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回怼楚王,歃血定盟

战国末年,秦赵长平之战,大败战国,“坑卒40万”,乘胜追击,围赵国都邯郸。赵国已处于朝不保夕的困境。赵王紧急派平原君到楚国,与楚谈判,定立合纵同盟,求楚发兵救赵。而在这次谈判中诞生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大英雄毛遂,抢了包括平原君、楚王在没的所有人的光环。《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了这段历史,司马迁使毛遂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振奋。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平原君临危受命,也很有信心。向赵王保证,在自己的食客门下人中挑选20名勇力文武备具的人一起去,定不辱使命。

但出乎意料的是,平原君在数千的宾客中,只挑选了19个符合勇力文武具备的人,无法满足20人。为养这些宾客,不惜斩杀自己的爱姬,但关键时刻,这些人却掉链子,平原君的心是很崩溃的吧。就在这时候,英雄出场了:

读《史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回怼楚王,歃血定盟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司马迁没写毛遂的容貌,平原君也根本不“认识”,应该是其貌不扬吧。但毛遂此话很受用,逻辑性很强,滴水不漏:本人知道出使的目的,知道君的难处,我可以以“备员”的身份随行。

平原君一听,行啊!但毛遂是谁?我怎么不认识?就问毛遂,你到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士就像锥子当布袋中,其锥尖马上就能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三年了,我都不知你是谁,肯定没有可称道的才能,先生留下吧。”

毛遂自信地说: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意思是,不是我不是锥子,而是您不重用我,假如重用我,岂止能见到锥尖,整个锥子都能挣脱布袋(脱颖而出,成语出处)。

这样豪迈的语言,平原君竟无语回答,再加上邯郸被围,没时间没人可选,只好让毛遂同行。司马迁不忘写19人的小表情: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像电影画面般“目笑”,瞧不起呀,只是出于礼貌没笑出声来。

回怼楚王,歃血定盟

很快,毛遂就让19人从瞧不起变成佩服了。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随后毛遂的表现,让19人只能“惊诧”:

平原君与楚王合纵谈判开始,大殿之上,平原君力陈合纵同盟抗秦的利害,楚王就是不表态。“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大殿之下守候的20人急呀,19人对毛遂说:“先生上。”毛遂也不推辞,只见: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

“按剑”,剑在手表示有防备,还表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面对平原君说话,而不与楚王行礼,不是傲慢,而是知道分寸:自己没资格与楚王谈话。

但楚王还是感觉到了冒犯,问平原君:“这是谁呀?”平原君答:“是我的家臣。”

楚王呵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正与你的主人说话,这有你什么事!”

读《史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回怼楚王,歃血定盟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毛遂这才面对楚王,面无惧色,回答道:大王之所以呵斥我,是因为楚国人多。但现在十步以内,人多也靠不上,大王的命现在在我手里。我主人在这里,你呵斥我为什么?

楚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家臣居然敢“回怼”本王?还没回过神来,只听毛遂继续说道: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商汤只有七十里,文王也不过百里的土地,但可以称王天下,使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士卒众多吗?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于把握形势而张扬自己的威势。

楚王这时已不再愤怒了,而是静静地听毛遂把话说完。毛遂很快切入主题,大谈楚赵合纵同盟对楚国的作用:

如今楚国地方五千里,拥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楚国如此强大,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但秦将白起,不过是小毛孩,只带着几万人与楚国(百万)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指侵占巫、黔中郡,是楚祖先最初的国土)。这可是楚国百世不忘的怨仇,连我王都感耻辱,大王不觉得羞愧?


读《史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回怼楚王,歃血定盟

这顿数落,直指楚王伤痛,楚王大概汗都下来了。只听毛遂又说: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毛遂强调,联合抗秦对楚国的作用远远大于赵国。

最后再次回怼道: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士可杀不可辱!)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这一顿连珠炮使楚王心服口服,都没看平原君一眼,就说:

“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追问道:“决定定立合纵同盟了?”

楚王曰:“定矣。”

平原君费劲口舌,等这句话等了一上午,没想到毛遂几句话就拿下了。所以,这时的平原君与那19人一样都成了看客。

毛遂不顾与平原君交换意见,就趁热打铁对楚王的左右说:

“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於殿上。

铜槃(pán)盛水的铜盘,这里是盛血的盘子。

歃血:(shà xuè) 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这时候的毛遂的举止恭敬而又威严。

楚王、平原君、毛遂歃血完毕,毛遂想起殿下的那19人。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让他们都嘴角都沾点血,说明也参与缔结同盟。这时毛遂的形象潇洒而又高大。

由于高兴,还对19人揶揄道,你们是沾了我的光了。由此产生了两个成语“碌碌无为”“因人成事”。

与楚如愿定立合纵同盟,楚遣将军景阳救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对毛遂说:“我不敢再识别人才了。我识别的人才多了说有上千人,少了也有几百人。自以为不失天下的人才,今天在毛先生这里我有眼无珠了。并不吝赞美之词:

读《史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回怼楚王,歃血定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九鼎大吕比喻有分量,受尊重。指毛遂楚国一行抬高了战国的地位与声望。于是毛遂被尊为上客。

毛遂像历史长夜里划过的一道亮色,司马迁用“盟定毛遂”评价毛遂的贡献。

毛遂的成功印证了一句名言,“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没有充分地准备就不会有自信满满地毛遂自荐”,并用“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的妙喻,得到20人团的机会。

如果没有准备,毛遂不研究历史,不懂楚国的伤痛,不懂得楚王的心理,怎么有底气说服楚王呢?

如果没有准备,即使给了机会,也不过像19人那样“碌碌无为”“因人成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楚王   勇力   家臣   脱颖而出   楚国   因人成事   日中   史记   大吕   邯郸   锥子   毛遂自荐   门下   美文   战国   平原   同盟   大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