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历史中有两种中国史观:一种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种是贯通于所有王朝之上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王朝更迭,斗转星移,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凝然成文化的江山。文化之于民族是凝聚力,是脊梁,是手心不灭的火,是头顶的星辰。

八千里路云和月背后的坚持与隐在天上宫阙的放弃,交织成一段历史。在没有细读前,先听《精忠报国》听得热血沸腾,后读到十二道金牌的急招,读到“莫须有”的支支吾吾,让人无法接受。有鹿在野,执鹿者会因为兄弟亲情泰然放手吗?时间快进到明朝,一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振臂一呼已经表明答案了。国家也是家国,开疆拓土的将看到的是故土未收,高坐明堂的王不愿看到的是权力的拱手相让--相让的结果可能就是被史书闲笔带过,消失的无影无踪。英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勋章流传百世,骂名却是一个人的万人唾弃--实则这不是他一个人应受的,隐在他背后的人却极少因此被人评说。这当然没有什么冤屈,在他跪下之前,至少他是权力中心,万千人都要仰他鼻息揣摩圣意。待到落幕时后人评说时那就随人去吧,已然听不见。长久以来我总认为这是一场两个人之间有关无畏与畏缩的对决,静心去想才能体会是两个不同阵营的争夺--即使出发点不同。这种类似的争夺并非第一次出现,只是由于不同政权而使得问题上升,流传更广。

领略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豪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让人动容--即使《过零丁洋》在中学背诵全篇,时过境迁记得最清晰的还是这一句。然而在作者看来,文天祥面对死亡并非片面地从容,而是存在着情绪的波动:怕自然是怕的,是打破了自己坚强外壳后的怕,是抛去君君臣臣必须独自面对“我的祖国”的怕,是在脱胎换骨中必需面对生与死的怕。然而他超越了生死,栖居在了历史中。“照汗青”本是他的意愿,而如今他确实将名字写在史书中。

文化中国可以被掌控吗?自然不能。如果王朝中国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努力的结果,那么文化中国便是在中华大地上空飘扬的袅袅炊烟,眼见它存在,却无法左右。蒙元自认为掌握士人的弱点,大办书院,广招士子,想要通过编织一张网络士人的网使之文弱到底,永远臣服;而他们的胜利源自将一个政权分成一南一北两个部分同时伸出一只手在南边建立书院以此来拉拢南方,然而最终是以书院为坐标使南方和北方从思想上变得不可分割。文化和武力存在于同一空间,其本质却分属不同的位面--“人是一株脆弱得有思想的芦苇”,生命可以被掠夺,思想也可以不被征服,这是独属于思想的成功之处。

跳出王朝历史的桎梏,领略文化中国风采一二,可能对于我们的文化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士子   百世   壮志   天阙   无畏   开疆拓土   王朝   汗青   士人   文化   中国   政权   书院   情怀   思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