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怕把孩子养坏”,你怕吗?——《有吸收力的心灵》书评

“好怕把孩子养坏”,你怕吗?——《有吸收力的心灵》书评

前两天跟闺蜜聊孩子时,她说"好怕把孩子养坏"。

我知道她为孩子做了很多,从规则建立、到行为习惯、到饮食运动,再到英语启蒙和睡前绘本。

只是,做了这么多,还是焦虑,我以旁观者的视角揣测,问题可能出在"好怕把孩子养坏"这个观念上。

怕把孩子养坏,潜藏着两个意思:一是认为孩子如果不被教育是会变坏的;二是认为家长是孩子的上帝,必须约束和塑造孩子。

出于这个动机,我打算给闺蜜推荐一本书,书中刚好有跟闺蜜不一样的见解,如果看完后,能对她有所帮助,我会很开心。

这本书是《有吸收力的心灵》,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蒙氏教育的创始人。

这几年,咱们普通大众对蒙氏教育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周围很多打着蒙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

蒙台梭利本人开的第一家蒙氏幼儿园成立于1907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这100多年间,蒙氏教育理念已经在全世界110多个国家生根发芽了。

蒙台梭利本人相当传奇,她不仅是位教育家,还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生,此外她还精通数学、生物学、哲学,真的是全才。

连爱因斯坦也大力肯定她的教育理念,在1949-1951年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精通数学和医学的缘故,在读她的著作时,总有股严谨精确的气息扑面而来。

介绍到这,你会不会很好奇,蒙氏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

先引用书中的两句原话:

"儿童具有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想革新这个世界,教育必须将发展儿童的潜能作为目标。"

"我们必须捍卫的是人类正常状态的建设,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要为儿童发展扫清障碍,消除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误解。"

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教育重心是发展儿童的个性和潜能。

在发展过长中,成人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

但事实上,孩子发展中的障碍,多半是来自成人的压抑。

如果成长过程中受到压抑,那么孩子的性格会发生偏离,社会感也没办法形成,直接影响孩子将来对社会的适应。

所以,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指导我们怎样避免成为孩子的障碍,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好怕把孩子养坏”,你怕吗?——《有吸收力的心灵》书评

《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把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0-6岁,6-12岁,12-18岁,这本书主要讲的是0-6岁。

0-6岁又分为两个小阶段0-3岁和3-6岁,0-3岁主要是心理发展阶段,3-6岁是性格和社会感形成阶段。

前一个阶段影响后一个阶段,如果前一个阶段没发育好,那么意味着,后一个阶段也会受到影响。

0-3岁的发展特点是: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来学习,这些吸收得来的信息存储在潜意识中,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就算日后这些信息用不到,依然会深深刻在潜意识中,比如我们的母语。

0-3岁期间,孩子学会了说话,会使用手,会走路,认识了周围的事物,可以说孩子的学习量是巨大的,那么在此期间,成人会对孩子造成哪些阻碍呢?

阻碍从出生后就开始了,在出生后的几天内若没得到合适的帮助,孩子可能会有"子宫回归倾向"。

作者给的意见是:

在出生后的几天成人照顾婴儿的方式可以参考哺乳动物照顾幼崽的方式。

在孩子想动手和想自己走路时,尽可能允许孩子;

若发现孩子在动手做事,不要去轻易打断;

不要因为不喜欢孩子打扰自己的生活,而强迫孩子多睡。

孩子有个阶段会练习自己的四肢力量,比如搬重物、爬楼梯、登高,这些行为孩子做起来比较吃力,成人看见了会忍不住上去帮忙,那么这时的帮忙对于孩子而言就是阻碍。

简而言之,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若大人不知道怎么判断该不该帮,观察孩子的反应,孩子在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时,他们的神态是放松和开心的。

“好怕把孩子养坏”,你怕吗?——《有吸收力的心灵》书评

接下来是3-6岁阶段:

孩子从无意识状态转变成意识状态,此时开始,孩子有了记忆。

观察发现,3-6岁期间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是获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书写爆发期和对词汇的学习;

二是性格和社会感的形成,书中对这部分的介绍是以蒙氏儿童之家为背景的。

在0-3岁期间性格已经发生偏离的孩子,3-6岁是一个很好的弥补时机。

而弥补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趣的、能吸引人的、适合他们心理发育特点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可以自主做事,只要孩子开始集中注意力做事,那么所有的性格缺陷也会随之消失。

蒙氏幼儿园提供的物理环境,是模拟现实中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为孩子们专门设计的各种小桌子、小椅子、小碗、小盆,孩子们可以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桌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穿衣服。

他们能做成人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他们在这个小环境中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快乐,还打开了成长的大门,快乐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一个人必须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独立性,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简单介绍下性格形成的过程:

孩子受内在兴趣的指引,开始动手做事,因为感兴趣而不断重复,因为不断重复而做得更好。

在这过程中,孩子的专注力、意志力、纪律性都会得到发展。

书中对社会感的培养,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蒙氏幼儿园采用的是混龄班,班级要足够大,因为班级大了才能容纳各种性格。

在这个大集体中,年龄大的孩子会自动保护年龄小的,而年龄小的孩子会仰慕年龄大的孩子,彼此之间没有所谓的竞争、嫉妒和羞愧。

所谓合适的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即教室空间和摆放的教具,还包括老师。

蒙氏幼儿园的老师主要充当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老师可以做的事很多,但在孩子表现出集中注意力做事的时候,老师要让自己退到幕后,不要干扰孩子。

可以说,孩子的状态越积极主动,老师的作用性就越小。

当然,老师有些事也是绝对不能做的:以夸奖、惩罚、改正儿童错误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干涉。

说实话,这些观念,有些觉得很难理解,但我又莫名觉得事实可能就是这样。

毕竟,蒙氏教育理念,不是蒙台梭利女士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连续几十年观察全世界的蒙氏幼儿园得出的结论。

也可以说,这就是事实,虽然这个事实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或难以接受的。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地心说",在绝大多数人默认地心说的时候,就算日心说被提出来,一时半会大家也很难接受,人们总是倾向于固守自己已有的观念。

“好怕把孩子养坏”,你怕吗?——《有吸收力的心灵》书评

最后,用一句话书中的原话,来结尾:

"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不是通过教授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在一个自由有序的环境中,孩子会得到正常的发展,得到正常发展的孩子,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成为一个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完美的人。

一个人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完善周围的环境和社会,这也是蒙台梭利女士对教育的最大期待,她期待通过改变儿童来改变世界,她期待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

《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减少灌输和说教的成分,让自己退到观察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

能提前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最好,但在观察孩子时,又不能完全受书上观点的限制。

这种感觉就好比,在观察植物生长时,得知道植物的生长习性,但又不能完全照着书上来观察植物,毕竟植物就在眼前,何必一直想着书呢?

总之,十分推荐这本书。

蒙台梭利女士的其他书籍也很推荐,每本书的核心理念是一样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面推荐过《童年的秘密》,现在是《有吸收力的心灵》,接下来要去看《发现孩子》和《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等看完再来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地心说   孩子   目的   幼儿园   书评   成人   障碍   性格   年龄   状态   阶段   力量   心灵   老师   儿童   环境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