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错在何处?

吴双,著《认知方法论》;开设「 思考课」Deep Thinking,思考照亮人生。


这是一个有规定的世界。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可循。问题来了,人们有时为何遵守了规定却遭受惩罚?


举个栗子:单位规定“外人不得入内”。因此,严守规定拒绝了一个路人借用厕所的请求,不幸他突发心梗去世了。


批评的舆论如雪花一样飘过来,老板把你辞退了。不对呀,应该表扬你才对啊,你严格履职是个好员工啊。


我们不禁要问,墨守成规,错在何处?


先说一个成语:守经达权。它的意思是:坚持原则,而能变通。


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却很难执行。因为“原则”是什么,“变通”又是什么?


原则就是目的和精神;我们从原则制定了具体规定;而变通是不拘泥于规定去行动。那怎么变通呢?


我们先想想“外人不得入内”规定背后的老板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防止外人进入破坏。所以,只要确保别人不破坏,就可以让他进入。


变通的方法就是,你安排同事和路人一起陪他去卫生间。这就叫守经达权。


墨守成规,错就错在“按照死的教条做事,没有思考教条背后的目的”。


目的重要,但怎么找到它们?规定在序言、总则都写目的、原则和精神等。他们为了帮你理解下面的具体条款的。


但很多人略过不看。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就等于抛弃了灵魂,只要肉体。


我们要知道,具体规定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形,更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场景。这也就是成文fa和判例fa的本质区别,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发展的。


一旦有了规定,那些教条主义者就特别容易墨守成规。不写具体规定也不行,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人知识和认知有限。


如果只告诉孩子要有节制。他很可能就会乱吃别人东西。因为不知道乱吃东西和节制的关系。


所以规定就是写给那些“机器化”的人看的,他们最喜欢说:按规定来。他们只会看具体条款,看不到背后的精神,一换场景就不会了。


你看,两三岁的孩子能准确识别猫和狗,但是机器人很难做到,因为你要给机器人穷举猫和狗照片,但是做不到,而它们一直都在繁衍变化之中。


所以,机器人永远学不会守经达权,他的逻辑是数据,而不是精神。这就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本质区别。


人,就要学会通过规定悟得精神,我们要学透,悟透。


老子写道德经,也是采用这种手法。他总是写具体事物,靠你悟道。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了。


不变的是原则,千变万化是外部场景。所以,我们要从原则出发——而不是简单的规定——根据外部的变化而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法。


原则是规定的归纳,规定是原则的演绎。所以我们既要原则,也要规定。


所以,当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说明意图。否则会因为规定感到矛盾重重,又因无法遵循具体要求而备受挫败,结果错误归因于意志力薄弱。


接下来,我要带你上天入地八万里。


关于刚才路人借用卫生间的栗子,有一个可能没讲,如果老板“外人不得入内”的意图,就是不想让外人享受了这种服务,因为冲厕所的水也得花钱啊。


那我该怎么办?还要不要让他进,对不起,还得进,为什么?


请用“维度”这个工具来看。老板是从经济的维度,但是满足路人是从人文的维度。请问,这两个维度,谁高谁低?


人文要远远高于经济,因为社会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所以,让他进会因此受到了惩罚,不过求仁得仁,又有何怨?


惩罚是应该的,因为你违背了老板的意愿,但是惩罚是值得的,因为你践行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你不如老板有钱,但认知要远远高于他,所以请离开这家公司,它不配拥有你。


时间是流失的,场景是变化的,唯有精神永恒。请问:墨守成规,错在何处?


全网:关注「 欧凯圣 」,向阳生长,我们终将春华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墨守成规   道德经   目的   维度   教条   高于   美文   外人   机器人   认知   路人   场景   老板   原则   精神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