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要做什么准备?——请避开我的错误做法

幼升小要做什么准备?——请避开我的错误做法

一、失败的经验

对于幼升小该做什么准备?

我这里有些失败的经验,说出来大家参考参考,能避开的就避开。

女儿上小学之前,没做任何准备,我上小学前没做任何准备,我们那个年代都是这样。

因为这个原因,我自大的以为,女儿不做任何准备也是可以的。

毕竟一年级要学的内容很简单,幼儿园的时候虽然没学,可平时天天看绘本,还玩过过逻辑思维,多少有些基础。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天真了。

一年级上半学期,那些内容真是不难,数学的重点是学20以内的加减和写规范的数字,语文的重点是掌握拼音和200个生字。

对女儿来说,数学算数不是问题,规范写数字也还算可以,难就难在不认识字和拼音。

这里还有些前提,得事先说明下。

班级里的孩子,大部分有提前学拼音,有些是在幼儿园学的,有些是暑假时参加了幼小衔接的突击班。

总之,都是有些基础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是默认这个现象,觉得大家差不多都会了,上课的时候进度会快些。

所以,女儿上半个学期一直处于紧跟节奏,以免掉队的状况。

那段时间女儿的压力很大,我看她做作业的时候,经常咬铅笔,铅笔都被她咬得满是小坑。

但真正给女儿造成压力的,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一是她自身的性格,二是来自我的压力。

女儿的性格是慢热型的,也不是自信的孩子,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她需要比较多的时候来适应,像当初上幼儿园,差不多也是花了半个学期,才慢慢融入进去。

而现在,一方面要适应跟幼儿园完全不一样的小学生活,一方面还得抓紧学新知识,压力可想而知。

更可气的是,我当时的态度,没有给她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而给她增添了不少压力。

比如,辅导作业时,看她没写好,会忍不住说她,或是看她没时间观念,做作业磨蹭,也会说她,真的是总有一股莫名的怒气跑出来,虽然发完脾气后 ,自己会后悔,但下一次仍然改不掉。

老师建了两个群,一个微信群,一个QQ群,每次小朋友没有完成作业、在学校违反纪律或者考试成绩之类的,都是在QQ群里公布。

群里的消息当然是给家长看的,学生自己看不到,若是看到女儿被批评或者看到她成绩不理想时,我就觉得好丢脸,进而恼羞成怒,又会不经意间把怒气撒到女儿身上。

想想真是心疼当时的女儿。

这样糟糕的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


二、改变的契机

后来机缘巧合,碰到了几位贵人,比如陈忻老师、李雪、尹建莉,我上了陈忻老师在饭团的课,看了李雪和尹建莉的微博和书。

越学习越是觉得惭愧,我实在是一个超级不合格的妈妈呀。

比如说女儿的不自信,罪魁祸首就是我。

孩子的自信,说到底是一种"我能行,我很好"的内心感受。

"我能行"这个感受是从小积累的,比如第一次爬上楼梯、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无数的这些小事,让孩子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还不能做什么,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很清楚。

"我很好"这个感受, 则来自成人的评价,成人是否把孩子做的事与孩子这个人联系起来了,比如,孩子把牛奶洒了,成人就说"牛奶洒了,没事,我们收拾一下"无数次这样的体验,让孩子明白,我没把事情做好时,仅仅只是没把事情做好,不是我不好,我还是好孩子,相反,要是孩子把牛奶洒了时,成人说"你是坏孩子,你真笨,牛奶都拿不好",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产生"我不够好"的感受。

除此之外,孩子能做什么,也会影响他们的自信,比如假设孩子跑步很快、跳绳很厉害、舞跳得好,或者画画得好,这些也能为孩子的自信添砖加瓦。

我呢,刚好把这些坑都给踩了一遍,小时候因为怕麻烦,好多事情没让女儿动手做,给包办了。

出去的时候多半是推车或者抱着,运动的机会少,间接导致女儿在体育方面落后很多。

她做错事的时候,我习惯批评她,没做到"对事不对人"。

写到这,我都觉得自己犯下的错,真是罄竹难书了。

可是怎么办呢?事情已经发生了。

而且我的行为,也有它发生的因。

所以,我决定原谅自己,不再把精力耗费在自我攻击上,把精力转移到如何弥补上。

这个弥补,不仅是弥补对女儿造成的伤害,也是修复我自己缺失的部分。

人就是这样,一旦观念调整过来了,真正想改的时候,是可以改的。

人从出生开始,体内就有一股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力量,只是好多时候,这股力量跑偏了。


三、具体的帮助

回到女儿身上,我改正的做法是:

1、 先从辅导作业不发脾气开始。

上陈忻老师的课时,她谈到孩子的注意力是逐步发展的,比如一年级的小孩,他们常常会忘记自己要做的事,有时大人交代的事情一多也没办法全部做好,这不是说,小孩子故意的或者贪玩忘记了,而是受大脑生理影响的。

人的行为会受认知影响,在你看到孩子磨蹭时,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是不是心理好受多了,比较不容易生气。

话说回来,知道和做到,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有时事情一发生,自动化的行为就出来了。

后面,我学聪明了,在感觉情绪快失控的时候,先让自己离开会,静一静缓一缓再继续。

有时确实没忍住时,事后马上跟女儿道歉,让她知道,我发脾气是我自己没管理好情绪,跟她没关系。

开始辅导作业,多半是给女儿念题,后面她很多题目能看懂,我就不再坐在旁边看着,而是她写她的,我出来,等需要念题或有不会的题时,再出来问我。

这样,发脾气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2、 帮女儿建立时间观念。

第一步,记下每次做完一项作业要花多长时间。

一段时间后,清楚每项作业大概要花的时间,再进行第二步。

放学回来,先问下当天的作业量,告诉女儿从放学到睡觉,中间有多长时间,这些时间要写作业、吃饭、洗澡、玩,问女儿想在哪个时间段写作业,写完之后,其他时间就可以自由安排。

在执行的时候,经常有变动和弹性,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也需要不断来尝试和调整,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模式。

比如,女儿放学后,从来不会马上写作业,她要先玩一会,吃点东西,等休息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写。

因为她这个习惯,我们干脆改成,每天放学先去户外玩,玩到六点回来,我煮饭的时候,她写作业。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这当然是我的完美设想,实际上,女儿好长一段时间,都只是沉迷玩沙,根本不玩跑跑跳跳的游戏,但这也没关系,不可能事事都如我所想的一样啊,女儿的体育慢慢来吧。

差不多到一年级下半学期,女儿做作业的习惯基本固定下来了,而且她为了能多玩会,做作业的效率也高了很多。

还有个情况是,一年级孩子的作业量。

我个人观点是,要想成绩好,重点不在刷题,我反对给孩子布置很多作业。

尤其是语文抄抄写写的部分,只要会写,就没必要重复写,所以碰到重复抄写作业时,会跟老师沟通,比如抄写5遍,改成默写2遍,事实上,默写要比单纯抄写效果好。

3、 针对女儿识字量不足。

开始我以为女儿从小读绘本,肯定很多字认得了,其实根本没有啊。

我找了找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指读的习惯,每次读绘本都只是我读,她听,女儿爱看图,不爱看字。

所以,我就改成让女儿每天自己念绘本,开始是我念她听,后面就她念我听,碰到不会的字问我,这样慢慢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

但是,认识字,并不代表会写字,所以,也让女儿每天写日记。

字数不要求,只是让她有机会用到新字,前期每天一句话,真的就一句,多半句都没有,我也随她,能有这个习惯就好了。

后面,看她有点抵触写日记的,每天只是应付交差,就调整了成,在每天写一句和每个礼拜写两篇里面选一个。女儿想了会,选择每天写两篇,两篇的要求是要写完整的一件事,不能一句话,她也答应了,有些勉强。

要求女儿写日记,算是半强制吧,不算很好的办法,为了做些弥补,每次女儿写完时,我会对她的日记表示很大的兴趣,找出她日记中的闪光点,比如字很整齐,用词很特别之类的,让女儿在写日记上有成就感。

念绘本和写日记,可能起了点效果,也可能是本身到了一年级下半学期,认的字也多起来了,反正后面的语文考试,从之前的80几分提高到95上下。

4、帮助女儿提高自信

这点很难,上面的那些帮助都属于短期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只有提升自信这点,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我也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大不了,用整个小学,甚至整个学业生涯来做这件事。

孩子的自信,来自对自己的了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还来自成人对她的接纳和肯定。

所以我的方向就变成帮女儿找到她擅长做的事,从这件事出发,形成自己的闪光点,有闪光点的孩子是有天然吸引力的,有吸引力也就有了自信。


四、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做好了以上这些,剩下的就是我对女儿的真心接纳和肯定了。

不得不说,这点才是最难的。

因为我太习惯在内心评判、否定女儿,而评判否定女儿的根源是对自己的评判和否定,我把对自己的不接纳投射到女儿身生。

所以,问题在我自己。

这里要感谢李雪,从她那我学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比如我因为女儿写作业的事情生气,其根源不在女儿身上。

除了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还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大方向。

本身我是个平庸的人,目前为止一事无成,也没赚到钱,所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根本没任何值得传授的成功经验。

但我很认可蒙特梭利女士提倡的教育理念,她认为人的教育应朝着个性和潜力发展这两方面进行,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她写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本来,发展个性和潜力的最好时间段是0-6岁,现在女儿上一年级了,时间上是晚了些,也不知结果会怎样?

不过我相信人身上有强大的修复能力,更重要的是,时光不可逆,除了接受也没别的办法呀。


以上就是我关于"幼升小要准备什么"的回答。

准确说参考意义非常有限,我和女儿之间的互动受我的性格、女儿的性格、我的教育理念、我的变化、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的。

不过我有一点比较肯定是,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不同,人性的某些部分是相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作业   闪光点   幼儿园   牛奶   成人   自信   做法   性格   学期   事情   女儿   习惯   错误   压力   老师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