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的心」第三章 揭开爱的神秘面纱

第三章 揭开爱的神秘面纱

「爱」是我们的字汇中最为过度使用的一个,在人类活动中的各个场所,爱这个字无不用到至死方休。它不但用在两性情感上,也用在家人情感上。「爱」是指你对邻居、对朋友,甚至对敌人、对整个人类、对家庭、对社群、对族群、对国家、对一切美丽与善良的事物的情感,也指对上帝自身的情感。肩负描述这么多情感的任务,若说其内容都是相同,令人不可置信。法国喜剧中所用的「amour」(爱)和基督教圣经中所用的「love」显然不是指同一情感。

「爱」这个字的意义之分歧多端,其变化之大、适应性之强,令人惊叹。我们用它来指陈男孩对女孩的迷恋,也用它来指陈人类最高贵、最精神化的活动。这个字心理学在用,哲学在用,宗教在用,伦理与教育在用,一切社会领域都在用。只要有人活着的地方,这个字就不可或缺。但岁月的痕迹已十分清楚,这个字的意涵已被我们磨损殆尽。

这个被人谈得最多、写得最多的题材仍旧神秘莫测。在地球上的每个地方、每个时辰,都有人在体验这种情感,可是却仍旧说不明白它是什么。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爱的经验,但这并不足以使人对它的了解更为容易。天天发生的事往往不为人知;我们所不知的一种心理力量,它的源起尚未被发现,而其性质亦未被了解。奥立佛•霍姆斯(Oliver W.Holmes)曾说,科学是标定人类无知之域的地图。设若此说为真,则爱之领域就是其中一块巨大的白点了。

何种科学有资格给予吾人想要的资讯与洞察已殆无疑义,但心理学对于这个主题却又似乎极尽沉默。为什么?难道心理学家都不愿意或无能给予我们必要的知识?难道心理学家无法告诉我们这种情感究竟是什么,其性质及决定因素又究竟为何?这个题材难道太模糊、太飘忽,超出人的描述能力之外?爱也许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但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题材做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不正是新心理学的本分吗?在事实与数据不可求得之处,正存在着心理学必须面对的最重要课题。

难道心理学应退出这个领域,再度将其交还到哲学家、诗人与先知手中,交还给基督、柏拉图、叔本华、莎士比亚与歌德?抑或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题材不值得费心?但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非常明白,除非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无法了解人类生存的种种隐藏冲动。即使我们认为爱是一种幻象,我们也有任务去清查这幻象,以便发现它是什么,起源如何,力量又何在。关于性,心理学家的文献已经汗牛充栋;但关于爱,大家似有不予闻问的默契。心理学家回避这个题材,每当有人提及,就似乎感到困窘。然而,我仍然相信心理学家对这个题材并没有禁忌。关于爱之诞生与性质,设若仍旧留在黑暗之地,则必然是因为心理学家自己仍旧留在黑暗之地。

被称做「爱」的情感究竟是何物?比才(Bizet)的《卡门》(Carmen)宣称爱是「吉卜赛小孩」,完全不懂何为规律。设若爱无规律,则它就不能成为科学探讨的对象了。但爱岂真如此?即使在其狂蝶逐花中亦必有法则可寻。桌子不可能突破重力定律而飘到天花板;同样的,爱也不可能逃却心理法则。许多现象原来都似乎神秘,但当我们发现其隐藏的法则之后,就变得可以理解。我们已经逐渐了解疯子最奇怪的念头之特性,逐渐了解歇斯底里的和强迫性的思想与行为的秘密,了解久已湮灭的宗教涵义,了解澳洲原住民的习俗。然而,这你我与所有人类都有的经验,心理学却不能发现其源起的性质。难道爱一直要成为科学界的问题儿童、心理学的门外汉吗?

就我所知,斯汤达尔(Stendhal)的《爱》(De L’amour)是透入此秘密领域的最后一本严肃著作,但离现在却已经有一百三十五年——从它对这个题材的影响来说,已算是很长的一段时期。自此以后,向此领域探险的航行固多,但对爱之起源与性质,却没有带回什么真正有价值与启发性的东西。

佛洛伊德又怎么样呢?精神分析学不是已对爱情做了充分而透彻的分析了吗?没有。它只研讨性,但性与爱是很不同的两回事,佛洛依德对知识的伟大贡献是发现了心理历程的法则,无意识思想与冲动的动力,以及使我们得以发现深藏人心之事的心理学方法。

「恋人的心」第三章 揭开爱的神秘面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洛伊   歌德   神秘   幻象   心理学家   面纱   题材   心理学   法则   恋人   性质   人类   领域   发现   心理   科学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