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管教书,家长管育人有一定的正确性

昨天有人提出“教师管教书,家长管育人。”原因是“心理学中,到孩子到五岁时,他的心理模型就基本形成。”结果被喷了。

这篇文章的观点虽有些绝对化,但不是全无道理的,他指出了家庭在教育中无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人格教育上。

四年前,接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班里有一个女孩子,母亲去哪儿了也不知道,父亲也不管她,跟奶奶生活。

她的奶奶也离异了,要带孙女,又要打工攒钱养家,生活想而知。可更可气的是每当她奶奶攒了一些钱,她的父亲就会把钱偷偷拿走。每次她的父亲把钱偷偷拿走时,奶奶总是怒不可遏。

吵闹,报警。但清官难断家务事,警察也没办法。自己儿子拿钱跑哪儿去也不知道了,她奶奶就将怒火都释放到孩子的身上。可怜的孩子,隐隐已可见心理疾病的苗头了。

我发现这个孩子的问题后,即想和她父亲勾通。可她父亲的电话,打了许久,也没打通。和她奶奶勾通,告诉她孙女的心理现状,请她不要把怒火泄在孙女身上。我自己也更温和地对待她,尽力让她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被重视,希望她那几乎冰冻了的心能被温暖到。

我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孩子主动来亲近我,作业,上课,成绩都有变化。我的做法,班里其孩子也感受到了,孩子们慢慢地走近她,和她玩……若问班里的孩子,我对谁最好,孩子们会异口同声的说出她的名字。

那么,这个女孩被改变了吗?是的,有一点,但状况反反复复,为什么?因为我无法改变她的家庭,我无法变身为她的父母亲。

她父亲还是会偷偷拿走奶奶的钱,她奶奶还是会去报警,还是会把怒火倾泻在孙女身上。每次我同她奶奶谈孙女教育的事。她奶奶总是说自己的不幸,说自己儿子偷走自己的辛苦钱,说孙女不乖,说自己在她不乖时自己忍不住打她,骂她……

孩子有些改变,一遇到这样的事立马被打回原型。这样的过程反反复复进行了三年。

到五年级的一天,她奶奶又当我的面倾诉起自己苦来:自己的钱又被儿子偷走了。我的学生一一她自己的孙女又挨打,挨骂了。

我终于忍不住,朝她大吼起来:“你话该!你活该!!你有没有想过,你儿子为什么会这样?你媳妇为什么会跑得无影无踪?你老公为什么会和你离婚?你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原因?告诉你,如果我是你孙女,只要我有能力,马上离开你!永远不再见你”稍后,我冷冷地说:“好好爱你的孙女吧,她或许是你老年最终的依靠。”

在那天以后,这个孩子心理状态才逐渐稳下来。我知道她奶奶明白了,行动了。

杭州一位五十几岁的女特级教师曾于培训会上对我们说:“对学生人格,我们对学生的影响远远小于我们的想象。”

“老师管教书,家长管育人。”这话虽末免偏颇,老师是可以做些事的:在班里关爱孩子,在课外影响家长。但也不无道理,家庭,父母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得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父母们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家长   老师   孙女   正确性   怒火   班里   美文   人格   奶奶   儿子   身上   父亲   父母   原因   孩子   心理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