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人聊聊」第十五章 不要美奶滋

第十五章 不要美奶滋Hold the Mayo

「现在是怎样?你们这些人只会谈这个是不是?」

约翰回来晤谈了,现在赤脚盘腿坐在沙发上。他穿人字拖来,因为修脚师傅今天去片场服务。我注意到他脚趾甲跟他那口牙一样完美。

我一开口问他小时候的事,他就爆了。

「是要讲几遍啦?我小时候过得很好。」他继续:「我老爸老妈零缺点。圣人吶!」

每次我听到谁的父母零缺点,我都存疑。不是我爱鸡蛋里挑骨头,只是世上没有零缺点的父母。知名英国小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病专家唐诺·温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讲过,要养育出适应良好的孩子,父母只要「够好」就可以了──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落在「够好」这个档次。

即便如此,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的话还是一针见血:「问世间谁在搞你?你爹地妈咪/他们未必是故意,可就搞了你。」

我是到当妈之后,才真正了解心理治疗中两件重要的事:

(1)询问一个人父母的事,不是为了责备、评判或批评他们。事实上,这跟他们的父母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要了解早年经验如何塑造成年后的他们,藉此帮助他们分开过去和现在,脱下不再合身的心理外衣。

(2)大多数人的父母都尽力做到最好,虽然有的人的「最好」是甲下,有的人是丁上。虽然每个人都有局限,但少有父母打从心底不希望子女有好的生活。这不代表我们对父母的局限(或心理健康困扰)不能有情绪,只是要想出如何应对。

到目前为止,我对约翰的认识是:他四十岁,结婚十二年,有两个女儿(大的十岁,小的四岁),还有一只狗。他是当红电视节目的编剧和制作人。知道他制作的是哪几出戏之后,我毫不意外;他之所以能拿下好几座艾美奖,正是因为他的角色浑球和粗线条得突出。他常抱怨妻子郁郁寡欢(但有句话说得好:「诊断一个人有忧郁症之前,先确认他们没被混蛋围绕」)、小孩不孝顺、同事浪费他的时间,而且每个人都对他要求太多。

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住在中西部,约翰也在那里长大,但只有他离开故乡。他的妈妈是中学戏剧老师,在他六岁那年去世(当时两个哥哥分别是十二和十四岁)。意外发生那天,她指导完排演,离开学校,看到她一个学生快被车子撞上,就冲过去推开学生,自己却被撞倒,当场死亡。约翰讲到这段时毫无情绪,像是在叙述他电视剧的情节一样。他的父亲是英文教授,有志成为作家。妻子死后,他独力照顾三个儿子,直到三年后娶了附近一个没有孩子的寡妇。约翰形容他的继母「平凡乏味,但没什么地方让我讨厌」。

约翰用很多时间数落生命中各式各样的白痴,却几乎不提父母。我实习时听督导讲过:对防卫心很重的病人,窥知他们过往的其中一招是问:「不要用想的,对你妈妈(或爸爸)的个性,马上在你心里冒出的三个形容词是什么?」这种不假思索的答案总能带给我(和我的病人)启发,有助于我们了解病人和父母的关系。

可是这招对约翰完全没用。「圣人,圣人,圣人──就这三个字,他们两个都是。」文字明明是他的强项,可是他回了三个名词,而非形容词(我后来得知:他父亲在妻子过世后「可能有」酗酒问题,而且「可能」现在还有;约翰的大哥则跟他提过妈妈「可能有轻度躁郁症」,但约翰说他哥哥只是在「唬烂」)。

我之所以对约翰的童年好奇,是因为他明显自恋。他自以为是、防卫心强、轻蔑他人、总想主导谈话,还有态度趾高气昂──简单说,他超机车──这些全符合自恋型人格违常(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诊断标准。我第一次跟他晤谈就注意到这些迹象,虽然有些心理师会把这种病人转走,我倒是挺愿意尝试(心理治疗需要内省和悟性,自恋型人格因为很难认清自己和别人,治疗过程往往充满挑战)。

因为我不想放弃诊断背后的那个人。

没错,约翰把我比作妓女,在咨商室里表现得唯我独尊,而且觉得自己比什么人都优秀。可是在这些言行底下,他跟我们其他人真的那么不一样吗?

「人格违常」一词常常激起各种联想,不只心理师如此(不过我们认为这种病人不多),大众文化也是如此。有个维基条目甚至做出整理,一一列出电影角色及其代表的人格违常类型。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堪称心理诊断临床圣经,最新一版列出十种人格违常,又将它们分成三类(clusters):

A类(古怪,怪异,奇特):

妄想型人格违常(ParanoidPD),类分裂人格违常(Schizoid PD),分裂病型人格违常( Schizotypal PD)

B类(戏剧化,不稳定):

反社会型人格违常(AntisocialPD),边缘型人格违常(Borderline PD),歇斯底里型人格违常(Histrionic PD),自恋型人格违常( Narcissistic PD)

C类(焦虑,恐惧):

逃避型人格违常(AvoidantPD),依赖型人格违常(Dependent PD),强迫型人格违常(Obsessive Compulsive PD)。

我们门诊时看到的大多是B类病人。不信任别人的人(妄想型)、孤僻的人(类分裂型)和怪人(分裂病型)通常不会寻求心理治疗,所以A类很少。回避人际关系的人(逃避型)、不成熟的人(依赖型)和死硬派工作狂(强迫型)不常求助,所以C类也很少。另一方面,B类那些反社会的人一般不找心理师。所以找我们的多半是关系出问题的人,这样的人通常若不是自身情绪激烈(歇斯底里型和边缘型),就是嫁或娶了这样的人(自恋型)(边缘型的人往往会跟自恋型的人在一起,我们在伴侣咨商中常常看到这种组合)。

直到最近,大多数心理健康从业者仍相信人格违常无法治疗,因为人格违常和情感性违常(如忧郁症、焦虑症)不同,前者是持久而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而且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人格违常是自我协调的(ego-syntonic)──一个人的行为似乎跟他的自我概念一致。因此,人格违常的人认为,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别人制造的。情感性违常不一样,它们是自我矛盾的(ego-dystonic)。换言之,受情感性违常之苦的人不满意的,是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不想忧郁、不想焦虑,也不想每次出门都得开灯关灯十次。他们知道自己出了问题。

不过,人格违常的表现方式像光谱一样。举例来说,虽然边缘型人格违常的人都怕被抛弃,但有些人是伴侣没有立刻回讯息就焦虑,有些人是宁愿选择反复无常又千疮百孔的关系,也不愿保持单身。再拿自恋型人格来说:谁不认识几个聪明、机智、有成就、有魅力,但自我中心得吓人的人呢?也许程度有别,但这种类型的人随处可见。

最重要的是,有人格违常的迹象未必代表达到正式诊断标准。每个人都时不时会出现轻微的人格违常(可能是那天正好特别倒霉,或是刚好被打到痛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受到接纳、保持安全等十分合乎人性的需求(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例外,不妨问问你死党或另一半的看法)。换句话说,就像我一直试着完整看待一个人,不要只看快照;我也试着看出一个人背后的挣扎,不要只想找出填在保险单上的五位数字诊断码。要是我太依赖诊断码,我会开始透过这个滤镜去看治疗的每个面向,这会妨碍我跟坐在我面前这独一无二的人建立真正的关系。也许约翰是自恋型人格,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用个不甚专业的方式来说,他真他妈的超级讨厌,但他也就是……他。

可是呢──

诊断还是有用的。举例来说,我知道要求多、爱批评、常生气的人往往强烈感到孤独;我还知道有这些表现的人既想获得关注,又怕受到关注。我认为对约翰来说,露出脆弱的一面既可悲又丢脸──而我猜:也许是六岁那年妈妈过世,他不知怎地接收到「不能懦弱」的讯息。因为他面对自己的情绪可能会被淹没,所以他把情绪化为愤怒、嘲弄和批评,投射到别人身上。约翰这样的病人之所以特别棘手,原因就在他们太擅长惹毛你──全是因为解离(deflection)。

我要做的是:想办法让我们两个看出他在逃避什么情绪。虽然他筑墙挖壕把我挡在外头,但我知道有一部分的他在塔楼呼救,希望有人救出他来──问题是从什么东西里救出来,我现在还不知道。无论如何,我会好好运用诊断上的知识,同时小心不受它局限,设法帮助约翰看出他的举动有害无益,给自己造成的问题恐怕比他口中那些白痴还多。

「你的灯亮了。」

我正想跟约翰谈他为什么这么气我问他小时候的事,门边接候诊室按钮的绿灯亮了。我看看灯再看看钟,才开始五分钟而已,我有点疑惑下个病人怎么到得这么早。

「嗯,对啊。」我边回边想:约翰是想改变话题呢?还是他居然有意识到他不是我唯一的病人?很多病人暗自希望自己是心理师唯一的病人,至少要是最喜欢的一个──最特别的、最有趣的,最重要的是:最受关爱的。

「瞭吗?」约翰边说边向绿灯点头:「那我午餐。」

我一头雾水:「你午餐?」

「外送的在外面。你不准我用手机,所以我叫他按那个钮。我今天还没空吃饭,现在才有一小时空档──喔,不是一小时,是五十分钟才对!我得趁现在吃。」

我差点没晕过去。通常没人会在心理治疗时吃东西,就算要吃,也会先问「我今天可以在这里吃东西吗?」之类的,而且会自己带。连我低血糖的病人都只带食物来一次──免得谈到一半休克。

「没关系啦,」约翰应该是注意到我的表情:「你要的话我分你一点。」他起身,走到走廊,去候诊室跟外送的拿午餐。

回到咨商室后,约翰打开袋子,拿餐巾纸铺在腿上,撕开包装,咬了一口三明治,松口掉在餐巾上。

「妈的咧,干!我明明叫他不要放美乃滋!结果咧?」他拨开三明治让我看美乃滋,空的那只手伸向手机──应该是想打电话骂人──我使个眼神,提醒他禁用手机政策。

他的脸倏地涨红,我在想他会不会连我一起吼?结果他只骂了一句:「白痴!」

「我吗?」我问。

「你什么?」

「你之前讲过你上个心理师人还不错,可是是白痴。所以我也一样?人还不错,可是是白痴?」

「呴!不是啦!」他说。我很高兴他总算承认人生里不全是白痴。

「谢啦。」我说。

「谢什么?」

「谢你说我不是白痴啊。」

「我不是那个意思,」他说:「我是说你人一点都不好,不准我打手机骂那个放美乃滋的白痴。」

「所以我是坏蛋加白痴?」

他露齿一笑,冒出酒窝,眼神闪闪发亮。我突然了解为什么有人觉得他很有魅力。

「对啊,我百分之百确定你是坏人,白痴那部分我还在看。」他在逗我,我对他一笑。

「好吧,」我说:「至少你网开一面,愿意再观察一下。谢啰。」他开始坐立不安,对我继续接话有点不自在,巴不得立刻闪避这种人际接触。他开始津津有味地嚼那加了美乃滋的三明治,眼神飘向另一边。但我发现他不打算继续耍嘴皮子,心防似乎微微开了一道缝。

「我有点遗憾你觉得我是坏人,」我说:「所以你才提到五十分钟这件事吗?」他讲过来我这里不像幽会,像召妓。那部分有点复杂,但我猜他提到五十分钟的原因跟大多数人一样──他们想在这里待久一点,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觉得承认自己喜欢这里是示弱。

「没有!我是觉得还好只有五十分钟。」他说:「一小时还得了?你一定穷追猛打我小时候的事。」

「我只是想多了解你啊。」我说。

「了解什么?我很焦虑;我睡不着;我有三个节目要弄;我老婆每天靠夭个没完;女儿才十岁就像是到了叛逆期;四岁那个每天哭哭啼啼要找保姆,可是保姆念研究所去了;臭狗越来越坏;身边全是白痴,每个都像是存心整我似的。喔还有,老实说,我现在一肚子火!」

「真的,」我说:「你真的遇上太多事了。」

约翰陷入沉默,一口一口嚼着三明治,认真研究拖鞋旁边地板上的某个点。

「真的,屁事真他妈多。」他总算开口:「不·要·美·奶·滋。就这样而已!有那么难吗?」

「对了,说到那些白痴,」我说:「我想到一件事:那些惹火你的人呢,会不会其实并不想把你惹火?还有,可不可能这些人不是白痴,智力也还可以,只是想尽力把事情做好而已?」

约翰微微抬眼,彷佛开始思考这种可能。

「还有啊,」我轻声说:「会不会你也是这样?」我心里在想:约翰虽然对人很严,但他对自己可能更严三倍。

约翰开口想说些什么,但马上住口。他又低头看看拖鞋,拿起一张餐巾纸,假装要擦嘴边的碎屑。不过我还是看到了──他很快把餐巾纸往上一挪,擦擦眼角。

「什么鸟三明治。」他说,把餐巾纸往袋子里一扔,跟剩下的食物一起包起来,往我书桌下的垃圾桶一抛。空心球。漂亮得分。

他看看钟。「这实在太扯了,太扯了!我饿了,我只有这个空档吃东西,可是我不能用自己的手机叫一顿象样的午餐──这算哪门子心理治疗?」

我有点想回答:对啊,心理治疗就这样喔!──面对面谈,没有手机,没有三明治,这样我们才能认真谈一谈,好好建立关系。但我知道约翰一定会回我几句冷嘲热讽。我忍不住想玛歌每天得陷入这种局面几次,也有点好奇:不晓得她的心理历程如何,当初怎么会选约翰当丈夫?

「我们谈个条件好了,」约翰说:「你让我跟街上的餐厅订午餐,我就跟你讲点小时候的事。而且我订两份,一人一份。我们文明一点,边吃中式鸡肉色拉边谈。如何?」他看着我,等我回应。

我通常不会这样做,但心理治疗不必墨守成规。我们的确需要立下专业界线,但界线要是宽得像海,或是窄得像鱼缸,我们等于是自找麻烦。水族馆的大小似乎恰到好处。心理师需要一些自主空间──所以温德尔会踢我一脚点醒我。如果约翰需要用食物跟我保持一些距离,好让自己能自在一点跟我讲话,那好,就这么办。

我跟他说可以订餐,他也不是非说小时候的事不可。我们不是做交易。他不甩我,立刻打电话跟餐馆订餐。果不其然,订餐过程让他气个半死。

「对,酱料不加。欸欸欸!不是饮料,是酱料!」他对着对方吼,手机开扩音:「酱料!酱料啊!酱!料!」他大声叹气,翻个大白眼。

「酱料多加?」餐馆的人用破英文问。约翰开始拚命跟他解释酱料要分开来包,不要加进去。他一脸青筋,一副快中风的样子。每件事都有问题──他们有无糖百事可乐,没有无糖可口可乐;他们可以二十分钟送到,十五分钟没办法。我一路旁观,觉得又惊愕又困惑。当约翰还真不容易,我心想。快讲完时,约翰用中文说了几个字,那个人听不懂,约翰不懂他怎么会听不懂「自己的话」,那个人说他讲广东话。

挂上电话,约翰看着我,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搞屁啊?他们不讲普通话?」

「你既然会中文,干嘛不用中文点餐?」我问。

约翰狠狠瞪我一眼:「因为我讲英文。」

非常有说服力。

约翰一直发牢骚到午餐送到,可是一开始吃色拉,他就稍稍卸下心防。我其实已经吃过午餐,但还是跟他一起吃一点,共餐容易培养关系。他跟我讲了一些爸爸和哥哥的事,还有他觉得很怪:他对妈妈的记忆明明不多,可是几年前居然开始梦到她,而且同样的梦有不同版本,像《今天暂时停止》(Groundhog Day)一样。他不想再做这个梦,但想停也停不了。他怨叹连睡觉都不得安宁,他要的只不过是平静而已。

我想多问问那个梦的事,但他说讲这件事他会不愉快,他不是付钱给我让他不愉快的。他不是才告诉我他要平静吗?他们难道没教心理师「聆听技巧」吗?我想跟他谈一下他刚刚讲的话──他认为心理治疗不该让他不舒服,而且不必经历不舒服就能得到平静,我想挑战这些想法。但这得花点时间,而我们只剩几分钟而已。

我问他哪些时候觉得平静。

「遛狗的时候。」他说:「至少萝希变疯狗之前是那样。以前遛狗还满平静的。」

我在想他为什么不愿意在咨商室里谈那个梦。对他来说,这里是不是变得有点像庇护所,帮他把工作、老婆、孩子、狗、世上的白痴,还有在梦里出现的妈妈幽魂,全挡在门外?

「欸,约翰,」我决定一试:「你现在觉得平静吗?」

他刚把剩下的色拉包好,现在把筷子往里头一扔。「当然没有啊。」他边说边翻个不耐烦的白眼。

「喔。」我说,随口放下这个话题。但约翰意犹未尽。晤谈时间到了,他起身离去。

「你搞笑喔?」他边走向门口边讲:「这里?平静?」他的白眼突然变成笑眼,而且不是高高在上那种轻蔑的笑,而是跟我分享秘密的笑。这种笑可爱、耀眼,而且不是因为他有口迷人好牙。

「我觉得是喔。」我说。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第十五章 不要美奶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明治   约翰   酱料   心理治疗   餐巾纸   午餐   人格   白痴   病人   小时候   平静   情绪   父母   关系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