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礼让、仁厚、守信,高尚品行的践行者季札

《吴太伯世家》虽说是吴历代君王的传记,但无疑“无冕之王”季札是这里面的男主角。司马迁不仅展现了季札《“见微而知清浊”,预言家季札的风采》(见前日拙作),而且记述称颂了季札礼让、仁厚、守信义的品德。

三让王位,慕义无穷

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眜,季札是四公子。季札从小德才兼备,有贤名。父王寿梦想让他继位。季札认为这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礼仪,让于长兄诸樊。

诸樊元年,诸樊除了丧期,诚心让位季札。季札一席话表明了心志:他先讲了曹国子臧让国的故事,然后说: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

是说:“”您是合礼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该做的。我虽不才,也愿学习子臧的义举。"诸樊坚持要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诸樊只好作罢。这是季札第二次让位。

读《史记》:礼让、仁厚、守信,高尚品行的践行者季札

诸樊十三年,诸樊卒。遗言传位于二弟余祭,二弟传三弟,三弟传到四弟季札,以了却先王寿梦的心愿,并且表彰季札的让位之义。长兄诸樊为了让能让季札继位也是煞费苦心。

继位的顺序正如诸樊的安排,余祭卒,传位余昧。余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

王馀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

这是季札第三次让位。

为利社稷,隐忍不发

四兄弟的礼让之风并没有被后代发扬。因为季札不肯继位,吴人就拥立馀眜的儿子僚为吴王,这引起了诸樊的儿子阖闾的嫉恨 。因为他觉,季札让位,他是长子长孙,应该他继位。所以他伺机弑杀了王僚,自立为王。

读《史记》:礼让、仁厚、守信,高尚品行的践行者季札

季札惊闻变故,回到吴国,对侄子残杀侄子阖闾的行为痛心疾首,朝廷内外反阖闾的情绪也一触即发。只要季札一声令下,阖闾就会碎尸万段。但季札并没有这么做,他想到的不是惩治家族的叛逆,而是国家与人民的安危。他不想激怒阖闾铤而走险,造成更大的杀戮。他说:

"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意思是,"如果先君的祭祀不废止,人民有国君,社稷之神有奉祀,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敢怨恨谁呢? 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天命安排。祸乱不是自己造成的,听从新立之君,这是先人的原则。"

季札到王僚的墓上,痛哭一番,之后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

应该说,季札的隐忍平息了一场箭在弦上的战争,免遭生灵涂炭。表现了季札顾全大局的大仁。

守信内心,挂剑秋墓

季札北方齐、鲁、晋等国时,路过徐国,拜访了徐国国君。言谈间,徐君表现出对季札的宝剑的兴趣,但没好意思直说。季札心如明镜,洞悉徐君之意。但因要到各国出使,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也代表了国家的威严,也就没献宝剑给徐君。

读《史记》:礼让、仁厚、守信,高尚品行的践行者季札

等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季札来为徐君送宝剑,但徐君已死。季札就到徐君墓前悼念,临行时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随从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札说:

“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诚实守信是为自己的内心守信,而不是给别人看的,这才是纯粹的“诚信”。

礼让、仁厚、守信,成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我有个大学同学姓谢,给孩子起名为“让”。谦谦君子,不正是人们期许的高尚品行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仁厚   吴王   长孙   国君   之义   守信   史记   先君   长兄   社稷   王位   先人   品行   长子   侄子   朝廷   宝剑   美文   高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