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的“北营清真寺”

独创|马惠彬


德州城的“北营清真寺”

北营清真寺耸立在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苏禄国东王墓大殿外的路西。古朴典雅中式建筑风格的门楼,明朝风格略加伊斯兰格调的礼拜大殿,新建的古朴典雅的北讲堂等建筑物。给人一种威严肃穆的感觉。

因为它地处德城区北营村,且是苏禄国东王墓的守护者们,即:北营村穆斯林群众的“麦斯吉德”,阿拉伯语:意为叩拜真主的地方)处,故按照中国穆斯林的习惯叫法,它被称为“北营清真寺”。

由于它所处的位置显赫,使之在德州城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所有来苏禄国东王墓的游览者,无不在此寺院门前拍照留念,并对这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赞叹不已,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营清真寺

北营清真寺承启了伊斯兰教朴素简洁的传统,在人们的视觉中没有富贵荣华的感觉,也没有特殊华丽的装饰与精美的雕刻物件。只是依据伊斯兰教的教义,确立了清真寺的基本功能和布局,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模式体现出了阿拉伯式的宗教风格,最终形成了北营清真寺独有的艺术特色。

北营清真寺它位于苏禄王墓神道的路西,座西面东。三开式的朱红大门,红柱金瓦,斗拱飞檐。走进这座于1982年重修建的仿古式寺院大门,迎面是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上名曰礼拜堂的大殿。五步台阶之上,是大殿前用青砖做围栏的小平台。

大殿的前额及门窗均富有阿拉伯的风格;在大殿前额的正上方,是正楷的“礼拜堂”三个正楷汉字。最上方系五个半圆弧形组成的装饰墙(女儿墙),每个半圆弧中均绘有白云图纹,正中最高大的半圆弧装饰墙顶上,高高的耸立着闪闪发光的星月标志。意欲着:蓝天、白云之上星月高照;

大殿四周均系青砖砌的墙壁,墙面线条朴素而奔放;门窗的木棂子均由正方形与长方形的木格子有机的搭配,因它们搭配的巧妙故造型别致典雅,又极富于伊斯兰的风格;

大殿的顶子上,用女儿墙遮挡着了房脊,使殿顶显得那么整洁。周围的女儿墙连接着四个殿角上的“唤礼楼”,正方形、尖顶、四面出小檐的“唤礼楼”,小巧玲珑、格外别致;四个“唤礼楼”衬托着大殿中心的窑殿;

大殿的窑殿单檐飞角,顶上呈弧形线条、朴素奔放,由黄绿筒式琉璃瓦盖顶、四角系高翘的飞檐,显现出了中国式建筑的风格。在高高耸起的窑殿尖顶上,砌有闪闪发光的“祭红瓷瓶”,极富有灵锐之气;大殿内毡席铺地,朴实无华。竖立在大殿西北角的敏拜尔(阿拉伯语:Minbar,敏拜尔,即供穆民们聚礼日和会礼时,阿訇登高宣读教义的地方),古色古香,虽朴实无华,它却为大殿增添了靓丽光彩。整个“礼拜堂”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布局合理、结构紧凑,简洁质朴。大殿前的院落用方砖铺地,南北讲堂分列院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阿訇办公室、讲堂、客厅、净身房、阿訇宿舍、库房等应用之场所。

由于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地域和时间的差异等原因,致使中国的清真寺各自都具有所在地及自己的特征和风格。按照伊斯兰著名学者冯今源先生的观点,中国的清真寺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中国传统风格的清真寺和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它们在寺院的布局,建筑造型及室内装饰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北营清真寺的大殿,就是在汇集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突出了伊斯兰教的特征和习俗,是一个中国传统风格与阿拉伯风格相结合的清真寺。

北营清真寺始建

由于北营清真寺与苏禄国东王墓相互依托,形成了与其浑然一体的古建筑群。从而使它也名扬四方、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们在赞叹之余,必然会想到古朴典雅、朴素简洁的北营清真寺,它一定是苏禄国东王墓配套的建筑物,一定是明·永乐皇帝赐建的。实际,并非如此也:

据考证:在明·永乐十六年(1418),朱棣皇帝赐给苏禄国东王的陪葬物品中,并没有清真寺这个建筑物。原因很清楚:《明史·苏鲁传》载:“东王次德州,卒于馆。帝遣官赐祭,命有司营葬,勒碑墓道,谥曰恭定,留妻妾傔从十人守墓,俟毕三年丧遣归。”

就是说东王的王妃守丧三年后,就需回苏禄国,不是永乐帝小气,而是此处不需要清真寺。哪知四年后他们才回归原籍,且一年后又返回了德州,并在此长期居住了下来。在此期间,他们并没有修建清真寺。

据史料记载和口传:北营清真寺是明·万历年间,即在公元1573—1620年期间,由北营村苏禄王的后裔和附近穆斯林群众,以捐资和拿乜贴的方式筹资修建的。故北营清真寺的建造时间,要比苏禄国东王墓晚150余年。修此寺院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有一个礼拜、感恩真主的地方。

可在《温安家乘要录》中收录了一篇,明崇祯元年九月二十日札符(委任状),上书: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士马,据温守孝口禀称:“系山东济南府德州苏禄国恭定王下守灵后裔,自幼肄业经典,恪守清规,见在礼拜寺焚修,迄今数十余年。敢乞仁惠,讨给札符,以便领众修持”等情,到部。看温守孝温守孝清修纯粹,法刑严密,相应给札冠带荣身札印,使冠带前赴该州礼拜寺内住持,率众辅教,以崇教化。须到札符者。

右札下山东济南府德州礼拜寺温守孝

准此

崇祯元年九月二十日 给

此札符是任命温守孝为清真寺的掌教,签发时间为明崇祯元年九月二十日。故有人说北营清真寺应建于崇祯元年(1628)。

在札符的文中说:温守孝“自幼肄业经典,恪守清规,见在礼拜寺焚修,迄今数十余年”。就是说给他颁发札符时,温守孝已在礼拜寺里焚修了数十余年。起码二十年方可称为数十年吧。以此推断该寺起码在公元1608年就已经修好了。

公元1608年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我们推测的是整年,而实际情况不可能就如此准确吧。所以,北营清真寺的始建时间,起码应在明万历三十六年之前,即明万历三十年前后(1600)。故民间的口传和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推断,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还较为准确的。

北营清真寺的兴衰

在它建成200多年后,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对南运河德州段的两条减河进行维护和疏通,致使南运河连年泛滥、水患无尽,每次运河决口,都会惠及到苏禄王墓和北营清真寺。

如:清·道光三年(1823)大运河再次决口,使德州城北成为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几个村庄的农户,其中也包括北营村的村民,都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上避难。

大水过后,不少村民在此地落户,形成了东西长10余里的长庄村。 而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因祖坟所在不忍远离。故大水过后,又重新回到北营村在祖坟两侧重建了家园,仍守护着自己的祖坟。

几十年后的民国六年(1917),南运河再次决口,史载这次大水:“水绕城垣,仅露七砖”。而北营村再次成了泽国,全村仅剩下9间房屋,其余全部被大水毁坏。大水过后,苏禄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筑,均荡然无存了。御碑陷入泥潭,墓表、翁仲、石兽等东倒西歪,一片狼藉。

经过这两次特大水灾的冲击和历年的战乱,苏禄国东王的部分后裔、明朝政府在历城县派遣来的夏、马、陈三姓的部分住户,有些就携家带口移居了他乡及附近的村落街道,另谋生路去了。

多数不愿离开祖宗墓地的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又在这块沃土上重建了家园。这时,在他们的要求下,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经清政府同意入籍德州城,并“题定温、安二姓”,与国人享受了同等的待遇。这样他们就与德州城的其他回民同袍,更加亲密无间、互相帮助融为一体了。

清·乾隆年间,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也和其他同袍一样,参加了朝廷的科考,通过科考涌现了不少栋梁之才。如温宪先生,中举后当过知县、知府,成为朝廷的正四品大员。

又如:民国时期,东王后裔15代孙安树德先生,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由于战功卓著,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7年任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兼陇东(平凉)镇守使、青海剿匪总指挥等职,成为民国时期的将级军官。

在安树德先生辞职回到家乡后,他带头出资并号召穆民捐款、拿乜贴,对东王墓、清真寺、御碑亭等文物进行了修葺,保护了这些历史文物。北营清真寺的镇寺之宝,窑殿顶上的“祭红瓷瓶”,就是安树德先生这时候捐献的。

“祭红瓷瓶”以明宣德年间的最好,称为“宣祭”,属于皇家祭祀郊坛的祭器。据国家文物专家鉴定:该宝瓶身高42厘米,瓶周长100厘米、瓶口外径15厘米、内径11.5厘米。宝瓶完整无损,釉色浓艳似鲜鸡血,宝光闪耀,可鉴人影。与北京故宫所藏“宣祭真品”毫无二致。宝瓶在清真寺顶上,光彩夺目,被誉为祭红宝顶。

今日北营清真寺

在历史的长河中,50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种风格和习俗,但北营清真寺,虽经厉了风雨雷电的冲刷和破坏,并经历多次的修缮和改建,却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风格和伊斯兰教的格调。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民国15年(1927)的北营清真寺。建国前南、北讲堂及圆拱形的寺院门楼等,均有不同成度的损坏。

新中国建立后,苏禄国东王墓受到国家、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视。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后,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其做了整形、复原和新建。1982年,对清真寺进行了维修,重修了仿古式大门和北讲堂等。


德州城的“北营清真寺”


今日,苏禄国东王墓周围松柏环绕,大殿、配殿古朴典雅。陵园内草坪、花圃间冬青、树木青翠蓬勃,耸立在苏禄国东王墓大殿外路西的北营清真寺,更是巍峨壮观,整个陵园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自然景观。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浓缩,折射出伊斯兰的美学思想和固本顺从的宗教性格。中国文化博大厚重,外来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才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不被强大的本土文化同化而消失。伊斯兰教正是具有这种“变通又不失本真”的文化特质,在建筑艺术上与中国文化相协调,而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共生。

历经千年,清真寺作为伊斯兰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建筑表现形式,它已成为独特的、中国式的伊斯兰文化而流传至今。作为承载宗教物质与精神寄托的清真寺建筑模式,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在不失宗教传统文化的同时,显现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灵魂和风格,使自己得到了发展。(作于2014年7月28日)

(注:此文属作者的独创文章,除“玉河微澜”外,从没授权其他人发表过。故无论谁,在哪里发表的,均为剽窃,作者保留追究的权利。)


德州城的“北营清真寺”

马惠彬,一九四四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男,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并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了《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德州   清真寺   伊斯兰教   穆斯林   伊斯兰   阿拉伯   大水   大殿   讲堂   寺院   后裔   运河   礼拜   风格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