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药第二天,脸肿了……

吃了药第二天,脸肿了……

老韩,中医硕士,主治医师,是一个工作在聊城的“非著名年轻中医”,与蒲松龄是同乡!不懂烟酒交际,只爱临证读书,善使针药结合,最喜疑难杂症!长得不算帅,脾气有点怪,但心肠还不坏!

昨天看书,看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赵绍琴先生讲了一个病例,挺有意思:

女,40多岁。初期症状是上火,颏下淋巴结肿大,但还基本不影响生活。后来,一位药材公司的朋友送了她几丸“好药”——安宫牛黄丸!并且说:“没有比这再好的药了,用上这药,就算到头了!”果然还真是到头了!用了两丸之后,患者浑身难受,淋巴结肿大更甚,连班都上不成了。

赵老说:“今天给你开两副药,明儿个你那脑袋肯定肿得跟斗一样。但是别害怕,再吃第二副,到三天头上就好了!”结果病人就按照赵老说的一样,第三天病就好了。患者对赵老说:“您要是不说,我肯定住院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之前用药用得过了!

这个“过”,一是用量过了,二是药性过了!

过去中医界有句话叫作“传方不传量”,也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比如《伤寒论》里的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这三个方子均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5味药组成。但是,桂枝汤调和营卫、疏风解表,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桂枝加芍药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三者在主治病症、用法用量上均有不同。

再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柴胡: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和升举阳气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可用于外感发热、寒热往来以及肝郁胁痛等疾病症状的治疗。当柴胡用量在6-9克时起到升阳举陷的作用;12-15克时,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18克时起到发汗解肌的作用。

药量的问题很好理解。但是,药性过了,就有点复杂了!

叶天士在论述温热病的治疗时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简单地说,就是病邪到什么部位和层级,就当用什么样的药物,不能越俎代庖,提前使用不该使用的药物和药量。

文章开头的患者,本是轻微上火,病在卫气分。这时候,用点宣卫开郁的栀子、淡豆豉、杏仁、枇杷叶、金银花等,将体内的郁热外散出去即可。可患者偏偏用了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安宫牛黄丸,一下把体内的郁热给定住了,所以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赵老用了宣阳的药物,把患者被郁的内热发了出来,这也就是患者第二天头面肿的原因。而郁热散尽以后,头面的肿胀也就不治自愈了!

这就是提前使用了时机不到的药物!

不仅中医存在这个问题,西医同样存在。曾经在抗生素滥用的年代,很多预防性、试探性、诊断性的抗生素使用,都是在患者没有出现明确感染的情况下贸然使用的,这种滥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直到国家开始大力整治和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善。包括前些年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喜欢的“冲血管”,其实就是提前使用了一些抗凝和活血化瘀药物,作用在尚正常的血管里。这都属于提前或者过度治疗!

古语有云:“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孔老夫子也说:“割鸡焉用牛刀?”民间老百姓搞不懂这么文绉绉的语言,就创造了一个意思相同的歇后语,叫作“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老韩觉得贴切地不得了!

用药也是这样,之前写过一篇:感冒后本来不发烧,可为什么吃了药却发烧了?这是老韩亲身治疗过的一例感冒患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外感病,发病及传变均比较迅速,用药同样需要灵活多变,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

在临床上,时常有患者这样要求:“韩大夫,你把药给我开得重重的,量大一些,我就能好得快一点了!”老韩经常哭笑不得,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你1天吃了10天的饭,是10天不用吃饭呢,还是当天就会被撑坏呢?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撑得慌不是吗?

所以,所谓的好药,不过是在合适的时机,用了合适的量!

仅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北京中医药大学   郁热   头面   外感   药量   桂枝   柴胡   芍药   药性   抗生素   用量   药物   患者   中医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