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在幼儿园里,我有许多朋友。有时我会哭,有时我会笑。在幼儿园里,我长大了!

再过几个月,一年一度的举国大事即将到来:娃上幼儿园啦!作为老父亲老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要摆脱混世魔王的“魔爪”,恢复半自由之身;忧的是,自家的小心肝要独自去上幼儿园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一切不再是掌握之中。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开始过集体生活,这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幼儿园分别的场景,那就是一出“生离死别”戏。很多明星家长在综艺节目中也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送去幼儿园之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是不会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入园各种问题。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身边存在着一个这样的现象:由于夫妻双方是双职工,孩子很多时候是由家中老人帮忙带,所以一到了年纪,家长就想着把孩子送幼儿园。

国家建议孩子入园的年龄是2.5~3岁,3岁前的宝宝更适合一对一的家庭教育。过早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不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排在第二位。研究发现,0-3岁是婴儿建立良好的安全感的最佳时期。从小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乐观自信、性情温和,能与他人能友好相处;而童年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容易自卑、胆怯、敏感,不懂得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如果过早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对孩子的安全感获得不利。幼儿园的老师一个人需要照顾十几个宝宝,不能满足孩子的安全需求,如此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

导致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哭闹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3岁之前是亲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时候。有些敏感型宝宝,会因为与父母的突然分离而产生严重的“入园分离焦虑”。“入园分离焦虑”在幼儿园的孩子中是很普遍的,这是令父母、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产生“入园分离焦虑”有很多因素造成:

【突然的环境变化】孩子突然从家庭生活转为幼儿园集体生活,孩子感到陌生又害怕,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氛围,心里会极度不安。

【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家长平时如果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那么孩子的入园适应期会比较短,反之,孩子则会久久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导致分离焦虑的持续存在。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孩子性格使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孩子要比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孩子性格大方开朗,会更喜欢集体生活,也能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人。

影响宝宝的学习积极性

有些父母强制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任凭孩子大哭大闹,父母都认为这是孩子耍小性子,越在意会越助长孩子的气焰。其实,强制将孩子融入他们不喜欢的环境中,不仅会让他们误认为爸爸妈妈不关系他们,更会打击孩子学习、进步的积极性。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增加孩子的生病率

前面说到很多孩子会有“入园分离焦虑”,如果让孩子长时间处在焦虑中,会导致他们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有些宝宝甚至会在幼儿园大哭大闹、不吃不喝不玩情况,搞得自己精疲力竭,身体素质就会更差。另外,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入园后由于环境改变和交叉感染生病的几率会更高。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这几类孩子可以迟点入学】

有条件接受家庭教育的宝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带给孩子对世界认知启蒙的一定是父母。所以,在家庭教育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建议让孩子尽可能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直到他入园,当然这个时间段是可把控的,一般最迟入园年纪在4~5岁。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短期内不能适应幼儿园的宝宝

《妈妈是超人》节目中,女星马雅舒3岁的女儿米雅,入园第一天根本无法和小朋友交流,且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不能融入幼儿园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建议她将米雅先领回家。

如果孩子已经满3岁,但自理能力、表达能力运动能力明显发育落后,那么不建议家长强行将其送入园,建议晚半年或1年再入园。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一般在孩子准备入园的前半年就需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对孩子进行心理建设。尤其是心理建设很重要,孩子是个善变的生物,今天做好心理辅导,明天可能就跟你变卦了,所以需要提前一段时间做持续工作。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生理准备】

学会自己吃饭

到幼儿园以后,孩子吃饭可能会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幼儿园的老师加阿姨也就两三个人,要顾及全部的小朋友就有点困难。所以,在孩子入园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而且要好好吃饭。

明确让孩子一定要“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的原则,让孩子做到“不边玩边吃”“不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好习惯,同时适当给孩子输送在幼儿园里乖乖吃饭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思想。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学会自觉午睡

在幼儿园里,每天中午是要午睡,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而对于那些平时在家没有午休习惯的新入园宝宝来说,两三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也是很难熬的。所以,如果你们家孩子是个精力无限好的宝宝,那么爸爸妈妈就要提早养成孩子午睡的习惯。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午睡是所有宝宝一起睡觉的时间,大家要一起在梦里打怪兽。这样富有童趣的比喻,相信能让孩子更有睡觉的自觉性。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学会自己喝水

父母在家就要训练孩子自己喝水的意识。因为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嬉闹玩耍,很容易引起口渴,而孩子有时候往往不知道要去喝水,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口唇干裂,排便困难等情况。

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培养孩子渴了自己学会喝水的习惯。给孩子买一个带吸管得水杯,在家里就让他们自己用水杯喝水,养成习惯以后,到了幼儿园,也让他们用水杯自觉喝水。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学会自己如厕

如厕控制对于正常成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如果宝宝入园前已经具备很好的大小便自理能力,那么入园适应期就可以免去如厕方面的障碍。反之,宝宝如果在入园时不能控制自己的如厕,对他的幼儿园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有专家指出,因为环境差异的影响,导致孩子心理紧张,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所以,教孩子学会自己大小便是十分重要的。且要告诉孩子,在幼儿园里想大小便时,要及时跟老师说。另外,为了方便孩子上厕所,妈妈们要尽量给孩子穿简单、好穿脱的衣服。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心理建设】

❶减少分离焦虑,让宝宝学会独处

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要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时候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情况。

【模拟练习】家长可以模拟练习自己暂时离开孩子,给宝宝独立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没有你在身边陪伴的状态。当然,要让孩子意识到你只是暂时的离开,不要让孩子以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们。

父母可以从一开始陪伴孩子玩2个小时,慢慢减少到1个小时,依序减少。与此同时,慢慢地改为让孩子独自玩耍半小时、1小时、2小时……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角色扮演】平时在家,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模拟送孩子上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情景,让宝宝体会到去幼儿园只是暂时的,爸爸妈妈还是会去接自己回家,而且如果在幼儿园表现的好,爸爸妈妈还会夸自己~

【让孩子多跟同龄人接触】

父母平时可以让孩子多跟同龄的孩子接触,认识新的朋友,让他孩子的世界里不再只有父母、家人。还可以让邻居家的大姐姐大哥哥来家里给宝宝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激发孩子内心对幼儿园的向往。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减少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感

到了陌生的环境,成年人都感到害怕、不知所措,更何况年纪小小的孩童,家长需要呵护好孩子的内心柔软的一面,引导他们往美好的一面去想象幼儿园生活。

【适当描绘幼儿园的美好】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生活的美好的时候,不要过分夸大幼儿园的好,不然等孩子去了幼儿园发现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心理落差感太重,到时候哭闹的会让家长难以收拾。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带孩子参观幼儿园】选择幼儿园时,可以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让他们提前感受幼儿园的氛围,也要适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去选择哪个幼儿园;在开学之前,提前带孩子幼儿园周边逛逛,让他对幼儿园产生一定的熟悉感。

【给孩子一个喜爱的安抚物】

去幼儿园时,可以让宝宝带一个小物品,可以是他们喜欢的玩具或是午睡的小毯子,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内心的不安,舒缓情绪。

告诉孩子要信任老师

到了幼儿园,孩子最可以信任的人就是老师了。爸爸妈妈要告诉孩子,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任何问题可以找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鼓励他口渴时、想上大小便、甚至身体不舒服时都要学会告诉老师。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最后推荐给大家一本绘本,叫《幼儿园里不用妈妈陪》,非常适合在孩子入园前亲子共读,爸爸妈妈们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并模拟其中的场景。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旺妞

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宝宝的所有情绪,帮助宝宝明白:上幼儿园不是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而是他们长大路上必须要经历的事。好好给孩子做好入园教育,对家长和孩子都意义匪浅。

孩子的入园准备,看这一篇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孩子   如厕   午睡   焦虑   安全感   幼儿园   爸爸   幼儿   家长   父母   习惯   能力   妈妈   老师   宝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