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大家好,我是俊峰,带你去看你不曾看到的世界。


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是书籍《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这本书是由德国的岗特·迪克所写,是德国经济类十佳图书,德国经理人杂志畅销书,这本书被称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乌合之众》。”


作者发现,在大型企业里集中了大量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聪明的管理精英,然而他们聚集到一起往往会产生众多的群体性愚昧现象,导致企业得不到发展,甚至陷入衰亡的怪圈。


冈特·迪克在IBM德国公司担任技术总监20余年,对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负面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为什么这些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呢?


因为他们想在任期内尽可能凭业绩获得高额奖金和其他个人经济利益。


为了达到业绩增长目标,他们让员工完成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不合理地压缩开支,取消创新计划……任何创新和改革都首先考虑成本和短期内的收益,甚至不惜采取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等手段。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我们如何阻止群体性愚昧现象的发生?


1

认识到群体性愚昧并非是对权利和成功的贪婪


首先,我们要摆脱群体性愚昧,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就要经历一条漫长和艰难的道路。


你会发现,在古代哲学家里没有群体性愚昧者。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专注于研究最重要的美德、最优秀的人物的性格、国家内最理想的正义等最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如何培养一个人?我们想要怎样一个人?人需要往那方面努力?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和他人相处?以及必须怎样治国才能让民众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教给我们太多思想道德理想,是我们最重要的理想指引者。而康德认为只有人类的行为符合“绝对命令的规范”,那这个世界才会安宁。


而佛陀看到人世间的苦难,就说到:人要放下仇恨,贪婪与欺诈,而且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高尚人物的标准,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人培养为高尚的人。


至今为止,这些道德理想只有少一部分人类在坚守,而大多数人心里没有概念,那又何谈坚守呢?


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写道: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性的,人知道关心自己的生命,必须在困境中肆无忌惮的为之奋斗。在许多人遇到困境时,所有人都会为了生存而战斗,一定会相互拼命,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人人对付人人的战斗”现象。


就跟马群一样,当马群集体遇到困难窘境时,它们会为了自身的生存,相互踩踏去逃命。而霍布斯要求建立绝对的权利集中,就是为了避免,人类像动物一样遇到困难时四处逃窜。


齐波拉在他的讽刺作品中把人分4种:


智者:他们的行为让自己和他人都受益;


废物:他们的行为有利于他人,但不利于自己;


强盗:他们的行为在损害他人的基础上有利于自己;


蠢货:他们的行为损人又不利己。


几乎所有聪明者都把群体性愚昧和贪婪混淆了,绝大多数人会把这简单的看作是:贪婪,但其实,群体性愚昧并非是对权利与成功的贪婪。


霍布斯把社会动荡解释为人类作为动物为了生存而斗争的“自然状态”,而我们今天的问题却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这就是群体性愚昧。


那些,只顾着业绩的老板,还有只顾着分数的学生,的现象背后表明了什么呢?

其实,这背后的本质就是“竞争”。


老板为什么要只顾业绩?是为了竞争。


学生为什么只顾分数?原因还是竞争啊。


就是因为在这样的竞争中,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焦虑、不安全感为了美好生活而被迫战斗。


如果一个群体或组织中出现竞争或内斗的时候,其实这时已经陷入“群体性愚昧的现象”。


而群体性愚昧指的是由于生活与工作的“极度复杂性”导致群体经常难以做出决定或苦于做出决定,群体和团队由于许多不同利益的诉求而看上去死气沉沉,对于工作和生活做不到“极度简化”,也就是简单,对工作以及人生的意义失去方向感与目标感,大家都不愿意去改变了的愚昧现象。


为什么我们单独的时候很聪明,可聚到一块时反而变笨了?


这就是个人或企业极度缺乏创新。


这时,个人或者企业负责人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我们将更加积极地投入,不仅仅只关注缺点、市场变化和竞

争对手。


2、聪明工作,而非埋头苦干。


3、我们的工作必须有远见,不能被季度利润目标所驱动。


4、我们的团队必须成为真正人性化的团队,必须突破纯粹的任

务分工。


5、我们不能仅仅死守在自己部门里,每个人也必须为全局做贡

献。


6、我们应当避免有损健康的太大压力,否则将出现太多错误,

也危及我们的身体健康。


7、我们必须在创新和发明上投入更多时间,创造力将变得越来

越重要。


8、我们应当在再教育方面多花时间,同时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国

外。


9、我们应简化公司内的流程。


10、我们应当有个明确的共同目标,一个描述具体的愿景,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比市场发展更快”的口号。


好,说晚了群体性愚昧,那什么是群体性智慧呢?


直白点,一个群体一定会比个人更加聪明。群体智慧被誉为网络社区的最高效标志,团队设计思维的沃土,许多人梦想着获得开放式的创新。


即个人做不了的事情,有了团队就能实现。


维基百科里有一句话:互联网以空前的便捷式协调人们分散的知识,并让集体的智慧得到利用。


这样的血淋淋的案例就是我们每个人现在熟知的“社群经济”,也就是微信社群就是一个展现群体智慧的活生生例子。


假如我现在有个难题:我要提高写作阅读能力,并且想通过群体智慧来解决。


那我就要去网上寻找阅读写作这类课程,学习圈子,以及学习社群,当我寻找到那些愿意帮我解觉此项难题的人或群体,那我们就构成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在这个社群里,所有成员都是对阅读写作感兴趣的人。


谁不愿意了,可以离开,谁想要加进来,他就加进来,这时这里都是为了某个特定目标而聚集到一起的这个特殊群体的智慧。


这里的每一个人没有其他兴趣,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难题,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而对于每个人而言,他们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专家或朋友,学到了更多新的东西,喜悦的感受到自己发挥了作用。


2

设法让员工主动努力而非被迫奋斗


那如何让员工主动努力呢?


第一:很好的平衡与认知竞赛与竞争。


作者提到:创新出于愿望,变革出于被迫。


竞赛是我可以去试试,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竞争是为了得到一样东西;竞赛是我想要知道,自己能有多好,竞争是为了分配,谁赢得的多少。


因此,不管是竞赛还是竞争呢,都有好的一面,需要我们自己去更好的平衡与把握这个“度”。


所以,当你努力做一件事时,一定要想清楚,我这么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努力做它?而不是我做这件事是被逼迫的,这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减慢速度。


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真的太快了,可能很多人想学习,但是被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带动着,早已无暇顾及学习,因为时间都忙在为了生存上了,谁还有心思学习呢?


但是,人一旦放弃学习就会变愚蠢,这就是为何精英都是时间控,都是终身学习者,而普通人越忙越不爱学习,越不爱学习就会越穷。


这时就会出现群体愚昧现象,认为生存最重要,学习的事可以先扔一边,时间已久,人在舒适圈呆久了,那整个人也会废掉。


因此,不妨让自己慢下来,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久了就会有大的改变。


第三:建立一个“引爆点”。


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地构建一个反对群体性愚昧的足够强大的阵营。


可以如何去做?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那本2000年出版的畅销书《引爆点》里谈道,有时候:


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起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我想起几个经典的句子:


比如,马丁·路德金曾说:我有一个梦想。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我是柏林人。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十年内我们将登上月球。


因相对较小的原因而导致巨大变革,格拉德威尔研究出了三条原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第一:如果个别名人、推特上的热门事件等加速了某个理念的传播,那么其所起的效果是巨大的。


第二:如果人们对某事“欲罢不能”,那么就一定能成功了,例如陪伴了每个孩子童年的《芝麻街》电视系列剧。


第三:活动必须有深远的意义,并要始终能激励人。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达到这样一个引爆点,就可以反对群体性愚昧。


第四:带着梦想与目标。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不相信,谁会说,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吃饭睡觉的。


在未来,雇佣制一定会被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与自由去追求自身的梦想或目标,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啊。


如果你一个人实现这个梦想很难,那就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不断奋斗。


3

通过逆向调整摆脱衰亡怪圈


第一:结束片面的高增长要求


第二:停止疯狂的增加任务


第三:放弃向下属提出过高要求


第四:重新理解和评价什么是优秀?


我们每天的日常事务使我们失去了追求优秀的意识,很多人连自己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老板要求我们精益求精,变得优秀,那就很难实现。


其实呢,大多数人连什么是优秀都可能不理解,更别提让自己变优秀了。


而优秀的人一定都是时间与学习控,他们在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让经济攀上高峰?


这也就是说,优秀人的世界,普通人是看不懂,就跟书中作者提到:如果一个群体不去追求一流的东西,那这个群体就是二流、三流的,是愚蠢的,就进入恶性循环。而追求一流的东西是让群体智慧的土壤,否则就会进入群体愚昧怪圈。


大卫·邓宁和贾斯廷·克鲁格认为“能力欠缺的人”(当然也包括愚蠢的人)有以下倾向:


1、高估自己的能力。


2、不能认知他人的更高能力。


3、无法认知自身能力不足的程度。


那一等人才和二等人才之间存在那些巨大的差别呢?


首先,在追求目标上不同。


一等人才追求的目标是创造聪明而简化的完美东西。然后他们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花时间去实现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反复练习和努力。


二等的“聪明书生”先环顾左右,从自己的观点看看,再与他人比较一下,一切都正常吗?自己尽到义务了没有?别人做了什么?他们是不是赶在前面了,还是做得比自己更好了?谁是班上的尖子?自己是不是做得比平均数更好一点了?


其次,在看问题与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


二等的“江湖精英”考虑的是眼前:眼前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现在马上能得到什么?


一等人才看问题的全局视角和二等人才看问题的相对视角表现出巨大的差别。

最后,在思维方面不同。


一等人才用绝对尺度思维,二等人才用相对尺度思维。


什么意思呢?


一等人才总是站在“绝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我要如何实现让自己过上最好的生活,什么是绝对最好的,而二等人才站在“相对”角度去思考问题。


第五:重新卓有成效地工作,而不是按照以往规定工作。


最后,其实很多人都做着与别人相同的事情,却祈求拥有一个不同的结果,这不是什么好事,而是愚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霍布斯   蠢事   德国   愚昧   美文   群体性   群体   聪明   现象   智慧   努力   精英   竞争   目标   优秀   时间   人才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