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深思辨命意自高远

陈春芍 徐永生

本文发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3年第5期

【摘要】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主脑,深刻是它的主要追求之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关系型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所以,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关系型作文题的审题构思是一种明智而必要的选择。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三柄辩证思维的利器,无疑是应对关系型作文的强有力的武器。恰当应用之,必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 关系型作文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高考作文尤其注重审题立意,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立意是一篇作文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作文也就没有生命,是很难获得阅卷者的认同的。 要想使作文立意深刻,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立意则是作文的目的地,我们需要或曲径通幽,或匠心独运,让这朵美丽的花朵绽放在写作的运思过程, 从而一路上欣赏到不尽的幽情奇趣。立意是一篇文章的主脑,深刻是它的主要追求之一。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的“深刻”有三方面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虽然作文命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年年都有变化,但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尤其是关系型作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辨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只有适当运用哲学思辨来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深刻剖析世事人情,才可以给自己的文章增添思想的锋芒和智慧的力量,这样的文章才能意境开阔、意蕴深远。辩证思维是思辨型作文题审题构思的最重要的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运用哲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并进行写作,要求中学生以理想性的追求去反观现在的存在,以“历史的大尺度”去反省历史的进程,以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去反思人类的现实,从而赋予人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使作文的立意远离庸俗与琐碎,达到正确健康、高远深刻、新颖独特。在实战时,首先要明确作文命题的关系,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辩证思维来立意。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大体有以下这些关系:因果关系的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一步与一生”;对立关系的如2011年高考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并列关系的如2010年高考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辩证关系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下面分别从这几个关系来谈谈如何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来提高立意深度。

一、因果关系与联系的观点因果关系的作文是指作文涉及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审视因果关系的作文题时,我们可以由因推究果,也可以因果颠倒,由果溯因。联系的观点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以及每一事物的内部要素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在分析问题时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避免孤立地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一步与一生”,文题凝练而平易,颇具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词的构成上看,“一步与一生”似是并列关系,实则不然,在这个并列关系之间暗含了一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即迈出怎样的人生关键的“一步”便决定了会有怎样的“一生”,无数的名言警句无不在揭示一个真理:走好一步路,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立意上可顺向立意,即迈出正确的人生起步将收获人生的黄金,迈出错误的人生起步将饱尝人生的酸楚;也可反向立意,即迈出了人生正确的一步并不一定能创造人生的辉煌,人生起步迈错了,并不意味着一生的阴霾,还可以在后天弥补。另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忧与爱”,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作文题。“忧与爱”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首先,“忧”与“爱”的对象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其次“爱”是“忧”的前提,“忧”是“爱”的表现。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只有“爱”,才会“忧”,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忧”,也没有无“忧”的“爱”,爱了,便有忧,忧着,是因为爱在其中。“暮年未敢忘忧爱,喜听三边奏凯音。” 这个关系型题目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个人、社会、人生,小到父母对子女的“忧与爱”(重情感),大到个人对国家,个人对社会的“忧与爱”(重忧思),体会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关系型作文除了要两者兼顾外,还要善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本题而言,除了要明确上述二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若更深入地探讨“忧”与“爱”的关系,这样会推动立意更深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我想,也许贯穿于“爱”中的“忧”是需要更多关注的,毕竟,“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情结,所以突出“忧”似乎更切合题意。

二、对立关系与发展的观点对立关系又称矛盾关系,是指作文命题中出现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且这两个概念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写作时要求学生要会辩证分析,对这两个矛盾的概念要突出重点为,强调利中有弊或弊中有利。发展的观点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每个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人生,是诗意还是失意”,看起来是一个二维命题,人生不是诗意即是失意。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人生”两个字写起来很简单,但又岂是“诗意”或“失意”能概括得了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永远失意的人生,正所谓“得何以喜?失何以悲?”如果说人生中诗意还是失意是两个数学集合,那么它们绝对是交集而非补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或许诗意人生中早已隐藏着将来人生的失意,或许人生失意只是未来诗意人生的开始,泰戈尔说过:“寒夜背后光亮最鲜艳。”“失意”的寒夜往往遮不住“诗意”的鲜艳。何不用“失意”的眼睛,去寻找“诗意”的光明?”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平庸”,指“寻常而不突出”之意,“拒绝平庸”即要超越庸常,追求卓越;反对随波逐流,应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理想;反对浑浑噩噩虚度时光,应该奋发努力,有所建树;反对蝇营狗苟,提倡高洁神圣等。“平凡”与“平庸”本不对立,但提示语要求它们不同,所以审题时就要注意辩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平凡和平庸的关系:平凡但不平庸;貌似成功实则平庸;平庸能适应这个滋生平庸之徒的社会,但仁人志士还是愿意拒绝平庸坚守节操并期望改革社会……有位考生将“平庸”拆解为“既平且庸”、 “不庸却平”、“不平而庸”、 “不平不庸”四组关系,辩证分析。“既平且庸”为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一笔带过。“不庸却平”以陶渊明为例,虽然志趣高雅拒绝了平庸,但是隐居南山却遗弃天下苍生,无福于社稷民生。“不平而庸”以荆轲为例,舍身刺秦的人生虽然不凡,但相对于天下归一趋势,仍是平庸之辈。“不平不庸”则盛赞鲁迅先生的“呐喊”,人生不平凡,事业不平庸。这种文章,怎能不夺取读者眼球?怎能平庸?

三、并列关系与对立统一的观点并列关系的作文题,即题中所给的两个概念存在着并列平等的关系,它们彼此互相联系,可以同时并存,写作时两个概念都要都要顾及,并且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内部关系,切不可在行文时只大谈一点,而不及其余,以至偏题离题。对立统一的观点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如2010年高考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先要解释什么叫“仰望星空”,什么叫“脚踏实地”,然后谈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其联系点在于是否冷静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二者“有时候不一致”多半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致,对问题的理解不同。总之要两者兼顾,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又如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人与路”,鲁迅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与“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两者都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写作时就不能只有路而没有人,也不能只有人而没有路。一位考生这样开篇:“……我说:不管世上‘无路’或‘有路’,关键看人怎么走。……在旅途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要走到我们心中的天堂,就要学会‘开路’、‘毁路’和‘选路’。”接下来三段分别写“开路”、“毁路”和“选路”,每段结尾如下:“‘开路’教会了我们要勇敢的走路。”“‘毁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学会‘选路’,我们也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最后全文作结:“面对‘无人区’,我们勇敢地‘开路’;面对谬论,我们勇敢地‘毁路’;面对诱惑,我们勇敢地‘选路’。”本文作者以“路”为焦点,从正反两个方面交互分析“人与路”的关系:从“有路”想到“无路”从而需要“开路”、从“前人已铺好的路”想到“毁路”,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从“走路”想到人生路口的“选路”。如此从正反两面交互寻找矛盾包含的各个侧面,并且将它们联系起来全面思考分析,最终解决主要矛盾:路,关键看人怎么走。没有很好的哲学思辨能力,只会在“走”或“不走”的两难漩涡中打转,是很难做到这样全面充分的论述的。

四、辩证的关系与辩证的观点辩证关系类作文,与矛盾关系类作文有交叉之处,指概念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写作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切入,抓住其中一个方向,写清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两者之间就有复杂的辩证关系,并陷入情感悖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正影响(感情越亲近,对事物的认知越准确);负影响(感情越亲近,对事物的认知越准确——智子疑邻);零影响(秉公办事,不被感情左右认知——六亲不认);反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反过来影响感情的亲疏)。此外,周国平先生说:“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德国总理跪拜死难的犹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若能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解决情感悖论,让情感为人类的理性服务。我想,这样的立意恐怕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复杂而相互联系的,因此,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绝不只以上所列举的四个方面,在应对各种关系的作文题目时,也不一定只能用某一种思辨的观点来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实践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闻名世界的威斯敏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觉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步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指导】墓碑上的文字简单,但立意深远,表达一个人在人生旅途走完之后的醒悟,也是对活着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警示。“改变”还是“不改”,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又包含复杂的辩证关系,关键要看我们对待人生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立意:①“改变”世界并非不可以,但人生之路要从踏实走起,不切实际的理想会葬送一个人原本可能有意义的一生。②成为名人伟人自然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然而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是金字塔的基石,没有这些普通人,那些金字塔尖的人也无立足基石,所以,怎么在平凡的人生中过得踏实而有意义,死去后还能为社会留下些什么,这种“改变”是不是也是一种成功呢?③正向立意:改变是适应时代和造就自己的良方——如果方法和动机不对,贸然“改变”仍然有可能将人生之舟驶向死港——改变是永恒的法则,要选择好方式和目标,更要合乎自己心灵的追求。④也可以反向立意,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必先接纳自己,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将目光放在自己的长处上,并扬长避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自己。一个人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在接纳自己之后,要学会接纳别人,承认和接受别人与自己存在的差别,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宽容别人,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别人。最后“接纳世界”,承认和接受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将自己的力量放在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上,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包容世界,最终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这也就是哲理家们通常所说的: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命意   关系   思辨   因果关系   立意   开路   美文   诗意   对立   平庸   失意   认知   事物   观点   概念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