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来自江南 耕读之家

静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养成团结互助、勤劳节俭、乐善好施、憨厚朴实的生活习性。但由于自古以来地处晋阳西北咽喉之地且地形险阻,在抵御外族入侵和贼寇袭扰的同时又使得静乐人民身上充满了勇武好斗、倔强豪爽、肯伸张正义、容易接纳新生事物的人性特点。《山西通志·宋志》载“宪州风气刚劲、民性质朴、务学力农。”《元志》载“性质朴、文雅,善治生,多藏蓄”。《明朝通志》载“士学诗书,尚廉耻,民心淳朴、尚节俭,近颇好讼。”清朝《静乐县志》载“好盖藏、重门第,敦忠信、尚廉耻。乃若与人褒交,则倾倒肝膈,而效力公事,即殒身不辞。”看来静乐的民性民风习俗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文明的。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静乐五家庄李氏家族是由安徽凤阳来的,尹家是由江苏南京来的。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都已成为丁盛族繁的大户人家了。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据《岑城李氏族谱》记载,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嘉靖年间,始迁祖为八世祖李应昂次子李梁)由静乐县城寺坡底下李家街祖居地陆续迁往距岑城北面25里的五家庄村。而尹家窑尹氏族人于明朝初年定居于娄烦南关石狮子街。繁衍八世后,明崇祯十三年,石狮子街遭监河大水淹没,尹氏长门崇祖、玉祖,次门瑨祖一同迁往娄烦镇西峪子沟。因当时多穴居(居住土窑洞)故改村名为“尹家窑”。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岑城李氏族人大规模北迁五家庄还与李闯王过静乐时,烧毁岑城“李家街庐舍”有关。据《静乐县志》记载明朝末年,静乐城内的李氏族人就已经发展到一千多人。逃亡五家庄的只是李氏族人的一部分。到了李暲写《五家庄风土记》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五家庄前面是滚滚流淌的汾河水,背靠东山是土地肥美植被茂盛的黄土高坡。北面可远眺芦芽山颠的皑皑白雪,汾河之上距五家庄西北不远隔河相望的是静乐当时四大集镇之首的“永安镇”。每到秋季,从管涔山上砍伐的大量木材经汾河水在永安镇码头停泊,永安镇南通静乐县城,北面是静乐通往陕西内蒙的通衢大道,每遇庙会、集社南来北往、四邻八村的人们涌来赶集,熙熙攘攘、异常热闹,镇内寺庙众多、店铺林立,街道宽广,屋舍俨然、商贾云集是静乐北面的繁华富庶之地,也是静乐县历史悠久的古老重镇。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名门望族 书香之家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五家庄李氏族人从十一世祖李室开始,接连几代都是仕宦朝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许多风俗习惯既有本地乡俗(土俗敦庞,有古遗风),也继承吸纳了一部分外来习俗。当时正是“康乾盛世”最繁华的时代,五家庄有一百多户人家,而李氏族人有十多户,“余则仆傭”。这些“仆傭”大部分是李氏族人几代在外为官期间从外地带来的“车夫、马夫、轿夫、随从杂役等”,由于交通险阻,路途遥远有些“仆傭”也就随主流落于五家庄了。同时也把外面的生活习性、农耕技术、工匠技艺流传到五家庄了。首先李氏家族从李暲的爷爷李室开始计划修造李家大院到康熙六十年他们八兄弟(恂、晸、暲、船、旭、旲、嚥、暐)手上经过历时二十多年的修造终于修建成了所谓的“九十九眼窑”的院落和双节坊。其院落建筑风格也标新立异,吸收了南方的围楼建筑特点“列屋环居”,还种植水稻。生活习性“耕读勤俭、务学力农”,闲暇时登上“亭阁楼榭”看(目耕、课耕)“田畴错落、列岫苍青、汾水映带左右”、“视饷之秽洁,觇田妇之勤惰”,听“牧笛横吹、牛羊斜径、骡马特特、人声讴哑”显然这些文人雅兴是本地普通农家所没有的。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种植的粮食植物主要有:稻、黍、菽、粟,三四月播种,季秋刈获。“以牛负车,自田载归”,说明从地里收获粮食已经用上“牛车”了。粮食归仓后“精者积仓箱,粗者藏地中窖”,积余准备用于“佃农于正、二月来贷麦豆,三、四月贷黍粟”说明当时社会贫富虽不均,但互相关顾,使穷苦农人不致饥馑,日久相安,和乐共生。佃农到了正二月、三四月春耕时节就要向有粮的大户人家借贷子种或口粮维持生计。农耕时期,农夫在农田里劳作,也有妇女小孩在田地里帮忙干农活的。他们一般是吃着(“粟羹、野蔬粥、糠饼饵”)粗糙的食物,忙碌于田间,中午也不回家(“提携子女,馌饷于野”)在田野里吃午饭。拥有田地的大户人家到了秋收季节家中的女人们(包括仆傭)也忙活于田地里,只不过衣饰形象和常年干农活的农民不一样。“耘籽芟刈,妇女亦共力作。然皆笄总楚楚,不至蓬首跣足也”。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农闲时候,村里人冬天食用“鹿狍、雉鸡、斑翅、石鸡”,夏天食用“香蘑、羊肚、天花、地花之菜,园圃疏疏,瓜苴菘韭”。(说明当时村庄周围植被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本地人没有喝茶的习俗,常年饮用甘甜的井水。夏天要是想改善生活,则有专门的“屠肆”(肉食独三夏取资屠肆)可以买到。每年九月、十月农家宰杀猪羊,把猪羊肉用冷水洗净,与水冷冻成冰块后,到次年二三月食用也同样鲜美。当时已经有专门贩卖食盐和茶叶的人(这些人多为南方人)。而且还上门用食盐交换稻谷(盐贩每踵门易稻)。说明五家庄有人家种植水稻,而且把水稻和食盐放于等同的位置来交换,说明其种植产量不多,所以显得珍贵。这也是静乐有史以来种植水稻的最早记载。出门“不通舟楫,出乘骡马,妇女坐肩舆,亦多有骑而行者”。家居冬夏不断火炕(这同现在农村的烧炕习俗相同),烧炕取暖用“山煤”、“木炭”,这些记述说明当时人们的出行状况和已经有开采(浅层)山煤用于烧炕做饭了,但是冬天围炉依然用木炭(冬天围炉烧木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有了铁皮烟筒以后),这也想见当时山煤开采量并不大。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静乐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老百姓又“重土安迁”,虽吃不上南方的水果,见不上江南的小桥流水的景致。可本地的水果(枣杏朱樱萍实李奈)、本地的的鲜花(牡丹金芍秋菊洛阳)、本地的树木(松柏榆柳)一年四季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正所谓:“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也可看出当时五家庄老百姓丰衣足食、太平和乐的生活场景。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丰衣足食。

清代静乐李氏家族探源及风土人情(上)

过去静乐县比较大的村庄都有好多寺庙,天地君亲师无不祭拜。这也是这一方水土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风尚,五家庄也不例外。那时候的人绝大部分信奉神佛。人们不敢做坏事,生怕自己偶有不慎冒犯神灵被打入地狱。总体说来,在过去的封建思想统治下,人们从小通过以父母为师,兴德言教。积阴德以庇之,躬仁义以导之。耕读至上、安命守分;处事宽容、为人忠厚。玉成美事、喜事相贺;有无相济、忧戚相吊。等儒家道德的宣扬教化,佛、道等宗教信仰的流行及制约,大多时候,社会是平静、安定的。贫者安贫乐道,富者乐善好施,相互依存,长期和平共处,他们除祭祀神灵以外对祖先坟茔每年清明等节日都要前去祭奠。

(杨秀川 王彦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静乐   和乐   茂盛   静乐县   佃农   娄烦   明朝   通志   骡马   食盐   木炭   水稻   族人   风土人情   大户   清代   美文   习俗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