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把黄土,仰头唱出一支歌

听民歌是什么体会?其他国家听得少,要说起蒙古长调的悠扬,新疆民歌的明快,西北花儿的淡淡乡愁,还有陕北信天游的高亢明亮...那可真是说不完的。作家狄马笔下的黄土高坡是回荡着音符的黄土地,《歌声响处是吾乡》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文化有时不写在纸上,刻在石头上,走访一方水土,听听乡音,为一支名额驻足,就找到了这一处的文化命脉。

《歌声响处是吾乡》从民歌、说书、方言、历史与人物五个方面勾画了属于黄土地的文化地图,厚重而富有内涵。信天游唱的是小情人间的低语,秧歌要唱得不间断,要是唱到半节没词了会被认为不吉利;为了生计农忙时在田地劳作,农闲时回归本职工作,兼顾唱秧歌。而开唱后还有门道--说要把一排唱完,就算是二十多家每家唱三个小秧歌一口气唱七十多首不重样的,也要顺顺当当唱下来。尽管表演者将这归功于“年轻、记性好”,但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唱老秧歌只会记不变通的“死词”是过不了“彩门”(用三根木棍搭起来的门型架子,用丝绸彩带包起来,代表驿站的大门)的,面对“彩门”前不同角色的扮演者,要求演唱者随机应变唱出与角色有关的典故,如果唱不出就会被拦在门外。这样的表演堪称是行走的传统文化,唱词围绕典故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乐趣,这与被搬上荧屏的、固化唱词的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除了秧歌,说书也堪称是黄土地上民间叙事文学的活化石。说书讲究有开场有收场,这一本书说完最后点题,或讲义气或谈孝义都是宣传传统道德积极的一面。而这一门艺术经过流传而与宋元话本间有显而易见的相同点:题材多为爱情、公案、讲史、神怪、才子佳人,忠臣良将等,不过在情节上存在一些变动。如宋元话本中名篇《快嘴李翠莲》,讲的是一个名叫翠莲的女子生性嘴快且话多,出嫁后把丈夫、哥嫂骂了个遍,被休回娘家后在娘家也呆不下去最终出家做了尼姑,而在陕北说书《快嘴》中李翠莲换做了李秀兰,见人怼人言语不饶人也变成了性格开朗,帮最笨的丈夫“维权”的好妻子角色,从一味地斗嘴、攻击对方的单一角色变得更加多面且鲜活;而说书中的一些小段也不仅限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叙事性,如《十不亲》从天和地说起,说到父母、亲人、儿女等等围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情感关系,历数了”人生实相“的虚空,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家破失女后对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有时是想通的,不同的展现形式让他们有不同的受众,但是内核却往往殊途同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孝义   黄土   陕北   快嘴   话本   农闲   唱词   信天游   黄土地   秧歌   宋元   典故   娘家   民歌   角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