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一份大礼:早期抚养中的爱护

给孩子的一份大礼:早期抚养中的爱护



以下内容是《性格的力量》第一章的读书笔记,讨论的是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作者是保罗.图赫,也有译作《品格的力量》。


论点是:

良好的抚养方式,是帮助孩子抵御外界压力的缓冲器。


要得出这个论点,需要很多论据,我们一一来说明:


内容比较多,虽然已经尽量简化了,奈何作者写得实在太丰富了。

若想节约些时间,可直接看小标题,实验部分用速读方式浏览。



良好的抚养方式,对孩子影响深远


1、先介绍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群小白鼠,就是专门用来做实验的那种,研究人员是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学家迈克尔.米尼。

实验的由来,源于一个小细节:在把完成检验的幼鼠放回笼子时,有些成年母鼠会异常兴奋,并用几分钟来舔舐幼鼠,而有些母鼠则置之不理。

研究人员看到这些现象,开始思考,鼠妈妈的舔舐行为会给幼鼠带来什么影响呢?

实验人员根据经常被舔舐和不经常被舔舐,把幼鼠分成两组,经常被舔舐的标记为高LG组,不经常被舔舐的标记为低LG组。

在幼鼠20天的时候,给它们断奶,与鼠妈妈分开,然后让其与其他同性别幼鼠一起生活,渡过漫长的青春期,等到幼鼠完全成熟,即满100天左右时,又对它们进行检测。

检测一:“空场测试”,即让幼鼠在一个巨大的开放型圆形箱子里待5分钟,允许它们自由活动。

检测二:把饥饿的幼鼠放进新笼子里十分钟,笼子里有食物,观察它们的进食情况。


检测结果是这样的:

随后,研究人员又反复进行了多次试验,每次都是高LG老鼠表现上佳,它们更擅长走迷宫,更会社交,好奇心更强,攻击性较低,自控力也更好,甚至还更健康长寿。


研究人员又想了,这些高LG幼鼠的行为,是不是仅仅是遗传关系?

出于这个假设,研究人员又进行一次实验,这次是采用交叉抚养的方式,即让高LG鼠妈妈与刚产下的幼鼠分离,由低LG鼠妈妈抚养,反之亦然。

结论如下:

影响幼鼠行为的并不是亲生母鼠的舔舐习惯,而是抚养母鼠的舔舐习惯。

在这之后,研究人员还对老鼠大脑进行检查后,发现,母鼠的舔舐行为竟然还打开了一些基因组,这些基因组控制着成年老鼠的海马体处理压力和激素的方式。

也就是说,成年老鼠怎么处理压力,跟它小时候有没有被鼠妈妈舔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关于老鼠实验的结论,当然很让人震惊,但仅限于老鼠。


2、此结论在人类身上,是否也一样?

出于这个假设,米尼研究团队利用自杀者的脑组织进行了另一项试验。

目的是想知道,人类大脑中控制海马体处理压力的基因组,是否也像幼鼠一样,因为童年不一样的抚养方式而不同?

试验标本分别来自童年期曾遭受虐待的自杀者,和童年未遭受虐待的自杀者。


试验结果表明:

童年被虐待的孩子,其大脑中处理压力的基因组确实发生了变化,只不过变化与幼鼠被舔舐的相反。

以上的试验,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父母的抚养方式,深深影响孩子未来应对压力的方式。


3、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有更多试验被设计出来。

比如,纽约州立大学的克兰西.布莱尔对1200多名婴儿进行了跟踪研究。

从这些婴儿7个月大开始,每隔一年,对他们的皮质醇在压力环境下的变化进行一次测量。

试验原理是:借助类似稳态应变的指标,对儿童处理压力的能力做出评估。


试验结论:

只有在母亲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的时候,压力环境(暴力、贫穷、混乱),才会对儿童的皮质醇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换句话说,高质量的母亲本身就可以为孩子构建起一道强大的缓冲器,抵御不利环境给孩子的压力反应体系带来的伤害,就像成年母鼠的舔舐有利于保护幼鼠一样。


4、除了以上这个试验,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加里.埃文斯也进行过一项类似试验。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对一群中学生玩“西蒙”游戏的能力进行持续性检测。

他针对每个学生收集三类数据: 累积风险得分(包括居住环境到家庭冲突)、稳态应变负荷指标、母亲对孩子的反应敏感性。

得出的结论与上个实验结果类似:

如果母亲对你的心理状态非常敏感,那么你在生活中曾经面对的所有不良经历,对稳态应变负荷几乎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以上的试验,不管是针对鼠类、自杀者脑组织还是1200名幼儿,还是一群中学生,都指向同一事实:

良好的抚养方式,可以抵御不良经历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从试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

早期不良经历给身体和大脑发育带来危害的关键诱因就是压力。




压力如何影响人体


1、压力是如何影响人的身体的?

我们的系统通过一个被称为HPA轴的系统调节外部压力,在这里,HPA代表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当潜在危险(压力)出现时,下丘脑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触发脑垂体中的受体释放代表信号的激素,刺激肾上腺,继而,肾上腺又发出反映外界压力的糖皮质激素,引导身体做出一系列特定的防御性反映。

HPA轴主要应对的是短暂和急促的压力,比如原始人面对猛兽的突然袭击。

不过,现代人承受的大部分压力是来自心理层面(处于对某种事物的担忧中),而HPA轴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应对这种压力。

所有的不良经历,对于幼儿而言,都是外在的压力,幼儿若长期处在压力中,会迫使HPA轴经常处于开启状态,导致负担过重,会给身体、心理和神经带来各种各样长期性的不良反应。


2、洛克菲勒大学的布鲁斯.麦克尤文将人体应对压力的过程称为“稳态应变”。

他认为这个过程会对人体造成损耗,产生的破坏性会发生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他称这个循序渐进的损耗过程为“稳态应变”负荷。

比如,面对紧急压力时,人的血压会上升。

血压上升的好处是,能为肌肉和器官提供足够血量,但坏处是,反复升高的血压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3、再来看一个试验,能更直观说明,压力是怎么影响人体的。

1995年加州大型医疗保健机构凯撒医疗中心,组织了一起针对儿童不良经历的研究(简称ACE研究),必须说明下,参与试验的人群,为社会上的中层至中上层的主流群体(75%为白人,75%上过大学,平均年龄57)。

研究方式是利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内容是从10类不同的儿童不良经历中选择一类或几类与自己有关的类型来回答,这些不良经历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生理和心理上遭受的冷落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常情况。

几年时间内,收到1.7万名患者的问卷回复,根据回复的信息,研究人员得到了一些数据。

医生根据患者遭遇的ACE数量给每一名患者打分,经历过一种创伤可得1分。


试验结果:

试验人员将ACE得分与医患资料进行对比,发现。

儿童期遭受的不良经历与成年后负面行为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与没有经历过任何ACE行为的人相比,至少经历过4种的人,吸烟的可能性超过前者的1倍,酗酒的可能性是前者的7倍,在15岁之前有过性行为的可能性为前者的7倍。

此外,后者患癌症、心脏病和肝脏疾病的概率比前者高1倍,而患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是前者的4倍。

经历过至少6种的成年人出现自杀的可能性为无ACE记录者的30倍,

而至少经历过5种的成年人有吸毒行为的可能性则是无ACE记录者的46倍。


结论:

尽管这些数据让人震惊,但至少符合我们的直觉判断,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有一直认为,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可能会造成自卑感,而且他们完全有理由假设,这些感受会引发吸毒、抑郁甚至是自杀行为。

ACE研究中表现出的某些健康问题,譬如肝脏疾病、糖尿病或肺癌,极有可能是严重酗酒或者暴饮暴食等自我破坏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

研究者还发现,即便未出现这些行为,儿童时期的不良经历依旧会对成年后的健康带来深远影响。

在对ACE得分达到或超过7,但却未出现吸烟、酗酒及过度肥胖的患者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他们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依旧比ACE得分为0的患者高出了360%。


ACE的影响远不止这个试验所展示的内容,

哈里斯是一位儿科主治医生,他在对诊所接待的700多名患者开展调查后,发现ACE得分与学校问题之间也有显著关联性。

ACE得分为0的患者中,只有3%的人被确定为存在学习问题或行为问题。

ACE得分达到或超过4的患者中,这个比例达到51%。

应激生理学家以生理学理论对这种现象做出的解释。

在我们的大脑中,受人生早期逆境影响最大的部位是前额皮层,这里是负责心理和认知等各种自我调节活动的中枢。

因此,在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容易集中精力,无法安静地坐下来,不能摆脱失望情绪的阴影,难以接受指导。

这些会给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带来直接影响。


以上的内容,总结如下:

儿童早期不良经历对人的长远影响,且诱因是压力,但非压力本身,而是人对压力的反应方式。

良好的抚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压力带来的伤害。




良好养育的标准


1、解决最后一个问题,良好养育方式的标准是什么?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类的身上,最接近舔舐行为的就是依恋性行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鲍比和多伦多大学的玛丽.安斯沃斯提出了“依恋理论”。


根据依恋理论,安斯沃斯开发了一个叫“陌生人情境”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先让母亲带着12个月的孩子进入装扮成娱乐室的实验室,母亲与孩子玩一会后,离开,让孩子单独跟一个陌生人呆一起,短暂离开后,母亲回来。

观察母亲回来后,孩子的反应。

大多数孩子的反应是兴高采烈扑向母亲,和母亲说些悄悄话或者哭,这类孩子被定义为“安全依恋型”。

还有些孩子对母亲回来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做出侵略行为或躺地上耍赖,这些孩子被定义为“焦虑依恋型”。


安斯沃斯发现,儿童在出生第一年内做出的反应与母亲的响应程度直接相关。

能及时适应孩子的情绪并对孩子的暗示做出有效响应的父母会培养出安全依恋型孩子;

与孩子相互隔离、存在矛盾或是采取敌意应对的父母只能培养出焦虑依恋型孩子。

安斯沃斯指出,生命早期依恋性造成的心理影响可能会持续终生。


2、不过这个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直到1972年才得以用实践来证实这个理论

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研究中心,通过当地的医疗诊所,招募了267名孕妇,这些孕妇都是第一次怀孕,很穷。

他们对这些孩子从出生开始跟踪,研究至今(研究对象快40岁了)。


研究发现:

依恋类型并非与生俱来,有时候,依恋关系会在成长中发生变化,有些焦虑依恋型的孩子同样会有很好的发展。

但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按“陌生人情境”及其他检验 方法,在1岁左右表现出的依恋类型对人生后期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极高的预测性。

在人生初期处于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善于社交;

他们能更好地在学前阶段与小伙伴融洽相处;

在儿童中期阶段,他们能结交到亲密朋友的可能性更大,并在青春期后能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交网络关系。


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源于得到良好的抚养:

即父母能对他们的需求做出稳定及时的回应,不会有选择的回应,更不会置之不理。


例举了这么多试验,介绍了这么多理论,中心点就一个:

父母的良好抚养方式,可以让孩子受益无穷。


在早期抚养中施予的爱护,是帮助孩子抵御外界压力的缓冲器。

这些额外呵护会储备在孩子内心深处,转化成他们的自信和能量。

在若干年后,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压力时,帮助他们克服障碍,继续前进。


ps:

原文内容很丰富,以上内容是简化版,由于概括能力有限,一简化就容易遗漏细节。

还是推荐大家去看原书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自杀者   稳态   基因组   应变   研究人员   大礼   患者   结论   老鼠   不良   母亲   压力   儿童   方式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