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害怕床底那只不存在的怪物?——《魔法岁月》书评

孩子为什么害怕床底那只不存在的怪物?——《魔法岁月》书评

问个问题: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先来看看这个回答: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运用他的才智,解决他自身的问题和所处社会面临的人类问题。

不要误以为满足感,即幸福,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果一个孩子把摆脱恐惧看得很重,以至于他一生中从来都不敢为了某个理想或原则而冒险,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幸福而言毫无用处。

如果一个孩子是“安全的”,但除了个人安全之外别无其他追求,那么这种安全本身也毫无价值。

如果一个孩子“完全适应群体”,但这种适应是通过不加批判地接受和遵从他人的意见来实现的,那么这种适应也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本意。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适应良好”,但只会用平庸的想法和常识填充头脑,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会看中这个孩子的“适应性”呢?

以上这段话是塞尔玛说的,我猜这是她推崇的理想自我:有原则、独立思考不盲从、有成就、创造社会价值。

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她本身已经活出了理想自我。

她是美国研究幼儿心理健康的先驱者,一辈子都在研究婴幼儿的心理。

她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写了一本关于0-6岁孩子人格发展的书,这本书出版于1959年,在很多国家至今还非常畅销。

这本书就是《魔法岁月》

之所以叫魔法岁月,是因为0-6岁的孩子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相信自己的行动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根源在于孩子的原始心理系统还没被理性思维征服和取代。

书中主要讲了0-6岁孩子的人格发展特点,以及每个阶段会碰到的一些典型问题。

作者把0-6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生到18个月,第二个阶段是18个月到3岁,第三个阶段是3到6岁。

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问题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关于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石。

虽然书中详细分析了儿童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问题,但绝对不要把这本书当成育儿实操指南之类的书,作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家长怎么应对,而是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孩子,在孩子遇到危险时支持和帮助孩子。

作者认为,人类在面对危险时天生会有抵御危险及处理自身焦虑的能力,这个能力叫健康适应机制。

每个人的适应机制不一样,0-6岁的孩子常用的两种适应机制是通过想象的假装游戏和运用智力。

这里需要说明下,孩子所遇到的危险,并非是大人眼中的危险和可以避免的,而是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引发孩子焦虑的事件,不管这个事件是想象还是事实。

比如孩子害怕邻居家的狗,害怕床下的怪物,害怕卫生间的抽水马桶……

虽然对危险的本能反应是焦虑,焦虑本身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自我未能找到处理危险的办法,就会陷入长期的无助和恐慌之中。

所以,回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目标上来,家长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害怕的本质,了解自己的孩子及其处理焦虑时的行为方式(适应机制),然后支持孩子积极应对危险和克服恐惧。

那么,是不是只要0-6岁期间帮孩子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以后就一劳永逸了呢?如“3岁看老”这种宿命论说法。

不是这样的,书中有一个6岁女孩给了作者一个精准的说法“你会算过去,但不会预测未来”。

实际上,在每个孩子的的人格发展过程中,适应机制很早就开始起作用了,它用独一无二的方式对孩子的经历产生影响,人格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自我和适应机制,而不是经历本身。

所以,精神分析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

至于为什么能在临床实践中预测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未来的发展状况?

是因为,严重的神经症使人格僵化,导致人们常常做出与客观环境无关或者不随客观环境而变化的僵化反应。

这种严重的情感障碍会导致自我无法调动适应机制,不能找到能成功解决冲突的新办法。

所以,知道了人格丧失了适应性后,就可以推测出它只会采用固定的行为模式,自然也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受制于其障碍的功能。

换句话说,只要自我保持灵活性,不局限于僵化的行为模式,我们便永远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事件对人格的影响。

对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情感联结”。

用作者的原话来说:

“世界上所有的育儿智慧,其本身都无法代替人类亲密的情感联结,也就是家庭关系,它是人类发展的核心。”

《魔法岁月》一书,从儿童心理健康到如何应对焦虑,从0-6岁人格发展规律到每阶段的主要问题,从如何预测孩子的未来人格到家庭的情感联结。

作者把自己所知的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知识都浓缩在这本书里了。

我推荐这本书:

内容深刻富有洞见,是最大的一个原因,

还有个原因是因为作者的严谨、幽默和对孩子满满的爱。

我随机摘取一小段,大家感受下:

“大约在两个月时,宝宝会用笑容来回应他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消息很快传到爷爷奶奶和所有亲戚的耳中,尽管没有奏乐庆祝,但似乎每个关心孩子的人都明白,这个微笑很特别。”

平时我也会观察孩子的言行,只是观察的时候受情绪影响较大,心情愉悦且对孩子充满爱意时,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可爱,情绪不佳时就会觉得孩子不可爱。

而书中例子里的小主人公,每个我都觉得很有趣可爱,这是心里有爱的人才能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感受。

关于书的优点说了好多,要说不足之处,也有,不是关于书的内容,而是书里作者的一张彩色画像。

个人感受啊,那张彩色画像是个败笔。

看作者本人的照片,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的坚定、聪慧和丝丝狡黠,而彩色画像里完全没这种感觉,反而有一股阴郁,真是天壤之别。

好了,以上就是我关于《魔法岁月》这本书的整体感觉。

这本书去年就开始看,断断续续,每次看完总觉得还有很多没看懂,这次再看体会最深的是最后一章,关于情感联结的部分,可能跟我目前的心境有关系。

如果你去看了,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欢迎分享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害怕   孩子   魔法   画像   心理健康   焦虑   怪物   人格   书评   机制   危险   岁月   人类   阶段   自我   未来   情感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