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践行录(4)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同气相求”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也是《内针》的总则核心所在,我们知道《内针》的治疗总则有四点:

1、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2、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3、同气相求;

4、阴阳倒换求。

上述四点即是黄帝内针临证下手的原则,其中“同气相求”是总则中的总则,是总则的核心,是方针的依止处,或者也可以说是黄帝内针的眼目。同气相求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学人的下手之处在哪里?下手后疗效好不好?只有求得同气,才能有求必应。

《黄帝内针》践行录(4)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内针四总则

“同气相求”的概念

同,即相同,多指不同的事物在某一点上相同,比如大肠经和胃经,在属性上同属于阳明经;膝关节和肘关节,在位置上同属于中焦。同气,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 “取象”或“运数”的定性、定量分析而确定为同一类事物。俗语:“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便是此道理。相求的涵义有三:一是作用、性能上的相似性、亲和性、 趋向性和相关性;二是转化发展过程中顺应协调相一致性;三是事物间的互补相助性等。

综上所述,同气相求即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取象”或“运数”的分析而确定的同一类事物,在某一方面存在亲和召感、互补顺应、 协调一致的联系和作用

《黄帝内针》践行录(4)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阴阳同气

同气相求的哲学含义

《易·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易·彖下·咸》曰: “二气感应以相与。”

“同气相求”一词始见于《易·乾卦·文言》,这种宇宙中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吕氏春秋·十三·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 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 水云鱼鳞;旱云烟火, 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 人。”

《吕氏春秋·十三·应同》指出同类事物之间具有相互招求、相互应答之势。

《正蒙·动物》: “物无孤立之理⋯⋯ 非同异, 有无相感, 则不见其成。”

《正蒙·乾称》又指 出: “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 感⋯⋯二端故有感, 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 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

宋代张载在《正蒙·动物》中有说明二物有感,必能相含。指出了事物之间的感应、相求为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

由此可知,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具有相互感动、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广泛联系,而这些联系的中介环节即是气。这一以无形之气将整个宇宙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既是对《庄子·天下》 “通天下一气”观点的发挥,也是对《淮南子·泰族训》之“万物有以相连, 精侵有以相荡” 学说的阐发。


同气相求的理论基石

气一元论是同气相求的理论基石,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又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天元经大 论》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之物,构成了缤纷的大地;阳气轻清,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茫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 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因此可以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消长的根源在于气,在于气的运动变化。同类的事物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影响乃至感应,其根源在于它们都是由气所构成的。这种“气一元论”的思想也成为同气相求的理论基石。

《黄帝内针》践行录(4)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人身一气周流图

同气相求思想对在内针中的应用

内针中的同气相求,求得是同气(此同气即为一元之气),同气者通过内针人对六经、三焦、阴阳、阿是的把握,在不同层面求得相应的同气,即可通过同气来调治对应之阴阳偏盛偏衰,使得阴平阳秘。同气相求在内针中至少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同名经相求”即是“经络同气”,此为大同气,单依此大同气不能明确下手之处,仍需往下再求一个层次,即是“三焦同求”。此二者相辅相成,经络同气确定方向,三焦同气定位下手范围。所谓三焦同气,就是看不适之症在上中下三焦的哪一部,就到所对应的哪一部用针取穴。经络同气,就是看不适之症在三阴、三阳的哪些经或络,就到所对应的经或络用针取穴。比如四肢,腕踝部同属上焦天部,腕踝即是三焦同气。所以腕部的病症可从踝部治疗,踝部的病症亦可从腕部治疗。再具体一点,右侧腕部阳明经部位病症,可在左侧踝部阳明经上求得解决的方针。这便是经络同气和三焦同气的融合。


同气相求作为黄帝内针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切不可不顾的。传统针灸常说“宁失其穴、不失其经”,而在黄帝内针的体系里,更加强调的是“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万不能丢”。黄帝内针之所以有立竿见影、效如桴鼓的特点,原因就在于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这期到这里也快结束了,学习黄帝内针的过程,必须要在同气上多下功夫。学人使用黄帝内针,其实也是在与黄帝内针求取同气尔。好了,继续看书吧!我是南方小道人,关注我一起交流讨论,咱们下期再见。

《黄帝内针》践行录(4)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和平的使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同气相求   黄帝   化生   运数   腕部   素问   有求必应   经络   总则   病症   基石   阴阳   感应   万物   事物   天地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