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道德规范的本质和功用

本文发于《教科论坛》2017年第一期(中期),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B-b/2015/02/059。 徐永生 张向花

[摘要]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课程改革决定的教育意识形态,是当前的教育现实和教育哲学的本质反映。具体体现在:写作的人文性、写作的工具性、写作的规范性和写作的功效性。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是科学审视、评判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流派理论和实践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引导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和评价作文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是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引领学生的写作方向,评判学生写作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写作道德规范 本质 功用

一、写作道德规范的本质 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是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时代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1]写作道德规范是规范高中生写作行为的标准,“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具体来讲就是, 高中生在科学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写作观;能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具有四个方面的本质内涵。

(一)写作的人文性学生能在写作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并能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陶铸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情感,淬炼自己的道德,努力发展为学业有精、人格有成、内外兼美的一代新人。

(二)写作的工具性学生要在写作活动中培养全面的写作素养,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技术和文体的表达方式,充分掌握写作的技能,能够自由表达、有个性表达、有创意表达,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写作的规范性学生能在写作活动中依据表达的需要,遵从不同的文体体式和规范,选用适当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进行适切表达,畅意表达,并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四)写作的功效性学生能基于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察和认知,明确写作指向,“吸材、聚材和选材”真实、典型,真实写作、真情写作,负责任表达,张扬美善、鞭挞丑恶,以促使生命个体的发育,并能有补于社会。

二、写作道德规范的功用 写作道德规范在教师的研究、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功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写作道德规范是科学审视、评判教学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的作文教学流派众多,有“新概念作文”“绿色作文”“体验作文”“个性作文”“生活作文”“真情作文”“立体化作文”“语言——思维化作文”……林林总总,特点各异。这些理念和策略,对革除时弊,更新理念,回归写作本体,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往往生命力不够持久。以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来认真审视,就可以大致看到上述流派的症结所在:它们大多局限于写作本身的规律和策略等技术层面的建构,没有观照写作者的道德素养,没有关注生命生长发育的本质和诉求,致使研究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实践更难结出丰硕的果实。更有甚者,为了迎合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功利心,一些“专业人士”号称发现了所谓中学生写作的“秘籍”“公式”等,并在社会上肆意兜售,流毒甚广,贻害无穷。这更严重地背离了写作的初衷,它除了唆人偷懒,投机耍滑之外,没有任何价值,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伪劣“产品”。以写作道德规范衡量教学策略的适切性,能够发现其中有悖于写作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问题,排除急功近利的做法,走出揠苗助长的误区。只有符合写作道德规范的写作教学才有可能带给学生真实的写作体验,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生长和生命的自我觉醒。

(二)写作道德规范是开展写作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新课程实践指向和策略引导的缺失,使教师无所参照和依托;一线的探索则偏重于实践经验,个性化的成分居多,不能从本质上诠释作文指导的规律和路径。因为对教育和写作理解的不同,教师在策略选择和教学行为上也呈现出一些慌乱的表现。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写作教学显得迷茫和无奈,没有“灵丹妙药”,干脆“不作为”,一切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平常不指导学生写作,只在大考来临之际,才匆慌推出一些“套路”或“模式”,进行所谓“强化”;有的教师都是凭着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理解和积累的经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随心耕耘,但收效甚微。在这些表象背后,根本的原因在于写作道德规范指引下写作教学方法论的缺失。写作道德规范的构建,可以给教师科学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构建作文教学策略提供一个导向和规范,也可以给评价写作教学树立相对一致的标准。

(三)写作道德规范是评价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依据高中生作文评价标准模糊,往往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经常有高考作文被阅卷老师判为四、五类卷,却被专家组认为是“金子”,从而起死回生;一些被阅卷老师打高分并赞赏有加的作文,到了专家组那里却可能被判“死刑”。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同一个学校语文组教师对某一篇作文的也往往认识各异,判分有别。其中原因复杂,既有学识水平的因素,也有审美水平的因素。最关键的,是写作道德规范下的科学的评分标准的缺失。在“文德”思想观照下,以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为指针,遵循写作规律,制定科学的高中生写作评价标准,正确、客观评价学生的写作行为和写作状况,就可能会声音趋同,误差减少,而且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写作导引,使之沿着写作的康庄大道阔步向前。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从学生的人文养成、人格修养、写作态度、写作的训练方式和写作的审美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中学生写作行为和努力方向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和准则,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写作观;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对廓清写作阴霾,肃清流毒,矫正时弊,引领学生健康而规范写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写作道德规范理论指导下高中生写作方法论的建构,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科学探索建构适合于自身写作能力发展的写作训练方法和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功用   文德   道德规范   本质   素养   美文   规律   道德   策略   评价   真实   教师   科学   标准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