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环境艺术管窥

此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刊物《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版)2010年第4期 徐永生

摘要:教学环境是指环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具体室内教学环境。典型的教学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的教学物质因素和师生关系因素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师生活动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显得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民主气氛,环境因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能体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典型环境与教学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形成统一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创造典型的教学环境,反对形式主义。

关键词:教学环境 典型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环境 教学物质因素

近些年来,我们在新课改的探索实践上虽然已是万紫千红、硕果累累,但是,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却做得远远不够。笔者不揣愚陋,下面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对教学环境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围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世界,包括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物质环境。它对教学活动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狭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环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具体的室内环境,它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师生关系环境,具体由双方的心理、综合素质和交流方式等因素决定;二是教学物质因素,包括室内陈设因素、装饰因素(含色彩因素)、多媒体和图像、音响等因素。这两方面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和谐统一于一体。其中,师生关系环境在二者之中占主导地位。广义的教学环境还应包括具体的室外教学环境,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做深究。教学环境问题,实际上早就引起了中外一些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孟子通过其母“三迁教子”之事,深深体会到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不无感慨地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⑴汉代贾谊在谈到太子培养问题时,说负责太子教育的三公和与太子朝夕相处的三少要“明孝仁礼义,”原因是,“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⑵。他还认为环境中不仅有人的因素,而且也有物的因素;环境的布置应当富于教育意义,在特定的场合使环境构成特定的教育情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要改善和美化教学环境,要求学校有清洁明亮的教室,饰以图片和伟人照片等等。⑶我国当代一些著名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环境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学活动中很善于营造为教学所需的教学环境,总能以其独特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他还很刻意营造室内的物质环境,如办学习园地、挂名人画像、贴醒目的标语,养鱼种花等等,特意创造一个既有浓郁学习氛围,又充满了大自然情调的教学环境。学生处在这种宁静、和谐以及充满了灵动色彩的环境中学习,“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受到感染”。⑷因此,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坐在明窗静几,光线充足的现代化教室里,欣赏名人的格言和激励性的条幅标语,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增添积极向上的动力;观赏花草在凛冽的寒冬里争奇斗妍,竞相怒放,便会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室内那搭配适宜的色彩以及随堂播放的图像和音乐,又颇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电视、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使室内弥漫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新世纪的主人,中国的崛起和强大,要靠他们去拼搏……这一切都会使学生强化主人翁意识,端正学习动机,增添积极向上的力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传统的教学活动效果不好,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不重视教学环境问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叶圣陶曾指出:“儿童的不好学,一定是学校的设施,使他们没有玩弄、抚摩、观察、试验的动机,因此不生快感,不高兴练习什么。”⑸当然,教学环境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师生双方的关系环境,因为下文还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二、典型的教学环境的特征什么是典型的教学环境?我们认为是指围绕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师生关系情况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或者说,是指环绕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并能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所必需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师生关系。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师生活动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显得和谐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发生有机联系,教师着力创造一个为教学所需的氛围,学生能由各种不同的心境转移到学习所需的心境上来,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形成双向交流,并做到配合默契,相和相应,那么,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就形成了。这样,教师的讲授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发展到了极致,师生活动显得自然、和谐和统一。其二,具有浓郁的民主气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着力营造一种浓郁而热烈的民主学习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较为自由、活泼的空气中积极主动学习。“民主像一座搭在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通往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⑹ “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少一些命令的语调和“传教士”的面孔,多一些高榷的语气和微笑的面容;少一些思维的禁锢和限制,多一些思路的疏通和巧妙的点拨。这是典型环境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其三,环境因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情况下,与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教师每讲一节课所需的教具、色彩、图像、音响以及教学媒体等因素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更改,也指室内的陈设与装饰因素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同时,教学环境中的有关内容应具有可变性,因为每一节课的内容各有特点,需要具有不同的特制的环境;即使讲同一节课节内容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改变环境中的有关因素,使之能与教学内容更为和谐统一。其四,能体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环境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并构成了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均围绕教学活动构成一个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大背景:教师那举手投足的美姿,富有磁性的激动人心的语言,洋溢着智慧和希望之光的和颜悦色的面容,体现出较高的审美属性,成为学生审美的主体对象;而学生在教师艺术的指导和富有魅力的点拨下,或全神贯注,孜孜以求,或质疑辩难,求释然于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本身又是一种绝妙的“风景”。其中,还有鲜花点缀,灯光映照,色彩陪衬,偶尔还有美妙的乐音流淌……这是一幅声情并茂的图画,是一首洋溢着活泼灵动色彩的诗,体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趣。总之,只有具备这四个特征,才能是典型的教学环境。典型环境与教学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形成统一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典型环境是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必需的物质条件和师生关系因素,教学活动是在典型环境中开始并发展的;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促使典型环境的形成。

三、努力创造典型的教学环境。1、注意协调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与学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师业务能力偏低,教法不当,讲课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学生纪律松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适当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认真钻研教育理论,精心设计教法,提高课堂艺术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利用其争胜心强,有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等有利因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交给其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之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当教师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情绪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二者相和相应,于是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师生关系就形成了。魏书生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毛病,着意开发学生人体和大脑的潜能,指导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练气功,结果使大多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达到了最佳状态,学习效果都有明显提高。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到外地借班上课时,学生敬畏他的名声,上课时精神紧张,师生关系很不协调。钱老师感到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开展教学,于是就巧用自己的名字编一谜语让学生猜。聪明的学生一猜即中,师生都会心一笑,于是僵局打破,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钱老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热情鼓励,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于是,一种为教学所需的氛围就形成了。2、创造典型的教学环境的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因人制宜,注重实效。创造典型的教学环境的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一种方法方式为主,兼顾其它;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同时辅之以挂图、标语、色彩、音响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但一定要因人制宜,既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充分展示出教师的艺术个性,并且的确能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许建国老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刻意求工。他在讲授过程中,一边放音乐,一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绘画。用色彩、音乐和形象构筑了一个与散文意境水乳交融的绝妙的教学环境:朦胧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清幽的蛙声,浓郁的树林……这是一幅动静相衬,声情并茂,色彩斑斓的“荷塘月色图”。学生恍如置身于月下的荷塘,深味作家那喜悦和哀愁相交织的矛盾心情,从而对散文进行了高层次的鉴赏,并取得了甘之如饴的审美享受。许老师刻意创造的这一教学环境,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创造性。我想,我们每上一节课,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都像许老师这样刻意求工,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3、营造教学环境要因地制宜,反对形式主义。教学环境的营造往往受制于学校的物质条件。学校条件比较好,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去营造为教学所需的教学环境,而目前大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很差,教室简陋,教学设施不齐,学生视野狭窄,素质较低等,那么,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环境营造得朴素、大方、热烈、欢快,学习气氛浓郁,同样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超越学校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时髦”的做法是要不得的。还要指出的是,教学环境虽然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因此,那种不重视研究课堂艺术和教学规律,而把精力都放在苦心经营教学环境方面的做法,只能将语文教学引入歧途,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参考文献:⑴《孟子﹒尽心上》,转引自苏景田、李克柏主编的《中华教育思想集成》第33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1994年版,第1版。⑵《贾谊集﹒保傅》,转引自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20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2年版,第1版。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第15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7年版,第1版。⑷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第387页,漓江出版社(桂林),1993年版,第1版。⑸《叶圣陶教育文选﹒小学教育的改造》第20页,河南教育出版社(郑州),1989年版,第1版。⑹⑺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学民主》第467页,漓江出版社(桂林),1993年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环境艺术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   美文   浓郁   师生   师生关系   民主   物质   典型   因素   条件   老师   环境   教师   学校   艺术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