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韩非子《说难》告诉我们,说服难在难懂人心

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中收录了韩非子的论文《说难》,观其文,知其人。所以认识韩非子,就从《说难》开始吧。

说难(shuì nán),即游说进言的困难。韩非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不能把握游说的对象的主观好恶。指出,游说的成功,主要在于研究君王心理,投其所好,赢得君王信任。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进言的困难:不是难在我没有才智,也不是难在我没有口才,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直言。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读《史记》:韩非子《说难》告诉我们,说服难在难懂人心

进言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对方的心理,如何用合适的说辞迎合他。

接着,作者假设几种不了解对方而进言失败的情况:

对方想要追求美名,却用厚利去说服他;

对方想要追求厚利,却用美名去说服他;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这种人更使人崩溃:对方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采纳而实际上疏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而表面疏远。

进言者还将面临七种“如此者身危”的情况,令人不寒而栗:

没有泄密的动机与行为,但谈话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

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被进说者知道(知道要当作不知道);

进说者筹划的事情符合君主心意,被聪明人从外部迹象猜测出来了;

进说者的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会被君主忘记;假如主张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

君主有过错,进说者用礼义来挑他的毛病;

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

勉强君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


读《史记》:韩非子《说难》告诉我们,说服难在难懂人心

如此,进言者在说话前都要反复考虑,有没有犯禁,否则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进言者在君王面前讨论与君王有关的人要拿捏分寸

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会被认为是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

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拉关系;

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被认为是在试探。

谈话要掌握火候

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啰嗦而冗长。

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

以上都是“说难”的情形,那么进说的要领是什么呢?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务必要做的是懂得仰承君主,学会文过饰非:

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

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

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出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君主想自夸智能,就替他举出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借用说法,而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

进说者想让君主接纳的事,就必须用好的名义,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

进说者想要指出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对它明言掩锦,说他没有过失。

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败绩去让他难堪。

如果能做到以上总总,进言者就到达人生佳境了: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

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

比如,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主上的信用。

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作者用“旷日离久”来形容进言者在国君面前的谄媚历史。到那时,国君的“恩泽已厚”,进说者大的谋划不再被怀疑,有争议的建议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但这种情况会实现吗?伊尹遇到的可是商汤,垂暮之年的百里奚遇到的可是秦穆公,都是明君。如果遇到昏君的话,经过以上层层关卡,能活下来的进言者有几个?耿直的说客的命运是悲惨的。

假如他真能活下来,那他一定是“戏精”,是佞臣,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吗?昏聩的君王把忠臣变奸臣。


读《史记》:韩非子《说难》告诉我们,说服难在难懂人心

韩非子在这篇论文里,名说“说难”,实际上是剖析了君主阴暗的心理活动 , 猜忌、 多疑、 虚荣、 伪诈、 阴险、 多变等品性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文风犀利,彰显雄辩能力。

而作为进言者的韩非子也决不会把自己塑造成他所描绘的“理想”的“戏精”。

《老子韩非列传》: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说难》是韩非子的发奋之作。韩非子是韩国末世公子,见韩国慢慢削弱,多次上书,终不被所用。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说难十余万言。

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也预示了他悲剧的命运。 司马迁不无惋惜地说: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韩非虽然知道“说之难”,也懂得解脱的办法,但最终死于秦,不能用《说难》解救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韩非子   国君   史记   厚利   明言   人心   害处   列传   美名   韩国   君王   才智   难懂   君主   美文   所说   表面   困难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