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级”现象令人忧

发表于《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改笔记”

徐永生

时下,中小学校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值得令人关注:部分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就产生了“到顶”的思想,昔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消退了,严谨治学和科学教研的精神风貌消失了,工作中只想凭老经验、吃“老本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像一些教师所说的那样:“评上‘高级’,可以说万里长征基本上走到底了——做教师的,追求的职业目标不就是能弄个‘高级教师’吗?”对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实验,这一部分教师更是持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常常宣称曰:“新课改好是好——不过那是年轻教师的事,让他们使劲‘折腾’吧,至于我们都无所谓了——反正已经评上“高级” 了,没什么盼头了!”因此,学习新课改的理论不积极,课改实践中因循守旧、拖拖拉拉、马虎应付、得过且过,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有的教师干脆借故不上课,做后勤人员。此种“后高级”现象着实令人忧虑。

职称评定既是国家对教师个人学历、阅历、能力和业绩等的综合认定,又是一种激励机制。其本意在于激励教师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攀登、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力争在有生之年干出一番不俗的业绩。在现阶段,中小学的最高职称大多省份定为高级教师(副高级),于是,部分教师就把能评上“高级教师”作为自己一生最高的职业追求。一旦评上高级,就感觉“到顶”了,人生没有动力了,没什么“奔头儿”了,于是产生一种职业颓废主义思想。而且,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大凡评上高级的教师,年龄大多是在35岁至40岁之间,正是教师逐步走向成熟,“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却从此消除了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甘自走向平庸。这种群体性人才浪费的“后高级”现象,已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对教师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首先,虽然说自己已经晋升为高级职称,试想,就自己的能力和业绩来说,是不是真的达到了“高级”的要求?自己是不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已经成为当地或学校颇有影响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了?我看未必。可能笔者孤陋寡闻,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高级教师”较之上述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次,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明的突进,由此而引发的“信息‘核’爆炸”和理念以及知识的快速更新,促使我们更应该勤奋学习、不断钻研、经常“刷新”自我,才能与时俱进,不做时代的“弃儿”。更何况学校是新知识传播和更新最迅捷的场所,如果你用传统的思想理念、方法和知识,去对应观念和知识已经很前卫的莘莘学子,试想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再次,新世纪之初的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波及全国的全新的教育思潮传播,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改革运动,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创新运动,她代表着新时期教育思想的解放,是对教育文化、教育价值、教育行为方式的全新追问与构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如果消极应付新课改,会不会被新课改遗弃,成为教育的落伍者?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将愧对“高级教师”这个称号!最后,我们要明白,“高级教师”应该是青年教师的“领头雁”、专业的领路人,我们的要在课堂教学艺术、专业成长、教科研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力争搞出一些成绩,给青年教师以积极的引导和影响,在教育精神和教育思想上给青年教师以有益地启迪,使之紧跟我们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成熟。如果这样,我们才无愧于“高级教师”的称号!所以笔者认为,评上“高级教师”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句号,而应成为自己追求更高层次教育境界的人生起点。

同时,我们也希望教育的主管部门,关注当前教育界存在的“后高级”现象,在中小学职称序列中增加正教授级“高级教师”的评定(南方一些省份已经施行),以充分调动广大的“高级教师”(副高级)教师的积极性,使之在更深广的教育背景上努力拼搏、辛勤耕耘,力争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现象   高级   教育界   美文   消极   青年教师   职称   高级教师   业绩   走向   思想   精神   教师   职业   人生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