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你让贤,相国我来当。蔡泽靠什么成功说服范雎?

范雎是辩士出身,靠辩才说服秦昭王,靠智谋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成为秦相。但蔡泽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就因为他听了蔡泽的一席话,马上把蔡泽推荐给秦王,自己主动隐退。那蔡泽跟范雎说了什么?怎样说的?蔡泽的说服技巧对当今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首先,蔡泽非常了解范雎,这是说服成功的基础

蔡泽与范雎都是辩士,非常关注同类的生存状态,他知道范雎的仇家与大仇已报;他还知道范雎因为报恩,推荐恩人当官,但都犯了法;他还知道秦昭王对范雎虽然尊为“叔父”,但实际上已经有所厌倦;他更知道,范雎的人生理想,因为辩士共同的理想是被明主所用,用自己的学说干预时局,并以此名利双收。所以,当昭王有忧虑,“应侯惧,不知所出。蔡泽闻之,往入秦也。"

读《史记》:你让贤,相国我来当。蔡泽靠什么成功说服范雎?

其次,明确说服的目标,认真进行“备课”

说服的目标就是让范雎从国相的位子上主动下来,并推荐自己上位。确定了说服的目标,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组织说服的材料。蔡泽知道,同为辩士出身的范雎可没有那么容易说服的,必须调动自己“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强大的资料库。从说服中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引经据典,能看出蔡泽的“备课”工作的扎实。

第三,无可争辩的辩论技巧

1.开口语出惊人,定位准确;递进式推理,提出主题:功成寿长

蔡泽开口就说:“呦!您认识问题何等迟钝啊!春、夏、秋、冬,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人的身体健壮,手脚灵活,耳聪目明,心智健全,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

蔡泽未见范雎就扬言要取代范雎,见范雎用“揖”礼。所以,这么大的口气说话,符合蔡泽给自己与范雎的定位:双方是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关系,这里没有威严的范雎。果然,范雎没有抗议。再说,蔡泽说出的道理没错:

普通人的愿望是,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没错,应侯曰:“善。”

蔡泽接着说:“以仁为本,秉持正义,施道行德,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拥护爱戴而尊敬仰慕他,都愿尊他为君王,难道不是明理智慧的人期望的?"

明理智慧的人期望,就是拥有仁德君王。没错,应侯曰:“善”。

蔡泽又说:“位居高贵显赫,治理天下,使万物各得其所;性命长寿,享尽天年而不夭折;天下继承其传统,固守他的基业,永远传下去;名声与实际相符,恩泽流至千里,世世代代称颂不绝,与天地相终始。这难道不是推行道德的效果,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吗?"

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就是功成寿长。没错,应侯曰:"善。"

蔡泽用递进的方式,成功把范雎带入自己设计好的说服模式中,不经意间,蔡泽已经切入正题:怎样才能实现功成寿长?

读《史记》:你让贤,相国我来当。蔡泽靠什么成功说服范雎?

2.说服过程:极力铺陈、渲染,用不可辩驳的史实与经典言论,多角度说服对方

忠臣贤子的死不可羡慕,性命与功名两全才是上策

蔡泽问范雎:“秦商鞅,楚吴起,越大夫文种,他们的悲惨结局也可羡慕吗?”引出范雎的反诘。

果然,范雎狡辩说:“为什么不可以?”商鞅奉事秦孝公、吴起奉事楚悼王、大夫文种奉事越王表现出的忠诚气节: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蔡泽并不接茬,故意吊胃口。继续说道:“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家的福分。

但是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这些都是有忠诚的臣子、孝顺的儿子,反而国家灭亡、大乱的事例,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国君和父亲的无道,难道人们会羡慕他们无辜死去吗?

应侯范雎又陷入沉思。蔡泽继续说:如果只有用死才可以树立忠诚的美名,那么微子就不能称为仁人,孔子不能称为圣人,管仲也不能称为伟大人物了。

“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都能保全的,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蔡泽设问,人们立功,难道不希望性命与功名两全吗?接着自答:性命与功名都能保全的,是上等;功名被后世效法而性命不保的,是次等。名声被人辱诟而性命得以保全的,是下等。

这一点说到范雎的心里,身与名都能保全的,当然是上上的结果了,所以范雎打破长久的沉默,称“善。”

打消对方靠君臣关系能保全功臣的幻想

蔡泽知道秦昭王对范雎尊为“叔父”,破掉这一“保护伞”的幻想是说服成功的重要关卡。

蔡泽依然循循善诱,问:“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建立功绩那是令人仰慕的,比起闳夭、周公来怎么样呢?”

应侯答:“商君、吴起、大夫文种比不上闳夭、周公。”

蔡泽又问:“您的人主在信任忠臣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来怎么样呢?”

应侯不便回答就说:“不知道。”

蔡泽直接告诉范雎,说:“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您在治国理政方面比起商鞅、吴起、大夫文种来怎么样?”

应侯说:“我比不上。”

蔡泽说:“您的人主亲近忠臣,不忘旧情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您的功绩以及到的信任、宠爱又比不上商鞅、吴起、大夫文种。可是您的官职爵位显贵至大,自家的富有超过了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祸患要比三位更惨重!

读《史记》:你让贤,相国我来当。蔡泽靠什么成功说服范雎?

这时的范雎已是内心很惧怕了吧,但依然沉默。

盛极而衰,功成不去是功成身死的原因

蔡泽与范雎都是饱学之士,引经据典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蔡泽说: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蔡泽一口气吐出一连串的俗语、名言,并指出这些都是圣人恪守的常理,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出自《易经》,“飞龙在天”的卦象,有利于高职位的人发挥作用。“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高风亮节的君子作风。

蔡泽严肃对范雎说,您的怨仇已报复,恩德已报答,心愿满足了,却没有给自己谋划后路,这是很危险的。见范雎不语,蔡泽继续说下去:

翠鸟、鸿鹄、犀牛、大象,它们本来远离死亡,可是它们死亡了,其原因是被诱饵所迷惑。

苏秦、智伯那样的机智多谋,本来能够避免死亡,可他们死于非命,其原因是被贪婪所迷惑。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骄横自大,导致众叛亲离。

吴王夫差兵力无敌,但轻视诸侯,进犯齐晋,导致杀身亡国。

夏育、太史能够叱咤三军,却身死在庸夫手里。

贪欲和诱饵使人与鸟兽一样退不下来,不知道避险的原因:

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

到了极为显赫时,不能自甘谦下、自我节制,一味贪图富贵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蔡泽接下来,洋洋洒洒历数在高位不知退“四子”的悲剧,简括如下: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国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扬威,奠定了秦国的基业。

读《史记》:你让贤,相国我来当。蔡泽靠什么成功说服范雎?

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

白起亲自征服了七十多座城邑,功业告成,却终于在杜邮被赐剑自杀。

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於杜邮。

吴起罢免庸才,废黜无用之辈,整饬楚国风俗,使楚国政治安定,兵震天下,威慑诸侯。

功已成矣,而卒枝(肢)解

大夫文种为勾践深谋远虑,灭吴复仇,使越成霸也。

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

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於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返者也。

信而不能诎”,即伸而不能屈。就是所说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

正在范雎心有戚戚然的时候,蔡泽话锋一转:

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永做个悠然自乐的陶朱公。

您的功业也到了顶点了,若在这个时候却不引退,那么您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

“用水来照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别人作借鉴,可以明知事情的凶吉”。《书》上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四子之祸,您何必经历呢?

蔡泽经过这样极力铺陈、渲染,用不可辩驳的史实与经典言论,多角度说服对方多角度指出了范雎现在正处在功成不退的危险境地,使范雎不寒而栗。

3.结尾:拨云见日,亮出底牌

功成不退已是危途?改怎么脱困?蔡泽趁热打铁为迷茫的范雎指明应该走光明的道路:

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你让贤,我来干。你引退而隐居山林观览流水,会得到伯夷清洁的美名,长享应侯爵位,世代称侯,而且有许由、延陵季子(季札)谦让的美誉,像王乔、赤松子一样的高寿,这么做比起因祸而亡怎么样?

读《史记》:你让贤,相国我来当。蔡泽靠什么成功说服范雎?

您怎么选择?不忍离去,犹豫不决,必有那四人一样的灾祸啊!

最后蔡泽引用了《易经》的一句话,让对方三思,结束了谈话:

“'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愿君孰计之!"

龙飞得过高达到顶点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后悔。这句话说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返回的状态。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应侯范雎听了蔡泽以上的言论,心服口服说:“好的。我听说‘有欲望而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欲望;要占有而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

之后,范雎把蔡泽推荐给秦昭王。蔡泽被拜为秦相,辅佐昭王成功灭了周室,为一统天下迈出重要的一步。

蔡泽为秦相数月,有人在秦王面前诋毁他。蔡泽的睿智在于,说服范雎的那样,说服了自己。推说自己有病,向秦王请求辞去国相。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之后蔡泽在秦为官十余年,历经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侍奉过始皇帝嬴政,平稳地度过了一生。

回观蔡泽说服范雎的艺术,我认为有几点对我们当今职场的谈判、沟通是有借鉴意义:

一、言之有物:需要厚实的知识储备,不要简单地认为辩士靠的是“卖嘴”。言之无物空话连篇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读懂对方:深入了解对方的性格、品行、诉求,才能无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言之有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包括:

一要言之有序,蔡泽序化内容的功夫很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丝丝入扣,逻辑严密。

二要言之有势,蔡泽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产生了强烈的听觉刺激,如“四子”最后都是功成身死,非常具有说服力。每段话的结尾都是问话的语调,让对方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都加强了说服力。

三要言之有趣,这里的趣是指“理趣”,要学会引经据典,要学会深入浅出,要学会生动形象。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有趣。否则就是索然无味,苍白无力。

《范雎蔡泽列传》再现了范雎、蔡泽的精彩人生,也让我们学到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让我们学习了说服的艺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此言不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勾践   国君   秦国   秦王   楚国   史记   辩士   飞龙在天   相国   引经据典   忠臣   功名   说服力   诸侯   圣人   美文   性命   大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