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

你知道,你为什么报了很多写作课,结果写作能力至今还原地踏步。


你为什么报了很多阅读课,你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还是在低水平的重复。


你为什么报了很多演讲课,反而你的演讲能力,不仅没提高,反而还降呢?


为什么会出现如上现象呢?


因为大多数人在努力提高一项能力本身,所以一直在低水平的重复,而顶级优秀的人是努力提高“能力背后的能力”,也就是一项能力背后的“元能力”。


任何一项能力背后都有它的元能力,当然啦,思维逻辑能力也一样呢。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一个人到底是如何提高或者快速掌握一项能力的?


结果,我发现了,那些顶级优秀的人,他们要提高一项能力,不是直接去学习或者提高此项能力本身,而是先去研究组成这项能力的“元能力”有哪些?


然后找到这些“元能力”后,在这些元能力基础上,再针对性的刻意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杠杆,我能翘起整个地球。


可我不想翘起地球,我想翘起人的大脑思考原理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如何提升逻辑思考的“元能力”?


如果你能洞察到别人说的每一句话背后是否来自事实、有那些依据?是否是真相?是感性?还是理性?


有没有价值?是否有逻辑?等等。


可以帮助你,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性,复杂的事物。


这种能力,你想不想提高与学习呢?


别急,在《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书中给你答案,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古拉,他是一位著名的面向实践的非形式逻辑学家。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很烧脑,但是你看完,一定会有收获的,你可能会惊异到,呀,我以前说话,这么没有逻辑的嘛。


1

日常用语的骗局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也就是说很多人很害怕逻辑。比如说话,他讲的言之有理,但是她却讲不出所以然来。


再比如写作看起来写了一篇文章,其实让人看起来是没有逻辑的。你说你看了整篇文章后,你不知道他说了什么。


因此有逻辑的说话,与有逻辑的写作,对我们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说话就是会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谬误。这难道是人类天生就是无药可救吗?


的确如此,但是不能说是无药可救。


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权,未必是天生具有推理能力的动物,谨慎而清晰的思考需要特定的严密逻辑。


它是一项技能,就像所有技能一样,需要修炼实践以及持续专注,比如说写作。不是说你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就能写好,而是只有你掌握组成写作的“元能力”,你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比如写作需要具备的“元能力”有洞察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用词拿捏能力,分析能力,布局与框架思维能力等等。


这跟说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多进行思维逻辑上的训练。你说话的逻辑才能进一步提高。


首先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就会出现一些骗局,比如说一些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规律。而这些规律它只不过是一些行为模式的描述,就大概括了人类反应和思考的倾向方式。


比如:


1: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


2:倾向于将自身的偏爱和经验投射于现实生活中。


3:倾向于对特殊事件进行普遍话概括。


4.倾向于身临其境的分析世界,并且让自身情感超越客观理性。


5.不能作为很好的聆听者,人们会有选择的,亲并经常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


6.很容易从正在处理的特定事情上转移注意力。


7.通常不愿意彻底的探索主题的盘根错节,倾向于过度简单化。


8.一般都以貌取人,人们观察事物时去接自己的观察,然后做出可怕的误判。


9.总是不知所谓意外泛泛而谈,说话之前很少谨慎思考,却让情感边界成绩好物,希望和挫折大气谨慎思考。


10.很少坚持一贯的行为中的人们,很少仔细检查证据,然后得出结论,相反人们更倾向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相信什么就相信什么,然后找出能够支持自己行动或信念的证据,人们的思考具有选择性,在评估现实情况时,热衷于寻找支持自己所支持事务的理由,同样热衷于忽视,不支持他们所支持我的理由。


11.人们往往不会将内心本意说出口,而说出的话,通常别有生意。


因此。有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


第一:大多数人宁愿觉得事情简单而不复杂。第二,希望自己的偏见得到证实。


第三。想要体验,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归属感。。


第四。想要为自己的挫败精神,指定背黑锅的假想敌。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带有偏见性的语言,然而他们的本意却并非如此,他们甚至不是批判性的,或者带道德审判意味的,这些基本表明人类的天性倾向于主观而非客观。


然而未经训练的大脑更容易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阻力最小的道路就是几乎从不用理性思考。

2

感性的语言


不得不说。人是一个感性的动物,而且是很多时候。感性大于理性。不管男人女人。


那既然人是一个感性的动物,那人肯定都有感情的需要。


比如爱的需要,被爱的需要,被接受的需要,体验成就感的需要,体验自我价值的需要,体会自身重要性的需要,感到被人需要的需要,能够保护自己的需要,获得自己眼中相应的地位。以及其他人眼中相应的地位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人懂得如何诉求我们的情感。就能欺骗我们,操纵我们,并且让我们把谬误当作真理来接受。


比如:


倾诉怜悯。有人利用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和友爱的情感诉求,而不是拿出确凿的严密推理。证据或事实。而这些情感诉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错误,但是我们不应该太天真。


倾诉罪恶感。有人会给我们展示一张饥饿儿童的图片,然后又给我们展示另一张温馨的家庭聚餐图片,一边衣食无忧,一边儿是挨饿人群,你们心安理得吗?


因此生活舒适的人会因此产生罪恶感。


倾诉恐惧。也就是说倾诉,你的弱点或者痛点。


如今我们踏入了知识付费的浪潮。你为什么会为一门课买单。很大原因都是这门课戳痛了你的一个恐惧或者弱点,痛点。


比如你不学这门课,会给你带来什么后果,会给你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职场发展课,如果你不学,就会在职场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瓶颈,辞退,撤职等。


再给你举个生活中非常形象的例子,司机的车坏了,需要修理与保养,然后修车工告诉你传动装置快要松了,然后又进一步描述传动装置,真的松了会有什么后果。


倾诉忠诚。这个也包含下倾诉友情里,说的是表面上,说的都是为你好,其实背后都是存在利益关系。职场上很多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倾诉希望。比如你希望做哪些事,那这件事就有可能发生,如果你想要这件事发生,就要去做这件事。


倾诉恭维。如果有人恭维我们,我们就会容易互相对于恭维者的好感和恭维者真正表达的意思。


比如您恭维我。我享受你的恭维。因此我对你。的一切都有正面的倾向。我也更容易顺从你的立场。


倾诉地位。一个人独特的地位取得是靠他的行为,而不是靠它使用的产品。有些人非常在意社会的名与利,以及地位。比如需要他们背的什么包,住的是什么别墅?开的是什么豪车?


而这些会让他们觉得财富外露,会让她们显得更加重要,更加与众不同,更加优雅,或更加精明老练。


倾诉潮流。比如现在流行穿什么,我就要穿什么,流行吃什么我就要常吃什么。不然这会让他们觉得,你跟不上时代,out了。


倾诉关爱和倾诉信任。比如你说了一个你的观点或者想法,你不赞同它,就意味着你不信任他。


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有一丢丢不关爱对方,那对方可能会觉得你不爱ta。


宣传鼓动。


马克吐温曾在《神秘的陌生人》中说:


我了解你们人类。你们都是乖乖听话的羔羊。总是由少数人统治极少或从未让大多数人说了算。


你们压抑自身的情感和信仰,请从一小撮就能叫嚣的声音。


有时候这喧嚣的一小撮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


但无论对错。大众都始终跟随。


人类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野蛮还是文明,都不可思议的心地仁慈,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


但野心勃勃的,冷酷无情的少数人面前,他们却不敢维护自身的权利。


从马克吐温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喧嚣则反映生活中就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方式,而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方式只不过是一种说服手段,一种利用倾诉感情的形式。


它依赖于对人们的暗示感受,诱使你以特定的方式来行动和思考。进而,影响你的信念,并最终影响你的态度。


那这种宣传鼓动的说服手段来自于哪些方式呢?


01:随波逐流。比如。大家都这样做,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吧。而这种方式有两个作用。一是造成一种深刻印象。既然有许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情或支持某个观点与立场,来暗示其他人这判断是合理的,此时,你可能会这样想,这么多人都在做,那它一定是对的。


二是满足你的内心归属感,你不想被别人抛弃,因此,你也要赶紧上船。


02:不断重复。鼓吹者不断重复的说某件事,而且会用不同的话术,但不偏离主题,只要重复的次数多,人们就会相信。


03:自信。一般情况下,鼓吹者都是非常自信的,如果有人对自己的立场非常自信,那他肯定是对的,因为人们往往喜欢支持胜利者,而自信的人本来看上去就像一个胜利者。


04:认真与真诚。一个表现认真与真诚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


05:问题过于简单化。有时候我们提倡化繁从简,但是正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我们出现疏忽,忽视事物不容易看不到的层面,重视了别人的缺点但却忽视了对手的优势等等。


问题要简单化,但是要根据问题本身与实际情况做决策呢。要不要简单化,还是必须得复杂化处理,都需要我们自己做判断拿主意。


06:刻板印象心理定式。指的是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事物或整体都有该特征,反而忽略个体差异。比如很多人都看好刻意练习这种,也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觉得普通人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就要在这个领域通过一万小时定律来刻意练习才行。这没有错,但是让人往往会忽略如何刻意练习?什么样的刻意练习是有效的?


如果没有在正确的方法和核心算法上进行刻意练习,不说一万小时,即使你练十万小时也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准。


07:说话泛泛而谈。直白点就是说话一套一套的,但实际说的都是一些表面的,简单的话,却故意来掩盖其复杂性。


08:标语与口号。制定一个可以被很多人快速记住的口号或标语,时间一长,人们就不会去思考或质疑口号的意义了。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等等。


09:传递。传递的技巧在于你要了解你对自己做的事的自豪感,以及深深的向往。比如明星代言就是一种传递策略。


在比如平民百姓策略,说的是,如果我们认同某人,我们就会支持他的说法。


10:缺少背景知识的统计数据。鼓吹这可能给你提供大量的统计数据,他很少会告诉你这些数据的背景知识,他几乎不会告诉你,他是如何收集这些数据的数据来自哪里,或者有多少人参与了投票。


11:扭曲事实。有时候人筛选信息已呈现片面的观点,有时候他甚至编造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有时候他就直接撒谎,由于我们不知道事情的事实,我们就无法质疑他,由于我们无能为力,就像他背对着我们洗牌,而他却能看到底牌。


12:指挥命令。有些人喜欢按照指令做事,如果没有指令,整个人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干嘛。


语言的自我暗示。


不得不说,现在的你是你过去自我暗示的结果,未来的你是现在你自我暗示的结果。


也就是自我暗示决定了你有多大成就。当然自我暗示,不仅仅指你自身的暗示,还有外界,你的身边人,人物故事,生活与工作,书籍等等,都会给你暗示。


通过这些暗示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经验等等,让我们更好的去应对人生的不确定。


而暗示具体说的是,具体有两个层面:


第一,当你作出暗示的时候。你所说的事情至少会在两个不同层面上发挥作用,你的言语形成一种特定的说法,但此说法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含蓄的说法。而你含蓄说法的背后,还隐藏着言外之意。


第二,它反映了没明确表达的信念或态度。但是可以将观念或者意识装进别人的大脑里,它引导别人自行推理,它无需言语,想要便能引导别人接受一种信念或者态度。


用词方面的暗示。


比如我迟到了和我还未到达,暗示的是两种不同的说法,意义也不一样。


因此,写作表达逻辑时,多用动词,名词,少用意象词,感官词,比如,我觉得。该肯定时肯定,该保留时保留。

3

逻辑谬误


那什么是谬误呢?


谬误是指思维或推理的错误。他不是单纯指,非事实的错误或者信念错误。而它与思考的过程有关。


谬误一般用于表示看似正确,通常很有说服力,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结论。


有一种思维过程称为论证,论证是一系列的命题。其中某些命题就是前提。


而其中的断言,理由,主张,结论都是源于前提。


那如何判断论证是正确的或者是有效的呢?


首先,论证主张:因为前期是正确的,所以结论是正确的。


如果结论确实是合乎逻辑地从前提中推断而来,那论证就是有效的。


反之,则是无效的。


如果我们要模拟一场论证过程,我们都应该同时检查前提和结论,前提也就是论据必须全面周密而且准确无误,结论必须毫无疑问无可辩驳地来自那些论据。


那如果是论证不成功呢?可能会出现那些问题:


第一,证据尚未全面周密,忽略,或者忽视了自相矛盾的论据。


第二,论据不够准确。是把错误的,未经证实的或误导性的命题当作事实来主张。


第三,结论未能做到,毫无疑问,无可辩驳地来自论据,弄句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


还有一种描述论证的方式,即确定它是健全还是不健全。


那如何做到健全呢?


首先,前提必须真实可靠,其次,必须合乎逻辑地从前提条件推导结论。


注意一下,两者缺一不可。


下面分享5种论证方式,每一种都由两个主张并加一个结论而组成,我们称为“三段论”。


第一,前提条件正确,并且结论合乎逻辑的来自前提条件的推导。


比如,所有马都是哺乳动物,乐乐是头马,所以乐乐是哺乳动物。


第二,至少有一个前提条件是错误的,但结论是合乎逻辑的,来自前期条件的推导。


比如,所有猫都吃鱼,乐乐是只猫,所以乐乐也吃鱼。


第三,前提条件正确,但结论不是合乎逻辑地从前提条件的推导。


比如,所有马都是哺乳动物,乐乐是一只哺乳动物,因此,乐乐是一匹马。


第四,至少有一个前提条件是错误的,而结论也未符合前提条件。


比如,所有哺乳动物都很危险,乐乐很危险,因此,乐乐是哺乳动物。


第五,至少有一个前提条件是错误的,但结论是正确的。


比如,所有人都会生孩子,大多数会生孩子的是女人,因此,大多数女人会生孩子。


所以认识到无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信念,都是建立在一些前提条件之上的,非常重要,而决定什么是前期条件是其中的关键。只有在前提条件,先经过暴露再接受检验后,才能确定结论的价值。

4

因果关系的混淆


今天分享一些混淆的常见类型,它们都是原自因果关系错误。


第一种:必要原因和必要条件。也就是说,除非a存在,否则b无法发生,那么a就是b的一个必要原因或者必要条件。


比如,学习,思考,输出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学习,思考,输出,那成长就不会发生。


第二种:充分原因或充分条件。如果a存在的时候,b总是会发生。那么a就是b的一个充分原因或充分条件。


比如,只要行动,改变就会发生,如果不行动就一定不会改变。因此,持续行动是改变的一个充分原因。


第三种:附带原因或附带条件。如果a是导致b发生的几个因素之一,那么a就是b的附带原因或附带条件。


比如饮食不健康是导致生病的因素之一,那饮食不健康就是生病的附带原因或附带条件。


好,来我们总结一下,这三种因果关系:


第一:如果a不发生,那么b就不会发生,这是必要原因或必要条件。


第二:如果a发生,b就会发生,这是充分条件或原因。


第三:如果a发生,b可能会发生,这是附带原因或条件。


所以,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因果关系,才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做决策,去做事。


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找到实现此目标的必要原因或条件,以及充分条件或原因,我们才能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弯路。

5

错误的比较与对比


托马斯·赫胥黎在《科学与文化》中说道:


对于逻辑推论,愚人视之为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牛,智者视其为指路明灯。


那对的比较与对比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他们是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与丰富,有时候是将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的一种方式,而且有时候还为我们阐明复杂概念,提供了一种手段。


比如,在我们刚上学时,数学课上,老师教我们认识图形,比如正方体,长方体,有时老师用简单的口头语表达,但是学生们可能不能达到抽象化,对正方体或长方体没有一个明确概念,但是老师通过拿粉笔盒类比正方体,用文具盒类比长方体,同学们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啊。


这就是通过类比,将一些抽象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便于人们理解。


当然,也要注意的是,小心滥用类比,也会给我们造成损失。


比如,第一,把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进行类比,就没有可比性。


打个比方,


如果a具有1.2.3.4的属性,而b具有3.4的属性,把a与b相类比,那么这种类比就不充分。


因为,a具有1.2.3.4的属性,b具有3.4的属性,只能说明a与b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并不能证明a与b就一定相似。


第二,滥用类比用于有重大差异被忽视时。


比如,把两个同样班级,同样老师,同样学校的不同学霸比较。


虽然都是学霸,但是恰恰忽视了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方法,记忆力等因素。


第三,滥用类比在用特定的类似性来同等对待两件非常不同的事情。


比如,你做销售,就要洞察人性。你不能用一个销售方法与技巧,可能对a的人有作用,但是就不一定对b的人起作用了。


所以,厉害的销售都是再不同场景,根据不同的人,变换不同的销售方式方法与技巧。


第四,滥用类比在有人用一个元素的关系去预测另一个元素的关系。


比如,a具有1.2.3.4.5的属性,b具有1.2.3.4的属性,所以,b也具有5的属性。


再比如,一个人具有某些类似马云的特点,所以,这个人是另一个马云。


因此,那你如何去评估一个类比呢?


第一:是否a的所有属性和b的所有属性都被列举出来了?


第二:这些属性有多少是相似的?


第三:这些属性有多少是相关的?


第四:这些相似性在何种程度上其实并未如外表看上去那么相似?


第五:a与b之间的不同达到何种程度?


好,以上关于错误的比较与对比就分享这么多。

6

有效的三段论方式


那三段论对你个人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三段论是可以帮助你试图确定真相时,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


它迫使你清楚的表达自己准确,真实的表达意图,它不给推论留任何余地,它要求你绝对的精确和清晰,它迫使你区分证据与结论,明确表达准确的证据,并仔细检查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要求你明确表达你的前提条件,能够让你清晰的分辨事实的命题与个人见解的命题。


它会让你随时评估你是在处理事实的问题还是在处理推理的问题。


如果你不同意某个结论,三段论能让你迅速确定,你是不同意结论所基于的一个或多个前提条件,还是因为这些前提条件的使用有谬误呢。


因此,使用三段论,对你思考问题,做决策有很大帮助。


那么,你可能会问,什么样的三段论是有效的呢?


别急,接着往下品嘛。


它分别有5大类,15种方式。


第一类:带“所有”的命题。


所有a是b,(所有)c是a,因此,(所有)c是b。


第二类:带所有“有些”的命题。


2.所有a是b,有些c是a,因此,有些c是b。


3.所有a是b,有些a是c,因此,有些c是b。


4.所有a是b,有些c是a,因此,有些b是c。


5.所有a是b,有些a是c,因此,有些b是c。


第三类:带所有“没有”的命题。


6.所有a是b,没有c是b,因此,没有c是a,或者c不是a。


7.所有a是b,没有b是c,因此,没有c是a,或者c不是a。


8.所有a是b,没有c是b,因此,没有a是c,或者a不是c。


9.所有a是b,没有b是c,因此,没有a是c,或者a不是c。


第四类:带所有……有些……不是的命题。


10.所有a是b,有些a不是c,因此,有些b不是c。


11.所有a是b,有些c不是b,因此,有些c不是a。


第五类:带没有……有些……的命题。


12.没有a是b,有些a是c,因此,有些c不是b。


13.没有a是b,有些c是a,因此,有些c不是b。


14.没有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c不是a。


15.没有a是b,有些c是b,有些c不是a。


以上,任何真实的命题,套用以上15种模式的任何一种,就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比如,套用第一类中的第1个方式:


所有大熊猫是哺乳动物,花花是熊猫,因此,花花是哺乳动物。

7

最后分享一些最重要的原则:


01:要警惕任何人使用绝对口吻说话的人,他们使用的这样的词语,所有,没有,没人,从来没有,总是,每个人,必须,一……就……,他们谈到一群人时仿佛所有成员都具有同样的特征,信念或态度。


02:要警惕一概而论。尤其是没有支撑的一概而论,或者只有一两个特定的,不常见的或极端的例子支撑的以偏概全。


03:要警惕所有使用感性语言,主观评价性语言,而不考虑客观情况和事实的人。


04:不要把意见,态度,个人偏见,推测,个人保证或无支撑的一概而论,与真凭实据混淆。


05:确定所讨论的问题清晰而明确,它的盘根错节与复杂性都已确认无误,它的目标已经确认无误,并且语言和概念已经做好定义。


06:确定证据与所讨论的特定主题相关,而不是与某些有关联的主题相关。


07:当提到权威时,不要自动承认权威,除非他/它的资格与所讨论的问题有关。


08:确保结论是由证据推断而来。


09:确保你没有置他人于不得不做推测的境地,确保自己没有处于不得不做推测的境地,换而言之,确保论证的必要步骤没有省略,避免作出假设。


10:无论何时不要让理性的讨论变成激烈的争论,当讨论变得激烈之后,停止讨论,确定问题的根源,澄清所有误解,然后将讨论重新带回主题,当人们有不同意见时,确保他们知道意见分歧的具体性质。


11:确保证据是完整的,而不是有选择性的。


12:不要诡辩,不要为争论而争论。


13:严谨的思考,不要不假思索的放过谬误,即使你不说什么,也要对自己说:这是荒谬的。


14:无论何时听到一个论证方式,在接受他的结论之前要仔细检查,问三个问题:


第一,命题(前提条件,制作出来用作论据的要点)真实吗?


第二,论据是完整的还是片面的?


第三,结论是无可辩驳地来自论据吗?还是有其它不同的结论也可以轻易地从论据中推出?


15:无论你变得多么精通辩论,永远别忘记埃德加·爱伦·坡的《一桶阿蒙帝亚度酒》中的开场白:


16:对于福尔图纳托加于我的无数次伤害,我过去一直都尽可能地一忍了之,可在那次他斗胆侮辱了我以后,我就立下了以牙还牙的誓言。


这个世界不需要另一个聪明的傻瓜。


最后希望以上分享能帮助你提升你的逻辑思考的元能力,理性的思考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复杂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哺乳动物   谬误   论据   说服力   美文   命题   暗示   证据   属性   结论   逻辑   错误   条件   原因   能力   发生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