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数量决定质量?

此文发于 《中国教育报》2010年元月15日"教学"版

特级教师 徐永生

临近期末了,学校依据常规管理条例,也为了给教师期末考评提供有效数据,教科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各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部分教师作文批改质量不高,就在全体会上进行了通报批评:“少数教师作文批改没有批语,仅打了一个作文得分,批了一个‘阅’字;还有些教师批语廖廖数语,不足五十字!----由此可见,这些教师在作文批改问题上是多么地不认真!因此,学校研究决定,直接认定这些教师年度考核为不合格。”此言一出,立即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什么时候了,还沿用传统的评估模式!作文批改必须要批语吗?”“作文批语量是否以五十字为考评的标准?”“作文的批改质量是否以批语来衡量?”

这场争论既暴露了学校管理层面和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认知层面的矛盾,也暴露了学校管理层的思想和课改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学校出台有具体明确的《教师批改作业量化考评条例》,据此,每学期都要检查几次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确,其一, 促使教师通过认真批改作业,反馈教师课堂授课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二,促使教师端正工作态度,认真批改作文,提升教学质量;其三,促使教师通过认真批改作业,积累资料,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奠基;其四,为学校发放奖励补助,考核教师提供依据。

从教师来看,学校应该从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层面来考评教师,而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教师作文批改的情况,更不应该以批改字数的多寡来考评教师的作文批改质量;更何况新课改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介入课堂教学,学生的写作形式已趋于多元化,教师的作文评价形式也走向多样化,在此情况下,如果仅仅着眼于纸质作业的考评,是不是不合理?还有,有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在作文的评,淡化作文的改,而且效果也相当好,如果再以批改字数的多寡来考评教师,是否太形式主义了?这场争论,暴露了学校在作业检查管理上的弊端:用习惯的集权主义理念,追求大一统而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排斥灵活多样的作文评改形式;用机械的过时的科学主义标准,追求僵硬的作文评改的框架和模式,排斥灵活实效的个性化作文评改方式。这样做,既方便管理,又便于应付上级检查: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上形成的一个痼疾。当然,一个学校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也是不行的,问题是这个“大一统”的“禁锢”能否少一点,给教师更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学校检查作文批改是必要的,但能否更着眼于批改的实效性?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背景,那就是,长期以来,管理层受中国传统的作文批改形式的“流弊”影响甚深,认为教师批改作文要抱着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作文要进行“精雕细刻”,要言不烦,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指明努力的方向;在批改形式上,要有间批、旁批和总批等形式。一篇作文的评语洋洋洒洒,往往百十千言;从首至尾, 间批、旁批“笔走游龙”,满目“朱批”。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在批改作文中“对学生负责”!而管理层最看重的,也是最推崇的就是这种作文批改形式!也是学校管理者制定《教师批改作业量化考评条例》的依据。

我们认为,这种批改形式固然有其继续存在的合理的内核,但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原因在于,其一,这种批改形式耗时多、费精力、收效微,批改一篇文章往往需要耗费教师15~25分钟时间,一个教师通常担两个班的语文,每个班保守一点,按40人计算,教师改完80人的作文,需要几十个小时,教师哪还有备课、写教案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批改作文的效果并不显著,已经为很多教师摒弃;其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背景下探索多元化的有效的批改作文形式的进程,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大多省份新课程实施已进入深化阶段来,大多教师思想和压力都更大,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各种实验与课题研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迈错一步,造成终身的遗憾;在此背景下,还要求教师按传统方式从细、从祥评改作文,既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又显得过于形式化。正像一些教师所说的:“我非得不顾实效如何,把详尽批改每篇文章,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一定要看到老师整天忙着批改作业,而且搞得焦头烂额,心里才舒服?”“我们是精心搞课改,还是忙着批改作业应付他们!”当然,我们也不是唆人偷懒,教师绝对不能以忙着搞课改为由,不负责任地在作业批改方面随便应付学校检查。

我们认为,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适当的用一下,而广大语文教师则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引,从自己的教学个性、校情和学情出发,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元化的有效的作文批改形式。我们认为,新课程在“表达和交流”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作文、口语、日记、讲演、手抄报、图书、网络、音像等形式进行自由地、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那么,教师的评价形式也应该因势而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只有作文评改形式走向多元化,才能对学生的不同写作状况,做出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有价值指向的科学评判。

我们以为,除了传统的批改形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作文批改形式供语文教师参酌:

第一.面批式 就是教师当着学生的面,对学生作文的优劣得失进行评判,指出修正方向。此种形式的效果很明显优于传统的做法。

第二.对话式 就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师生之间以朋友的身份,从精神层面到写作的技术层面进行平等的交流观点,探讨文章的得失。此种方式也是很多教师和学生乐于采用的。

第三.争鸣式 就是教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在作文课堂上,就学生文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使学生在激烈的交锋中查找问题、抽象规律、明确方向、形成共识。此形式以点带面,师生共同参与,提升能力,惠及全体。很多教师也喜欢这种形式。

第四.自评式 教师在对全体学生作文状况进行预先总揽的情况下,拟写一个评价提纲,要求学生据此提纲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的批改;然后,教师再把学生的作文收起来,总体浏览之后,根据学生自评的状况再进行总评。

第五.互评式 方式和“自评式”相近。教师在对全体学生作文状况进行总揽的情况下,拟写一个评改提纲,要求据此提纲,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有目的批改;然后,教师再把学生的作文收起来,总体浏览之后,根据学生自评的状况再进行总评。

第六.组评式 就是教师选取一些各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别交给各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不同文章进行讨论。小组充分吸纳每个成员的意见,然后形成共识性的评价结果,面向全体同学宣布。教师可视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总评。

第七.网评式 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体的或群体的多种形式的评价。例如,教师利用电子邮件、个人博客和班级聊天平台,和学生进行写作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判;还可以建立班级Q群,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聊天群里对某些文章或全班的文章进行交流评价等。当然,批改形式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种,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都有自己最得意的也最便捷使用的“绝招”。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作文批改形式,都一定要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己的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一定要慎重、认真对待作文评改,追求科学和实效,不能胡乱应付检查或 “走过程”。教师在选用方法上,既可以以一种方式为主,兼顾另外一些形式,也可以坚持“百花齐放”,变换不同的评改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质量。学校管理层也应该在新课程理念关照下,逐渐转变已经僵硬化的管理思想、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和套路,重新制定科学、务实、人性化的作文评改的标准和量化指标,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创造适合自身教学风格的评改方式,提倡个性化的评改方式;要宽容并允许“异端邪说”,也要认可教师在已经采取了相关形式评改后的“无一字评语”批改或少量评语式的批改,只要确实适当,并且用有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秉承课改精神,与时俱进,以管理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水的提升,促进课改的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批语   总评   作业   提纲   实效   新课程   美文   层面   数量   形式   传统   评价   方式   质量   教师   学校   学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