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坑杀赵降卒40万的白起死得冤吗?司马迁让他自己说

读《白起王翦列传》开始就被一些年代、官职与数字搞得凌乱,当意识到这些数字是由鲜活的生命变为累累白骨换来的,充满着血腥与恐怖,就不寒而栗。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左庶长”白起的最初官位,但可以领兵打仗了。白起小试牛刀打了韩国新城。

是岁,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

由左庶长上升到“左更”的白起与韩、魏联军在伊阙与白起再次交火,白起军斩首24万,取得了秦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果。白起一战成名,被升迁为国尉。由此一发不可收:

读《史记》:坑杀赵降卒40万的白起死得冤吗?司马迁让他自己说

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攻””拔”“斩”单调的动词的背后是无尽的人间悲剧:

比如,郢都失守,楚王被迫迁都到陈,郢成为秦的南郡。屈原的《哀郢》就是哀痛家乡的陷落,最后投汨罗以身殉国。赵国邯郸被围时,毛遂跟着平原君到楚国游说联合抗秦,楚王犹豫不决。

毛遂急了,说到:“白起,小竖子耳”,只带着几万人与楚国(百万)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可是楚国百世不忘的怨仇,连我王都感耻辱,大王不觉得羞愧?

一通数落,促使楚王痛下决心救赵。可见年轻的白起有多恐怖!

而白起呢?一战封侯,号武安君。之后武安君白起继续他的“攻””拔”“斩”生涯: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而让白起史上留名的是秦赵长平之战。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赵。赵派廉颇应敌。廉颇的战术:

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君无计可施,对峙数月。赵王不懂战术,正恼怒廉颇为什么不出击。这时候秦相应侯范雎派人千金收买赵人施反间计,说: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马服子”就是赵括,其父亲赵奢封为马服君,所以秦人称“马服子赵括”。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主人,这一战检验了纸上谈兵的货色。

赵王已经恼怒廉颇军的“不作为”,又闻说秦害怕马服子赵括,所以就罢免了廉颇,而使赵括代将抗拒秦。秦听说马服子将,于是也换将,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将者斩。

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不搞调查,不研究对策,到军中主动出兵,往秦军布置好的口袋阵里钻。主动出击秦军,秦军佯装败走。赵军“乘胜追击”秦军到秦军壁垒。壁垒坚不可摧,而秦出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路,又有五千骑断开赵军。赵军被一分为二还断了补给的道路。

秦昭王听说赵食道绝,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46天,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终于作困兽斗,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企图突围。赵括亲自披挂上阵与秦军搏杀,被秦军乱箭射死。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赵军已无斗志。白起向赵军喊话,只要投降就可以活命。赵士兵一听谁还打呀,也打不动了,就纷纷投降,40万人向武安君投降。

读《史记》:坑杀赵降卒40万的白起死得冤吗?司马迁让他自己说

武安君随后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用欺诈的手段把赵降兵40万全部活埋!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45万人!

是,战争是要死人的,但战场上的拼杀与残杀手无寸铁的俘虏还是不同的。司马迁只用“赵人大震”概括这一惨绝人寰的暴烈行径给赵国带来的大恸。

之后,秦军要不要乘胜追击攻打赵国都邯郸?白起与相国范雎出现了分歧:

范雎接受了韩、赵讲和的建议,对秦王说: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昭王同意韩割垣雍、赵六城休战。主战派白起不同意,由此与范雎产生了矛盾。

多次称病,不听王命

之后,秦军经过休战,又发兵攻打赵邯郸,白起称病不能成行,昭王派五大夫王陵为将。王陵出兵不利。白起也不能老装病,秦王欲让白起替代王陵。白起拒绝了,他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如果这是白起真实的想法,说明白起还是很有远见的:楚派春申君,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率兵数十万攻打秦军,解邯郸之围。

但这段话也为自己判了死刑:

1.知道邯郸不易攻打,必败。不在出兵前力谏,而是装病,欺君罔上。

2.“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为什么?看看自己的战功吧,秦灭六国共死200万人,白起下70城,斩100多万。秦被冠上“暴秦”“虎狼之国”的称号,有多少是白起挣来的?

3.“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长平之战后是谁要打邯郸的,那时候不是更疲惫,更空虚吗?由此说范雎被苏代收买议和根本不成立。

读《史记》:坑杀赵降卒40万的白起死得冤吗?司马迁让他自己说

之后白起的表现越来越让秦王恼火: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邯郸之围失败后,白起说起风凉话: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秦昭王是谁呀?虽然在宣太后的淫威下蛰伏了40年,但一旦醒来就是醒狮,罢免了太后,赶走了舅舅。白起虽然作战有功也不能多次不听调遣。

于是秦王削去武安君的爵位,降为士伍,发配到阴密。但白起依然称病,赖着不走。秦王派人,强迫他离开咸阳。白起出咸阳西门十里,到杜邮。秦昭王派人给白起送剑自裁。司马迁还是心疼白起的,给白起一个忏悔的机会: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白起自认罪有应得!

白起真的会忏悔吗?也许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我并没有被感动,而是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推翻秦的主将,但项羽有一个致命的特点,用韩信的话说“所过无不残灭。”最令人发指的暴行是: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司马迁再怎么欣赏、怎么同情项羽也不能容忍这么残暴的行为!在“传赞”里斥责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直指项羽之“残暴”。

应该说,项羽的“残暴”,源于秦的“残暴”,秦的“残暴”,很大程度上是白起挣的。而且项羽的20多万与白起的40万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不管是大巫小巫都可恶可恨!

司马迁的《白起王翦列传》一改最后“太史公曰”的体例,什么都没说,该说的都让白起自己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秦王   楚国   项羽   史记   邯郸   装病   楚王   爵位   乘胜追击   纸上谈兵   列传   残暴   太后   军中   诸侯   美文   明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