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驼铃悠悠

在河西走廊中北部的大漠深处,有一块富饶美丽的绿洲,甘肃省金塔县就位于这块绿洲之上。甘肃省金塔县与内蒙古额济纳旗毗邻,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演了一出出历史剧,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党项人建黑水城,汉帝国修筑长城,蒙古大军南侵。悠扬的大漠驼铃、古老的居延汉简、壮观的黑水河城、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迷人的胡杨林,使得这片土地扑朔迷离,精彩不断。神奇的大漠风光,浩瀚的水乡泽国,成群的肥美牛羊,葱茏的片片绿洲,众多的古迹遗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古老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大漠孤烟

2017 年7月15日,我们一行老兵从酒泉出发,途径金塔县城,沿酒航公路一直向东北行驶。骄阳似火,道路两旁田网密布,郁郁葱葱,公路两旁杨柳依依、沙枣树和红柳树在眼前一闪而过。继续向前行驶,两旁已无村庄和农田,目之所及,都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凉州,途中所作《使至塞上》的一首五言律诗。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脍炙人口,成为描写边塞之地的绝唱。诗中所描写的地方,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大约行驶了两个小时之后,就到了大湾城遗址,一座夯土构筑的残破城堡出现在眼前,这个距离金塔县城东北 145公里,弱水岸边的戈壁滩,因河水在此处拐了一个大湾,故称大弯城,由黑河东、西两侧的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组成。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前方 151 公里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包,用铁栅栏围了起来,像一只落伍的大雁,充满了忧伤和感叹,在漠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苍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包,它就是西汉时期肩水金关遗址,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居延汉简

1930年,由中国和瑞典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一路西行到达甘肃北部黑河流域一带进行科学考察,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无意中在这座土包边拾起一片写着汉字的竹片,这绝不是一枚平常的竹片,这枚竹片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遗留下来的竹简,后来在此陆续出土了850枚汉简。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11577枚汉简。与汉简一同出土的还有货币、残刀剑、箭镞、积薪、铁兵器、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织、衣服、鞋帽、渔网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启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版画和麻纸等文物1311件。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自此,肩水金关揭开了它的神秘的面纱。这一发现震动了学术界,并在之后形成了一门世界级的学问“简牍学”。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是出土“居延汉简”最多的地方,从此,这座两千年前的雄关名扬世界。

征战河西

肩水金关始建于汉初,自秦汉以来,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方的匈奴,秦朝末年,中国内乱,戍边将士大部分回师中原,平息内乱。匈奴趁机南下,入侵中原。汉朝初年,匈奴大单于冒顿把今天内蒙古东部一带的东胡、甘肃西北部的月氏全部征服。到汉文帝时,匈奴又征服了西域(泛指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之地“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西限以葱岭。”西域汉时分为三十六国,后来又分为五十余国,汉高祖曾出兵征伐匈奴,被困于平成(今山西大同),七日乃解围。此时,汉朝初定,内忧外患,极不平稳,汉朝只能以公主下嫁匈奴王,以换取短暂的和平,文、景两代,社会经济发展,汉帝国内部稳定,匈奴时而反叛,时而和好,汉帝国只能在边疆防守而已,到了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汉朝第六代皇帝,16岁继位,在位54年)时期(前104年—前87年),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政治、军事、经济长足发展,此时的汉帝国已经羽翼丰满。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征伐匈奴,消除心腹大患。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二次战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越过内蒙古鸡鹿塞,穿行千里戈壁大漠,到达居延海(居延泽)一带,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较量,匈奴大败,迫使居延泽至祁连山地区的匈奴一部分投降归顺汉王朝,一部分远遁荒凉的漠北。自此,居延地区正式归汉王朝版图。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肩水金关

西汉王朝遂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用以加强了河西走廊的管辖。《史记·大宛列传》载:太初元年(前104年),西汉王朝征伐大宛,为护卫河西走廊城郭,在居延地区派驻 18 万戍边甲卒,设居延、休屠二城。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派邳波将军路博德修建居延地区的整体防御体系。路博德遂指挥修建了亭鄣、长城、烽燧、斥堠等防御设施以及肩水都尉府和居延都尉府。自此,弱水(黑河)咽喉部位一座关城拔地而起,成为河西南北通往的第一关口。肩水金关就是修筑于这一时期的重要军事据点,目的就是防御匈奴趁汉远征大宛之际,南下河西,威胁汉兵在西域的军事行动。肩水金关是汉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线上设置的唯一关口,也是进出河西、南北通往的咽喉之地。肩水金关遗址位于地湾城约2公里处黑河东岸,意为“肩负保卫弱水,使之固若金汤”之意,故名“肩水金关”。也有学者认为“肩水金关”还有其他的意义,“水”是指弱水,“肩水”意为从弱水的肩膀上流过之水,当年弱水流域地形恰似人的身影,到了肩水金关处流域变窄,恰似人的脖颈,而肩水金关正处在肩膀之上,谓之“肩水”。至于“金关”,好多人都认为是“固若金汤”之意,这个没有争议。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上)

肩水金关主要建筑由两座相互对望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由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组成。楼橹长6.5米,宽5米,西侧残存有通到楼橹顶上的3层土坯台阶,西楼橹间的门道宽5米,其上部原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接夯土塞墙。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北墙长36.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东南角有一豁口,是为坞门。坞墙夯筑,厚0.7 米—0.8 米,残高0.7 米。坞内发现房屋和马厩等共11间,西南角残存有障和燧址。坞西南角残存烽台和方堡,堡门内有迂回夹道,两侧有住室、灶房、仓库、中有院落。亭墙用土夯筑,厚 1.2 米—1.3米,长13米,宽12.5米,门窄小,亭内有住室、灶屋和仓库。亭西北部紧接烽台,台基方形,长7.8米,宽7.7米,经修缮过的夯土台基外部用土坯包砌。肩水金关故址因地处戈壁,历经两千年岁月洗礼,风沙侵蚀,特别是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对遗址破坏极大,主要建筑已经损毁殆尽。现仅存一烽台和部分遗迹,台长宽均8米。

(未完待续 请看下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弱水   太初   汉王   黑河   西域   大漠   河西   甘肃省   夯土   土包   河西走廊   固若金汤   雄关   帝国   汉武帝   汉朝   匈奴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