创造出学校教育能够创造的团体环境,孩子在团体中才可能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有的家长不懂得这一点,孩子与老师有一点儿冲突,就力图让孩子在心理上与教师和团体隔离开来,说“我们不稀罕班里什么”“老师算什么,你最多在他手里还有几年”“你以后少管班里的事情”等等,这种教育说明家长不懂得团体是自己无法给孩子创造出来的,是自己的局限。

刘蒋巍:家长与孩子、教师的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家长   专断   教师   孩子   仁慈   强硬   男孩子   师生关系   难度   团体   女孩子   儿子   阶段   小学   学生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