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自律的人,都是这样彻底克服拖延的

1

“嗨,小刘,老板吩咐让你整理的资料,你做好了吗?”


小刘不紧不慢回答道:“别催呀,等我忙完这阵子就马上弄,稍等一下”


“哎,小刘,经理上次安排让你负责的项目,你筹备如何啊?你看,马上到了要交接的日期,你这边可得加把劲呀”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回头就弄”

........


看到这,你是否会有一种感觉,怎么上面的经历似曾相识啊。


很多人以为拖延只是单纯行为上的懒惰,而实际则是心理上有所障碍,导致行为上老是跟不上趟。


这就是典型的用行为上的懒惰来掩饰心理上的障碍,最终吃亏的是谁?


还不是自己呀。


当然呢,也不要怕,首先,拖延是一个人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的不好习惯,它是作为一个人最普遍的人性弱点。


此时,你可会说,是不是聪明富有智慧的人不会拖延,而笨的人会。


不是的,有项研究表明拖延跟智商高不高没有关系,拖延并不是一种低智商的表现。


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年龄越大的人,越不容易拖延。


为什么?


讲个故事你就明白,小时候我生活在外婆家,每天早上让我膛目结舌的是外婆在5点钟就起床做饭了,这样一天两天你可能觉得很正常,但是外婆是十年如一日的是这样。


我上前问外婆,您不困吗?她回答道,没有瞌睡,闲着不舒服,就想找点事做,心里才踏实。


也可能是年龄大了,觉得时间很重要。


要是放做年轻人,可能早上不说5点了,就是8点光起床就要墨迹半个小时吧。


此时,得出一个结论,有的人不喜欢自己闲着,自己没事做,就给自己找事做,这类人通常比较勤奋。


而且拖延的人与勤奋的人在思维上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拖延的人经常认为,反正还早,现在做跟过几天做没有区别,将最后期限延长。


而勤奋的人则认为,拿到一件事会将最后期限靠前,或提前完成。如果一件事总是堆着,它会感到不舒服,无形中有一丝压力,我不能承受不做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


2

那为什么我们会拖延呢?


在《拖延心理学》中,首先,与你家庭的DNA有关,也就是家庭文化环境,如果你的家庭不和谐,那么导致你感到总是缺少一点什么,你也就无暇去顾及你的兴趣与目标。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比如,你在一个外向的家庭,但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肯定你会感到与这个家庭有点陌生感。


其次,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自信。


杰罗姆·卡根是一个儿童成长方面的研究人员,她对羞怯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


羞怯是一种与对新奇事物的害怕和退缩心理有关的气质特征。卡根观察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羞怯给以关爱,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时候获得安全的心理依靠和爱的支持,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将会逐渐克服他们的羞怯倾向,能够更热情地涉入世事。


而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会一直将这种羞怯的焦虑心理延伸到今后的生活中。


如果你先天的特性,跟你后天被对待的方式之间,没有被很好地协调,那么你很难为自己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而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一定要对自己有自信,因为自信乐观的人不容易被打倒。


然后是你的人际关系网络,父母,兄长,老师,教练等,甚至你读到的或听说的人物,都会成为你生活的标杆,也时常影响着你。


在这里,标杆分为“成功的标杆”和“失败的标杆”。


谁是你要对标的成功榜样?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如何做事的?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他们又怎样看待自己?他们是如何成为自己心中的标杆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


接着,向失败学习,谁是你失败的榜样?他们身上的哪一点让你感觉他们是失败的?他们如何对待自己,又是如何对待别人呢?他们对你有何影响?


然后对着内心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那个拖延者吗?


即使,你一开始就明白,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成为像你榜样那样的人,你还在拼命努力吗?还是选择放弃呢?


比如,你再努力也无法看穿巴菲特的项背,你就宁愿容忍自己平庸一生吗?不是的,你可以先吸收他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好的行为习惯,来调节自己,改善拖延状态。


因此,榜样的作用很关键。


有个故事,有一个男子记得他很怕他的父亲,他父亲通过不懈努力摆脱了贫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他野心勃勃,也非常勤奋。


他不停不歇地在电脑前工作,在他的床头柜上始终放着一本黄色的记事本,他还利用上厕所的时间阅读科学期刊。


他父亲常常说:如果你不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就白白浪费了你所占据的空间。


当时这个年幼的男孩不断地驱策自己去模仿父亲,做任何纯粹为了享受乐趣的事情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不出所料,这样的压力令他无法承受——他变得内向压抑,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接下来,是你的家庭态度。


你的家庭的人,在对待一件事以及做事情,给你的价值观,态度是怎样的?是做事糊弄糊弄,还是严于律己呢。


我的父亲从小就告诉我,做事不要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其次是家庭的5大倾向,分别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


施压表现在地位显赫的家庭中,父母对于你的要求过于完美,稍微有点缺陷,他们会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如果表现的平凡也是无法接受的,这就给你无形中施加压力,导致你出现拖延,把本应该能做好的事情,反而做的一塌糊涂。


而怀疑则指家庭盛行攀比风气,喜欢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而贬低自家孩子,导致你进行自我怀疑。


那控制讲的是你做什么事,父母都要管着,盯着,比如你找什么样的对象?上什么样的学校?学什么样的专业?都要管着,控制着,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依附是说,由于家庭对孩子太过于对孩子宠爱,让孩子形成依赖性,导致走上社会后不能独立。


长大后,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出乡关,这也意味着你和父母之间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疏离感。


因此,不管在外面有多忙,多跟父母联系,打个电话问候,来消除这份疏离感。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家庭关系的人,怎么样要求他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对不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家庭幸福的人。


最后呢,是你认为当下做的这件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没有那么重要。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之前有人加到我微信,向我提问说到,我能请教你一些问题吗?


然后我回答说,可以,咨询费199元一小时,无限次提问答疑,话音刚落,那个人就不说话了。


你看,很简单的一个事情,你需要解决问题,而我刚好能帮助,而你却不愿意花那199元来解决,只能说明,你对我不重视,不尊重我的时间,也同时说明,你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也没有那么重要,紧急。


既然,不重要不紧急的事,那我为什么要花时间给你解决问题呢?我把时间花在创造价值上不是更好吗?


这也不难看出,有时候你拖延,就是因为你认为这件事不重要不紧急,现在做和过几天再做没什么区别。


所以,你也就一直拖着。


以上是从心理学,心法的角度来阐述拖延问题以及戒掉拖延的有效建议的。


3

那对于拖延者如何掌握正确科学的克服拖延方法呢?


分享6个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拖延大检查。


什么意思呢?


就是让你拖延的因素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就跟医生为病人做体检检查,寻找病因是一个道理。


那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写下你能记得的2-3个拖延经历,期间发生了什么?牵扯到那些事情或人?诱发你拖延的点是什么?令你一直恐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最后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当你写下拖延清单后,要开始思考你自身所存在的状态,如何去改善它?然后给自己做一个梳理,认清自己,你才能走出拖延怪圈。


你可以分为几大类去做检查,比如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个人养护,财务几大类去做检查。


其次,列出拖延借口。


比如这件工作我已经做好了,尽力了,我也可以放松一下然后再做...


当你找到让你拖延的理由时,你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对你有什么影响或产生哪些损失与后果?


因此,当你怀着一种固定的心态,你不愿意冒险,不愿意采取行动;当你为自己寻找借口的时候,你是在退缩。


而怀着一种成长的心态,你会乐于采取行动,即便事情很难,或者你不是很喜欢做它。


与其相信你的借口,让它们将你带进泥沼,不如不去理睬这些借口,直接采取行动。


第二:设定与完成目标。


制作一个短期可操作可执行的目标,然后专注于每一个步骤,去一点一点完成。


比如,今天写300字,或看几页书,输出多少字读书笔记。


当然呢,这个短期目标要给设定最后的期限,如果我在最后期限完不成怎么办?一旦目标设定后,就要不断去跟进,千万不要做完美主义,没有完美,只有更好,先完成再完美。


最后,不要自我设限,只要有目标,不断行动,你就能突破自己,一定会做到。


第三:学会判断时间并高效利用。


首先,计划时间,给时间定时。比如完成一页PPT需要多少时间?写一篇文章需要多少时间?


做一个大概预算,然后在这个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就要做完它。


其次,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


阿兰·卡凯因对拖延者有一个很好的建议,他在《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叫做“瑞士奶酪(上面有很多小孔的一种白色奶酪)”法的时间管理方法。


他建议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就是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等待整块的时间段出现。


这个方法对你启动一个项目或者启动之后使之保持连续性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瑞士奶酪法的意义在于它看重任何一段时间的价值,无论这段时间是多么微小。


你的目标需要10个小时来完成并不意味着你要等到一整块时间的出现才能开始做事。


你只需要15分钟、10分钟甚至5分钟就可以完成很多重要的步骤。


然后,只做重要的事。


时间管理专家有一个一致建议,那就是将事情分出轻重缓急,然后把你的时间用于最重要的事情上。


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可以委派给其他人做,甚至先放在一边。著名时间管理专家德鲁克说:重要的事情先做;其他事情,根本不用考虑。


史蒂芬·柯维提出的高效人士的第三个习惯就是:把首要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你应该将你的个人时间用于最需要你专注的最重要的事情上。


接下来,不要过多的浪费精力,一次只做好一件事,等你把一件事整明白,做好了,再去考虑别的事情。


以前,我就是这样,在网上买了一大堆课程,要学的太多,而没有一个专注的领域,浪费很多精力不说,反而还没有效果。


最后,找到你的最佳时间。


人与人学习的高效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早上学习效率特别高,有的人则在中午或晚上学习效率高。


因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的最佳时间段,集中精力去突破。


第四:学会接受与拒绝。也就是生活与工作中干扰我们的事情太多,接受对你有益的人与事,拒绝那些消耗你的东西,你才能时刻进步。


第五:做一些放松身体的运动减轻拖延。


比如身心疲惫时,听音乐,跑步,冥想等这些运动,会极大地促进你身体能量,让你回复精力,做起事来也非常有效率。


第六:发现你的强项并追随它们。


什么是你所擅长的?


不论你是否是注意力缺失紊乱者还是执行力差的人,想一想你的强项,什么是你所擅长的。


你是一个具有创意的思想者吗?你是一个优秀的叙事者?还是一个善于跟人打交道的人?


再想想你喜欢做的又是什么。什么事情让你精力充沛,充满愉悦?伴着爵士乐跳舞?


不管你喜欢做的是什么,去做更多的事,发现你的强项并追随它们,在你喜欢做的事情上或者在你的强项上更上一层楼,让你的生活充满让你快乐的人和事,跟你周围一个更大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用意义感与价值感来充实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高效   羞怯   标杆   强项   奶酪   美文   榜样   勤奋   期限   父亲   事情   父母   目标   孩子   家庭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