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仙子”落户德州的传说

马惠彬/整理


“菊花仙子”落户德州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德州古运河西岸(原兵工厂处)住户稀少,旷野中有个十分幽雅的花园,园子的主人姓李名宝、乳名小宝,他家祖辈就靠养花、买花维持生活。小宝年方十八,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一表人才、人见人爱。因小宝的爷爷有一手养花的好技艺,他家的小花园里常年游人不断,故生意也较好。

可小宝的命运不济,他三岁丧母、五岁丧父,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并学出了种花育花嫁接花的好手艺。哪知他刚刚成人其祖父也撒手而去,故这个个苦命的孩子一人独居花园的小屋里。他有个吹箫的嗜好,每当孤独或想念亲人时,便以吹箫来寄托哀思。

某年秋后的某天小宝刚吃过晚饭,天上便晰浙沥沥的下起了雨。他在小草屋里望着细雨濛濛的初夜又拿起了箫,顿时花园上空飘荡起了悠扬悦耳的洞箫①之声。

忽然,有一人走进屋对小宝说:“对不起,打扰了,能让俺在你这儿避避雨吗?”听声音来者是个年青的女子。借着闪电小宝见她是个眉清目秀、落落动人的姑娘。雨水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流,那娇美白嫩的脸宠上一双闪闪发亮的大眼睛更是诱人。

小宝心想,这么大的雨一个弱女子前来求助,我能不答应吗,可男女授受不亲,房子又这么小我到哪里去呀。姑娘见小宝没说话就又说:“如果大哥实在为难,我就另找个地方吧。”说完转身就要走。小宝忙说:“姑娘慢走,我叫小宝,如果你不嫌弃我这里脏乱、拥挤,就留下避雨吧。”姑娘高兴的连连致谢。

姑娘身着单薄的衣裳,又被雨水淋湿后贴在身上冻的她微微颤抖,见此小宝就说:“姑娘,我这里没有女人的衣裳,只有一件爷爷留下的大褂,你要要不嫌弃可穿上暖暖身子。”说着就在炕上拿起了一件脏兮兮的衣服,递给了那女子。姑娘连声说:“谢谢,谢谢。”便把大褂披在了身上。然后小宝对姑娘说说:“你先在屋里暖和暖和,我去园子里看看花有无异样。”说完拿起蓑衣就出了门。小宝在花园里转了一圈没见什么意外,他望望天见秋雨没有停下的意思。就想回到屋里去。可又觉得不妥,然后就靠在屋旁的一颗树上想休息一会。几声嘹亮的鸟叫声吵醒了小宝,原来他披着蓑衣靠在树上睡了一夜。

“吱呀”一声小屋门开了姑娘从屋里走了出来,见小宝披着蓑衣满脸疲惫的靠在树上,便走上前愧疚的说:“小宝哥,真的过意不去,改日我一定前来致谢。”小宝说:“别客气、没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是应该的。”可他望着姑娘离去的背影,心里却产生了那么点怅然若失的感觉。两天后傍晚,小屋外的小石桌旁,又飘荡起了悠悠的箫声,不过今天的箫声仿佛又多了几分暗恋的韵味。“小宝哥,你吹的真好听!”小宝抬头一看,原来是那天来避雨的那位姑娘。她手提着一个竹篮笑着给他打招呼。

小宝赶紧站起来说:“是你呀!什么时候来的?”说着拿过来一个蒲团丢在地下说:“坐一会吧?”姑娘说:“我来了一会儿了,看你吹的那么投入没敢打搅您。”说着姑娘就坐在了蒲团上,从竹篮里拿出了香喷喷的包子说:“小宝哥,这是我做的我想你一定爱吃。”

自从祖父去世后,他再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关杯体贴的话,听起来觉着那么的生疏而又亲切。故小宝呆呆的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了。

姑娘拽了拽小宝的箫说:“别在那里卖傻了,快吃吧,你要是不吃我可就拿走了。”小宝红着脸说:“谢谢大姐,我就不客气了”。说完拿起包子便大口大口都吃了起来,他吃的那么香甜,姑娘目不转睛的看着他的脸。小宝忽一抬头当四只眼睛汇聚一起时,两人的脸均红了。姑娘低下头说:“小宝哥,好吃吗?”“好吃,好吃……”两人边攀谈了起来。

几句话过后,二人貌似故友重见拘束感就没了。花前月下他们谈天说地、讲种花说育苗,就无事不说了。谈话中小宝知姑娘姓黄,家住黑龙潭附近。天快亮了姑娘说:“小宝哥,晚上你就不要做饭了,等我来给你做。”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旁晚,黄姑娘给小宝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又是一夜的交流、闲聊,两人均流露出爱恋之意。自此,黄姑娘隔三差五的来找小宝闲聊。

这天两人又畅谈了一夜,天快亮了姑娘要走,小宝恋恋不舍的挽留。姑娘拉着小宝的手说:“宝哥,我可以不走,但你今天要按我说的去做一件事,做好了我就不走了。”

小宝忙说:“你快说,只要能让你留下来,无论你让我做什么事,我都愿意做好。”黄姑娘说:“今天午时三刻,黑龙潭北岸有一独株独头的黄菊花要开花。待花开时你将它移到你的园子里种下,注意一定要在花全开了时移动,不可早也不可晚。只要你做好了这件事,我就与你拜堂成亲、结成夫妻。”说完红着脸扭头就走了。

原来,这位黄姑娘是“菊花仙子”的化身。事情起源还得从唐朝武则天“废唐改周”时期说起:话说某冬,京都天降大雪而武则天却乘酒醉而下诏:“令百花明早全部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外出云游,众花神无从请示,众花仙又不敢抗旨不尊,为此除了牡丹仙子抗旨外,其他花仙都按武则天圣旨规定的时间开了花。

故它们都违犯了天条,被弹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玉帝下诏将百花仙子及其他九十九位花仙子,全部贬降到下界各地②受罪。菊花仙子当然也在其中,她当时被贬到了荒芜人烟的德州城南黑龙潭边,她在此默默无闻的整整待了八百余年。

这天是她的解禁之日。按照当时的天条规定:在解禁的时间内,必须由一名童男按时将其从原地移出。否则,她还要在此再待上一百年。为解禁之事菊花仙子提前三个月就四处寻找人选,经她多日的观察,小宝不仅是个老实忠厚的纯净男子,而且爱花养花视花如命,故小宝完全符合为她解禁的条件,便将他作为唯一的候选人。

前几天,她又以避雨之由再次近身对小宝进行了试探。哪知两人一见如故,经亲密接触双双产生了爱恋之情,故小宝便成了她最佳解禁人选。所以,今晨菊花仙子便将帮自己解禁之事托付给了小宝,他相信开禁之时,小宝定能按时解救她的。

姑娘走了,小宝呆呆的在原地站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反复回味着“拜堂成亲、结成夫妻”这句话,然后高兴的一蹦老高。静下来后他又不停地念叨着:“午时三刻、黑龙潭北岸、一棵独头的黄菊花”。“黄菊花”顿时使他心头一亮!莫非她就是“菊花仙子”!

原来他小时候曾听爷爷讲过“百花仙子们”被贬下凡的故事。他貌似明白了什么,便立即拿起花铲、提起花篮子,就直奔十几里外的黑龙潭去了。

他在黑龙潭北岸的杂草丛中仔细寻找,此处菊花还真不少,红的、白的、黄的都有,可都是些普通的品种,且多属一般的野菊花。最后在一片杂草丛中,他发现了一颗粗壮挺拔、头上顶着一枚偌大花蕾的菊花,小宝一看便知这是一棵名花,心想莫非就是这棵,他便坐在了这株菊花旁仔细的观察。

看了一会,他确认这绝对是一株他从没见过的名菊花,心想既然它不是菊花仙子,我也要将此移走。但他却自言自语的说:“我看这棵也不太像”。然后站起来就要走,那知这棵菊花频繁的向他摆头,意欲这就是我。

见此小宝微笑着又坐在了她的旁边,默默自语道:“我看就是你了”。之后他便小心翼翼的清除了菊花旁边的杂草、乱石。之后小宝抬头看了看太阳,无论你怎么着急,太阳仍然慢条斯理的走着。无奈的小宝便吹起了箫,那株菊花却和着乐曲的节拍轻轻的摇摆着,喜的小宝越吹越有劲。时辰到了,偌大的花蕾慢慢的伸展了,条条金丝在慢慢的伸直,很快便成了金丝颤抖、金光灿灿的花球。迫不及待的小宝,拿出花铲就小心翼翼的将其挖出了出来,慢慢的放到花蓝里,提起来就向回走。到家后,立即就种到了小屋旁的花坛里,顿时整个园里金光闪闪、清香扑鼻,引来了无数的蜂蝶飞舞。

至此,“菊花仙子”正式落户了德州城。那知由于小宝过于心急,当时没等金丝全部伸直,他就动手将其挖了出来,致使菊花丝的头上,至今留下了一个弯钩。

小宝真的爱花如命,得到如此好花他先是浇水后是遮阳,然后痴迷的围着这株菊花观察,久久不肯离去。只到太阳快落山了,他感到有些饿了才一步三回头的向小屋走去。一进屋他简直就傻了。

原来那间乱七八糟的小屋,现处处摆放的有条不紊,迎面墙上贴着鲜红的囍字,破旧的小桌上摆着香案。黄姑娘一身艳妆坐在炕上,见小宝进来便羞答答的说:“郎君,是先吃饭还是先拜堂?”

这时小宝才想起这件事来,便红着脸说:“听你的”。黄姑娘拿起一件新衣裳给小宝穿上,就这样两人指天为媒拜了天地。从此。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这个花园,夫妻恩爱、夫唱妇随日子也越来越好。

叁年过去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在花园里的小屋前游玩戏耍;来花园里观花、游玩、购花者络绎不绝、来往不断;小宝忙的不亦乐乎,夫妻俩培育的菊花更是招人喜欢,特别是每到秋季,到李家花园来赏菊、买菊者更是前呼后拥,一时“李家花园”便成了德州城的知名之所;

十年过去了,小宝夫妻俩又培育出了十几个优质菊花品种;德州城内外较著名的园林和宅院里都种上了菊花;就连普通的小门小户的院里也种上了菊花,一时它成了德州城及附近城乡的名花;谁家要是能得到李小宝的菊花,那就成了众人羡慕的焦点。

时至明清时代,德州城内外将种菊、赏菊、育菊和在家中摆放菊花,成了大小官宦、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们的风雅之事了。其中,德州城的著名人士程先贞、田雯、萧惟豫、田霡、卢见曾等,都对菊花情有独钟,并多次赋诗赞之。

比如,清代著名诗人田霡④先生,晚年自称“菊隐”,他在诗中写道:“避喧自到山中住,看我何如宰相尊?休笑生平无事业,十年种菊数千盆。”他还在《菊花诗十六首》中写道:“陵州多菊由吾始,同好新添十数家。谁谓潜夫无妙用?能移风尚到黄花。”“拟美黄花畏不恭,且从人物想芳踪。枝同逸士清操体,色比冰姿静女容。”并且他把菊花和梅花的品格一样看待,诗曰:“隐逸高名物莫攀,谁能窃比肖秋颜。冷香味与寒香近,品在梅花伯仲间。”故每年重阳节期间,他都要在大竹竿巷的“数帆亭”内外,摆上自己培育的菊花,让弟子们前来赋诗作对(号称菊花诗会),对其中的妙语佳句要奖菊花一盆。

德州城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大文豪卢见曾③,在《盆菊升堂》的诗中写道:“扫除拂拭正花位,黄紫白红色间配。……折简无端生感慨,畴昔此会谁峥嵘。数帆亭上推诗叟,古怀堂前亦富有。”

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历代德州人的精心培育,“菊花”已布满州城的大街小巷和家家户户。1994年德州市人大第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确定:菊花为市花,成了德州城的形象代表。每年秋季都会有上千个品种的菊花装点着和平盛世的幸福州城,而且,年年都会给德州城带来荣誉。

正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⑤。

注:

1、 箫:管乐名,即一根管子,竖着吹,亦称“洞箫”简称“箫”,多独奏。

2、 见清·李汝珍的《镜花缘》一书。

3、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号雅雨,山东德州人田霡的弟子。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两淮盐运使。学诗于王渔洋,知名诗人,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

4、田霡,字子益,号乐园,田雯之弟。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生。被授予东昌府堂邑县教谕。他以足疾为由未到任,一直以办私塾为业。他在大竹竿巷编篱为墙建“数帆亭”,院门上挂“香城”匾,故人称“香城先生”。著有鬲津草堂诗集,存《四库总目》。

5、此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


“菊花仙子”落户德州的传说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德州   德州市   仙子   德州人   菊花   黄花   百花   蓑衣   金丝   北岸   运河   屋里   爷爷   姑娘   花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