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见微而知清浊”,预言家季札的风采

春秋末期,“季札”这个名字享誉天下。他品德高尚,三次让国;周游列国,广交贤士。最令人称奇的是他“见微而知清浊”的预见性,对几个大诸侯国的政局变化的预测,展现了预言家的风采。

读《史记》:“见微而知清浊”,预言家季札的风采

《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馀祭四年,吴派季札出师鲁国,观赏了特意为他安排周乐演唱。他赞美《周南》《召南》:"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赞美《邶》《墉》《卫》:"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肯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与中和之美。

但在听到《郑》他评价到:

"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

意思是:歌声细琐反映出其国政令苛细,人民难以忍受,这个国家恐怕要率先灭亡吧?

季札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尽管他大赞齐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但他还是看到了齐国潜在的危机。他与齐相晏婴见面没有客套,直接对晏婴说:

"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意思是,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封邑和官职,你才能免于祸患。

接下来,分析齐国的现状: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的过程中,国家祸乱不会平息,你们这些老臣还有好果子吃吗?

晏子也看到了齐的危机,但因身在其中,不如旁观者清。所以采纳了季札的建议,快速地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正如季札所料,齐重臣陈完控制了齐国政局,先后灭掉了栾氏、高氏等齐国公族,而晏婴无官无地得以幸免。脱身后的晏婴不知怎么感激季札呢。

读《史记》:“见微而知清浊”,预言家季札的风采

季札并没有忘记在鲁国听到的郑国的“亡国之音”,他到了郑国,见了子产。季札与子产神交已久,所以见面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季札告诫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大难将临头,执政的重任必将落到你身上。你若执掌政权,一定要谨慎地按礼法行事;否则,郑国将会灭亡。”果如季札所料,郑国经历了动荡后,由子产任国相。子产谨遵季札的告诫,依法治国,使走向衰败的郑国有了中兴的气象。

季札已经预判到了“晋分三家”。他到了晋国,对迎接他的韩宣子、赵文子、魏献子说:

"晋国其萃于三家乎!"

读《史记》:“见微而知清浊”,预言家季札的风采

季札与晋上大夫叔向也是互相欣赏,临走时关切地对他说:

“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意思是,先生要注意了!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

叔向能预测楚国子比是短命国君,却没预测到自己的命运,也没听从季札的劝告。在政治上,叔向倾向维护公室,反对卿大夫进行的改革,因而成为韩、赵、魏等异姓卿大夫仇视的目标。其宗族果然为三家所灭,晋国也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这些都被季札神算到了。

司马迁对季札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禁赞叹: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是称赞他的人品,他周游列国,预测各国的运势,也是为了拯救晏子、子产、叔向等贤士。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是赞美他的遇见能力。最后不觉惊呼: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司马迁赞叹中似有遗憾,惋惜自己没能与这样的人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其先   晋国   吴王   国政   国君   仁心   苛细   史记   封邑   贤士   祸患   预言家   齐国   政局   官职   美文   政权   大夫   风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