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反常识》——邓肯·J. 瓦茨(1)

1 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1、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指政治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主张行动本质上都是理性的,人们在行动前会考量利害得失来做出决定。理性选择中的“理性”是指,能够分析、比较各种选择的利益与效用,之后对于较高的效用与利益显示出偏好,并作为行为的根据,这种“理性”属于一种工具理性。

2、理性选择发展成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都包含两种基本观点:第一,人们对某些结果存在偏好;第二,考虑到这些偏好,人们会尽可能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3、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

4、引入第三种选择,可以有效逆转一个人对两个选项的偏好。

5、人们倾向于通过强化已有思考内容的方式来接受新信息,该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通过重视那些更容易证实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不确定信息施以更加严格的检查和怀疑。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倾向分别被称为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和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它们极大地阻碍了我们解决分歧的能力。

2 用常识解释集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1、微观-宏观问题(Micro-Macro Problem):社会学家试图解释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宏观”的,也就是涉及大量的人。这些结果的产生也受个人“微观”行为的影响,也就是人们所做的各种选择的影响。

2、个人主义方法论(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许多个人的聚集(整体上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以此解读和研究许多学科。在最极端的形式上,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整体”只不过是“许多个体加起来的总和”(原子论)。

3、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的现象。

3 用常识解释意见领袖影响力产生的误区

1、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该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经过6步才会达到,而是在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2、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当任何一场流行时尚即将到来时,总能发现几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们独有的特点和社会关系,再加上他们自己的热情和个人魅力,能够最高效快速地将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散播开来。

3、社会感染=偶然的影响者+大量易受影响者。

4、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法则是两个假设的融合。第一,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具影响力;第二,这些人的影响力可以被一些引发社会潮流的感染过程极大地增强。在大多数情况下,极具影响力的人确实比一般人更能引发社会潮流。但是他们的相对重要性远没有个别人物法则中认为的那么大。

5、当影响通过某种感染性过程传播时,产生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网络的整体结构,而不是引发传播的个体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邓肯   方法论   常识   个人主义   效用   微观   美文   法则   误区   领袖   影响力   理性   个体   理论   人物   社会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