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影响下,往往会在认知和行为上以多数人或者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并且朝着与之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效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涵盖了行为上的从众,它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从众的问题和场合。

从前,有个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去集市上卖驴。路上有人嘲讽二人,放着驴不骑,简直就是大傻瓜。爷孙俩听后觉得有道理,便都骑在了驴身上,可刚走一段路,又遇到一路人指着他们说:“驴都快被你们压死了,太没人性了。”俩人赶紧下来,老人让孙子骑在上面,自己则牵着驴走在前面。路过茶楼时,一妇人指着孙子骂他不孝顺。于是二人调换了位置,但又有人批评老人不知道爱护孩子。最后老人很无奈地对孙子说:“看来只有最后一个法子了,咱俩还是抬着驴走吧。”

虽然这仅是一则笑话,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盲目从众,也就是从众效应。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从重效应的影响,总是倾向于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态度,用以证明自己并非孤立。正如故事中的老人和小孙子一样,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把别人的话当成自己生活的准则,并以此衡量、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其实是受众个体在面对众多信息时采取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对策---与大多数人步伐一致,总没有错吧?

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的从众现象,而我们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有些人专门利用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某些广告商常常先将自己的产品炒热,从而使人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进行购买。礼堂上,一个身着衬衣西服的“成功人士”正在亢奋地“现身说法”,人头攒动中,一夜之间的暴富神话似乎已经成真;闹市中,一个骗子扯着嗓子大声叫卖着自己的“灵丹妙药”,几个“托儿”在旁做抢购状,引得路人趋之若鹜;某书中将绿豆奉为包治百病的良药,于是在人们的疯抢之下,绿豆的价格屡创新高。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人们从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的人多力量大在此也得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印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致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生活中,从众心理使很多人在明知是错误的情况下,还继续坚持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也有很多。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行人纷纷驻足,但有个别人按捺不住闯过了斑马线,第二个人也随后跟去,第三、第四个,最后大部分的人都集体闯红灯过马路,而耐心等在斑马线这边的人,倒显得有些异类了;垃圾桶旁边本来很干净,可不知是谁往旁边扔了团纸,接着有人又吐了一口痰,第三个人扔了一个没吃完的苹果,第四个......转眼间,垃圾桶里没有什么垃圾,倒是旁边真成了垃圾场......

当然,我们并不能绝对地说从众心理不好。比如从事计算机的人特别需要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如果你耍个性,偏不学习,那就等着被时代淘汰的厄运吧。另外, 在客观存在的规定与事实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比如,在中国内地开车一般都是靠右行驶,可一旦到了香港特区却是靠左行驶,这样的规定谁要是不服从不但会被交警抓住罚款,还有可能为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负责任。

总之,“从众”一词虽不特殊,但却能产生特殊的效立。它既能引人进入正义的守卫军中,又能让人跨上邪恶的不归之路。而我们在面对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只选择大多数人坚持的意见而不知其原因,就会陷入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群体中去。

从众效应具有双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束缚思维,使人变得墨守成规,没有主见;而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修正自己盲目自信的缺点,并完善思考方式,扩大个人的视野。

人们如果轻易便进行从众效应,势必不会对他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没有人对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感兴趣,而一个有独自见解的人,往往更能引起他人的注意,也就更容易给他人带来影响。所以, 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影响到他人时,就不要盲目地试图从顺、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要将自己看作是权威专家和专业人士,由此提出的建议和观点,相对而言更易接受。

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某高校举办了一项特殊的活动,请德国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活动的举办者将一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坐在阶梯教室里的学生们后,化学家开始用自己沙哑的嗓音对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一项实验,测试这种液体的气味能用多长时间从讲台挥发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只要是闻到一点点气味的同学,就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气味......不一会儿,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后面的同学都纷纷举起了手。短短两分钟的时间,所有在场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将自己脸上的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就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学生之间的从众效应---看 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便举起了手。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造成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因为自己的标新立异或与众不同而被孤立,所以当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者是意见与他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就会产生“随大流就不会错”的安全感。另外,从众行为也可能是源自群体对个人无形中产生的种压力,从而迫使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

如果一味盲目地从众,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可能会被扼杀。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于,个体能否减少自己的盲从行为,运用独立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的信息不准确,从众行为都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但是,如果不顾是非曲直,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从扼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的层面来看,从众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被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方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了这个地方的时候,如果不入乡随俗,就会寸步难行。因此, 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人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没有主见,就是“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的行为和意识都是要不得的。

独立思考是获得独立人格的唯一途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候也需要技术性的方法,比如怀疑一切的勇气。

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10岁的小学生们坐满了整间教室,他们得按照要求解决一个关于上学途中安全过马路的问题。那些曾于其他地方成功运用的方法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闪现出来,比如采用交通工具静音设备、架设天桥、穿上荧光外套及采取限速措施等等。所有的观点都很循规蹈矩,而这些恰恰也是老师们期望听到的结果。

只有一个人很特珠。有个学生建议学校董事会卖掉所有的财产,然后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面。不过老师们可不希望这样。

这个想法也许并不成熟或者普遍,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成了全班同学的笑柄。但我们应当注意到,那大概是仅有的一个敢被阐述出来的独立想法。

特立独行的思想绝非寻常---它绝对是无价的、独一无二的。你在报纸或电视上读到、看到的种种都不是什么独特的东西,无论我们在主流媒体上学到了什么,那都是生搬硬套的常规知识。在这个世界 上,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与众不同的。

这是个悲剧---独立的思想对于进步来说不可或缺。通常的想法把我们一步步带向最好(最差就是迫使我们倒退),独立的思想则要人们表现出实质性的跨越。

从逻辑上看,当像别人那样思考时,我们能够期望得到的最佳结果只能是达到他们已经达到的。假使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前人的功绩,就要拒绝平庸而不去想什么不可能。我们应当在惯性思维中变得与众不同。

幸运的是,独特思维并不需要所谓的过人之智,也不是非得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达到,想想小孩子们,惯性思维讲,鞋是拿来穿在脚上而香蕉是要吃的,独特思维则使孩子们试着品尝鞋子然后把香蕉踩在脚下。尚未形成的惯性思维加上无忌的童言,他们在大人眼中就是这样,于是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点子付诸实践。有时候孩子们也许会错,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正确得叫你大吃一惊。

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使用下面这几个方法,你就可以打造出自己的独立思维。

《1》切断惯性思维的源泉

在把你的电视、电脑插上电源之前,在钻进图书馆翻阅资料之前,先自己想想。不断绝你同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限制那些吸引你的常规思维,你就可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意思是减少媒体的使用,降低对其投入的程度。独立的思考者并不一定背道而驰,然而他们对于默认现状持反对的态度。为了好好地感知这个世界,而非仅仅透过显示器去看一切,他们会想出新标准。

《2》投身到与你当前愿景相冲突的体验之中

与其用一个新的普通想法替换掉那个旧的,不如有意找寻、创造一些挑战你观念的体验。它们可能存在于外族文化、罕见的亚文化之中,也可能就在你不愿苟同的那本书的某一页上。关键不是采用什么全新的思维,而是尽量使那条惯性的轨迹中断。

《3》置身事外,远处观之

先把日常生活抛在脑后,这样你就能无拘无束地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某些问题。旁观者清,跳出你的小世界,才能心无旁骛地为自己想想。偶尔原地不动能提供给你嘲笑自己愚蠢信念的机会,同时也开拓出了新的视角。

《4》随机化刺激你感觉的事物

何不抖擞抖擞精神投身到崭新的体验当中?别总是去那些相同的地方,吃一成不变的食物,要么就是跟身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那几个人说话。很多 人都固执于熟悉的事物,以为能够简化问题并且构筑心中的安全感。如果你真想要独立地思考,就需要跳出自我的蜜罐。

如若上述这些听上去都过于困难,那就考虑下自己可以从独立思维中收获什么。甚至那遗世独立的思想是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依稀看到的一小步,也能增加你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你会看到其他人轻易就忽略了的机会和解答;你会比缺乏创造力的人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你会造就属于你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媒体的陈词滥调。

独立地思考,然后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无限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孙子   化学家   社会心理   人云亦云   惯性   美文   与众不同   液体   盲目   效应   群体   思维   独立   同学   思想   意见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