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是如何做到既有纪律、又可自由选择的?

蒙氏教育,是如何做到既有纪律、又可自由选择的?

看了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对蒙氏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看书里的介绍,蒙氏幼儿园的孩子,

会自发的选择自己想操作的教具,

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们能一遍遍重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他们既专注又有意志力,

他们安静从容,

他们不争不抢,

他们活力满满,

他们遵守规则,

他们不畏惧权威......

在我看来他们简直太好了,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和潜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蒙氏教育是如何让孩子做到以上这些的?

《爱和自由》这本书中没有具体展开讲这方面,因为知道孙老师的教育理念来自蒙特梭利,于是找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书,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蒙氏教育认为,儿童内心深处的纪律是后天形成的。

当3岁的孩子表现出懒散、表达不清、不服从成年人管束,且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安静、平和的时候,说明孩子的发展已经偏离了正常发展。

当儿童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事物时,说明他们具有了纪律性。

老师的工作就是,为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教给孩子们方法,排除影响他们发展的障碍。

从没有纪律到有纪律,从混乱到有序,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恢复班级的平静。

好比开集体大会时,如果人群吵吵嚷嚷,主持人是没法讲话的,讲了也没人听,通常在开场之前,主持人会咳咳咳几声,说句“请大家静一静”。

对于一群混乱吵闹的3岁孩子而言,咳咳咳静一静,显然是不管用的,得用点其他的方式。

比如用略带威严又和蔼的口气;

果断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拿走孩子身边的小物件;

可以提高说话的音量,也可以低声单独对几个孩子说话,以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玩游戏、讲故事、唱歌;

或者让孩子把桌子椅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把椅子排成一排然后坐上去、轻手轻脚从屋子一头跑到另一头。

方法不限于上面这些,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孩子,灵活处理,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先安静下来。

当老师感觉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说“好,孩子们,让我们安静下来吧”。

老师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的方法,很多是违背蒙氏原则的,比如明显的干扰了孩子、没让孩子自由选择、老师也不是处于观察者的位置,甚至把教具也收走了。

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此时的孩子还没开始集中注意力,孩子的心理发展还没开始,所以在这个阶段,必害怕老师的行为会影响孩子。

蒙特梭利女士认为老师不应该是教育的机器,也不要生搬硬套教育原则,好的老师应学会因材施教,好比好的医生,不只是会开药方而已。

在孩子们安静下来后,老师才可以逐渐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教具,进入到第二步。

第二步,对班级全面监督和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

在第一步恢复班级平静后,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会有一个特定的目的,比如他们可能在擦桌子、扫地或者摆弄小物件。

但孩子们不能静下心来摆弄一个教具,而是不停地摆弄完一种又换一种,孩子们就像一只只不停地在花间穿梭的蜂蜜,始终找不到一朵满意的能采到蜜的花。

老师此时要清楚,这是个正常现象,因为此时发展的大门还未向孩子们打开。

需要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

老师在指导某个孩子时,不要背对这其他孩子,此外,要以一种非常亲密的方式来指导。

目的是为了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能对他们手中的物件产生兴趣。

当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做某一特定的事情时,他们的状态是积极和满足的,这也说明,他们的心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时,老师要做的就是满足他们的需要,绝不干扰孩子,把在集中注意力做事的孩子当做不存在一样,只用余光看他在做什么。

在孩子刚集中起注意力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干扰,老师的关注、帮助、甚至只是一句表示称赞的“好”,就足以影响他。

尤其是老师的帮助,需要特别慎重,因为孩子做事的兴趣不仅在于动手,还在于克服动手过程中遇到的苦难。

第三步:老师作为权威指导儿童

当儿童用自己的智力和行为完成某件事时,比如画了个画、写了个单词,他会跑到老师面前征求老师的意见。

儿童不需要别人告诉他怎么做,一个自由的心灵能自由地选择和实行自己的工作,但当儿童完成工作后,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

原因是,儿童不需要他人告诉自己怎么做是出于保护自己精神隐私的本能,而把自己的成果拿给成年人看,则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走过这三个阶段后:从恢复平静,到开始集中注意力,到需要权威的指导。

儿童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足够的信心,就不会再寻求他人的鼓励了。

他会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一件接一件地做事情,只注重自己的工作成果好不好而不注重其他事情。

他们感兴趣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别人的羡慕。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认真地,一件又一件地完成作品的同时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纪律性。

在他们被某件事物吸引时,他们的天性会自然发挥出来,他们的各种美好特质也会表现出来。

这样的儿童不会轻易受各种刺激的吸引,他们不是各种简单刺激的奴隶,不会因为你鼓励了他或者激怒了他,而去做他不想做的事。

他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他们本身的意志起到了支配作用。

也只有在此时,才谈得上真正的自由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目的   纪律性   教具   咳咳   物件   纪律   干扰   班级   平静   安静   事情   老师   儿童   孩子   自由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