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爱和自由》

为什么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爱和自由》

Mary Cassatt 1884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


我喜欢心理学,喜欢观察自己。

观察久了发现自己身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容易左摇右摆,内心不坚定;

容易相信权威;

内心有很多挣扎;

所想和所做的,常常不能一样;

做不到完全相信自己;

......

我发现,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正是我的阻碍所在。

为了解开这些问题,去找答案,找来找去,找到“人格”上。

简单来说,这些问题正是我人格不完善的体现。


人格完善是怎么一种状态?

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首先是自己的主人,是自由的。这个自由不是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执行自己的计划,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人格完善的人,没有心理障碍,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TA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TA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人格完善的人,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说的一个成功的人,而是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由此想到育儿这件事,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总会预设很多期望,其实这些所有期望都离不开“人格完善”这个根基。


怎么建立完善的人格?

完善人格的建立,是在0-6岁之间(也有认为是0-12岁),儿童通过内心的驱动,通过自主活动来完成的。

这个期间,成人的作用在于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帮助,或者说,成人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孩子“爱和自由”。

关于“爱和自由”,每个人理解程度不一,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这个理念来自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改革家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婴儿出生之初,都携带了自身的“精神胚胎”。

这个精神胚胎里蕴藏了人这一生的潜能所在,每个人的潜能是不一样的,精神胚胎驱动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

这个精神胚胎带有密码,破译的方式就是通过儿童的自主活动,可以说,是精神胚胎引领了完善人格的建立。

补充说明一下,“精神胚胎”这个词在不同的理论里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生命力、本体、灵性、高我、生命的能量”,我个人最喜欢生命的能量这个说法。





如果你认同蒙特梭利的这个说法,那咱们就详细来说说,如果给到孩子“爱和自由”。


爱孩子,并非单纯的“为了你好”。

这个为了你好,常常是害了孩子的,比如说,为了孩子能吃饱饭,给孩子喂饭。

孩子本来是想通过自己吃饭来锻炼自己的手,也想通过这件事来让自己体会到“我能行”的感觉。

但却因为“为你好”的喂饭,而失去了。


爱孩子的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

不是要孩子只认自己,只跟自己好,而是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让孩子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得到爱的孩子,状态是轻松自由的,本性会表现出来,他们的精力会放在建设自我上面。

得不到爱的孩子,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寻找爱和破坏发泄上,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以便得到点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建设自我。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依恋和附属。


爱孩子,虽是本能,却受自身状态影响。

如果父母的心理年龄还在童年,则很难具备爱的能力,因为爱的核心在于包容和理解孩子。

心理年龄还是孩子的父母,是很难做到包容理解的,孩子哪有能力包容理解他人呢?

不仅做不到包容理解,可能还常常同孩子对着干、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或者比较情绪化,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情。


简单来说,爱孩子,最主要的就是让自己的心理成熟起来,具备一个爱的能力。

这话说起来很短,做起来挺难的。

我本身也是个不具备爱的能力的人,个人体会是,在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情况下,学习育儿知识,事倍功半。

要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就得先学会爱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得到过爱,自然能给出。

这里就不展开详细说了。




再来说,怎样给孩子自由?

先来看看,儿童自由的定义,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即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意愿来活动。

重点在于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意愿来,我们这些成人不要控制、强迫和引诱孩子。

大原则是,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儿童就有自由的权利。

比方说,孩子此刻想玩水,那玩水就是TA此刻的意愿,就让孩子去玩。

当然成人可能会有很多理由阻止,比如会弄脏衣服、会着凉、收拾麻烦、没时间陪等等。

想玩水,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事,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育儿也正是由这些无数的小事组成的。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水玩不玩没有关系,玩别的一样可以,但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0-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任何自发活动,都与智力发育、意志力、人格的完善息息相关。


看看孩子的智力是如何形成的?

智力中没有一样最初不是源于感觉。

还是举玩水的例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通过手摸、眼睛看、甚至嘴巴尝一尝,有了对水的所有感觉。

孩子会反复体验这种感觉,直到与相关的“水”的概念匹配起来,至此孩子明白了什么水,了解了什么是水,这个概念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智力形成的初级过程。

孩子在0-6岁期间,认识的每样事物,都是用这种不断感觉的方式,因为只有感觉才能内化到自己心里,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不是成人直接给孩子的经验,这个过程可不是通过看看图片、听听故事就能得来的。

我们成人也一样,假设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西瓜的文章,是不是必须得接触过西瓜,吃过西瓜,闻过西瓜、摸过西瓜、抱过西瓜,才知道西瓜是怎么回事。

如果仅仅只是单纯听一篇关于西瓜的介绍,这样的知识可能会记在脑子里,但仅仅只是记住了而已,这样记住的知识与我们自身的感觉是分离的。


孩子在自发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形成智力,意志和纪律一样在形成。

原理是这样的: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会变得专注,

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把握了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在长久的专注中,意志力自然也就形成了。

孩子的自发活动,若长期被成人阻止,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意志、纪律形成,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歧变,比如特别好动,或者爱神游。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被创造或消失,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股心理能量,若这股心理能量不按它们应有的方式发展,就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而且,童年时的心理能量和运动分离,会形成习惯,长大后只想不做的根源就在于此。


说到这,可能你又有新疑惑。

给孩子自由这么重要,那到底要怎么操作,这个度怎么把握,有没有执行标准。

确实,每个人受自己的观念影响,对于自由的理解都有其局限性,而且因为我们很多成人并未得到过真正的自由,在给孩子自由时,内心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

对于不熟悉的、未知的事物,我们总是容易有恐惧心理。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中分享了他们幼儿院的七条规则,咱们可以参考看看:

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有权支配自己的东西;请归位;先来后到,请等待;不可以打扰别人;做错事要道歉,并有权要求他人道歉;学会说“不”.


关于怎么给孩子爱和自由,以上内容说了个大概轮廓。

大家有兴趣的话,欢迎去看看《爱和自由》这本书,书里有更精彩的论述。





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

是能够自然发展的孩子,他们时刻沉浸在自己的内在发展中,他们对和自己内心发展无关的外界事物不感兴趣。

TA的状态是自由的,整个生命是向善向美的,任何东西不能约束TA,包括世俗的道德说教。

因为TA远远超越了世俗的道德,一生都在完善自己,所做的一切恰恰也是在完善社会。

这样的状态是我喜欢和追求的。

感谢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孩子   自由   胚胎   西瓜   智力   人格   能量   成人   内心   状态   东西   能力   感觉   精神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