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雄关要塞

河西走廊一路辽阔悠远,但到了嘉峪关,陡然变得狭窄了起来。左侧是巍然屹立的祁连山,山体凌空万仞,巍峨入云,堆琼垒玉绵亘千里,如同一条游动的玉龙,在深蓝色山峰的衬托下熠熠闪光。右侧是雄浑伟岸的马鬃山,山体峥嵘万叠,险峻奇绝,形状极像奔腾万里、昂首长嘶烈马的红鬃,山头一律呈红褐色,荒凉而又充满了活力。如果说祁连山是一位冰清玉洁的藏族女子的话,那么马鬃山就是一个粗犷豪放的蒙古汉子了。两山遥峙,不怒而威,嘉峪关雄踞其间,扼守要冲。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红日灼红了整个戈壁滩,天净得像一块蓝布,没有一丝的云彩。嘉峪关一身古铜色,生生摆出一副 威武刚猛、铁壁铜关 的气势。万里黄沙间,汉长城斑斑驳驳,烽燧遗墩、断壁残垣若隐若现,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 画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这是我们当年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名为《长城》的课文。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据考证,中国历代修筑的长城远远不止万里,万里长城沿线又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关隘,出名的有:居庸关、山海关、潼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嘉峪关,人们谓之“十大名关”。

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的胜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军事实力的影响,也受地理地形的影响,胜负分不开人的因素,也和地理条件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星罗棋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险地,也有一马平川、长驱直入的平原地带。关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关隘,个个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请看十大关以及其他重要关隘:

居庸关 又名军都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是万里长城重要关口,历来为北京西北的之屏障。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居庸关

山海关 因关城连接山与海而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山海关

潼关 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潼关

友谊关 又名镇南关、大南关、界首关、睦南关,位于广西省凭祥市西南,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友谊关

雁门关 又叫西径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与宁武关、偏合关成为“三关”。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在古代出了雁门关就到了塞外胡人之地。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雁门关

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紫荆关

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部,自古以来为进入天府之国的重要通道和关口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剑门关

娘子关 又名苇泽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部,是山西、河北两省的要冲。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年娘子关

武胜关 位于河南省信阳地区南部,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嘉峪关 于位于嘉峪关市西北,明代建成,扼守河西走廊要冲,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城,也是防御体系,建筑布局最为完整的关城。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嘉峪关

玉门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玉门关

阳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古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阳关

宁武关 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为内长城重要关隘,是诸山汇集之要塞,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宁武关

平型关 位于山西省繁峙县边境,是长城要口之一,为晋北交通要道。“平型关大捷”闻名天下。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平型关

偏头关 位于山西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偏关

函谷关 位于河南省函谷关镇,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函谷关

仙人关 位于甘肃省徽县东南,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仙人关

天井关 又叫太行关,位于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是太行南北要冲。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天井关

蒲津关 又名临晋关,位于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秦晋间的险要之地。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蒲津关

关关地势险要,座座易守难攻,在历朝历代的保卫战役中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了,而后者较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峪关除了关楼还有庞大的关城和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军事设施。它是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城。

边城锁钥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嘉峪关就位于这条古道的西段,距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之中。嘉峪关古称璧玉山,以美玉得名,意为“美好的山谷”。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河西咽喉”和“边城锁钥”之称。古代西域诸国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到了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嘉峪山隘口成为必经之地。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明朝初年,征虏将军冯胜大破元军,再次将河西走廊划归中原版图,为了更好地抵御外敌和巩固边防,在班师凯旋途中于河西走廊西部选址建关,嘉峪塬西麓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地势险要,聚险可守。关城始遂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壬子年)动工,1540年建成完工,前前后后历时168年,它比山海关还早建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建成后的嘉峪关成为明长城的西起点。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荒漠地区最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嘉峪关关城雄厚,依山傍水,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建成嘉峪关城后,雄关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明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明军屯兵固守,以逸待劳,往往能出奇制胜。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天下雄关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嘉峪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在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勘立的“天下雄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由此,嘉峪关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1961年,万里长城之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墩台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600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 和加工制作的。嘉峪关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 上面详细记载了当 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 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官方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内城东西门外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瓮城的作用是拱卫内城,当敌军攻破第 一道城门进入瓮城后,守军立即关上城门,居高临下袭击敌人,谓之“瓮中 捉鳖”。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边城布局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有“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有“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们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然后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嘉峪关长城城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南西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格局。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嘉峪关地势天成,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要冲,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皆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光化门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西为“柔远门”,取自“怀柔致远,安定西陲”。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 的治国方略。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击石燕鸣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门觅食,日暮时分,雌燕先飞回城内,等到雄燕飞回时关门已闭,不能入内,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至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似在向人倾诉不平。后来守城将士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福,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今天,柔远门墙角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题“击石燕鸣”四字,人们游览到此,若有兴致就拿起 石子击打此石。由于城墙高耸,瓮城封闭,回声激荡,就会发出“啾——啾”燕鸣之声,让人浮想联翩,感动万分。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罗城﹒箭楼

嘉峪关内城有“罗城”和“箭楼”,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 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 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连。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 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 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 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 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 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 筑面积808平方米。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 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大漠雄关——嘉峪关 千里河西走廊一块卡喉的鱼骨(上)

关帝庙明末清初 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 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

(未完待续 请看下集)

(王彦峰 杨秀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嘉峪关   河西走廊   雄关   雁门关   平型关   宁武   山海关   黑山   万里长城   西域   大漠   山西省   关隘   鱼骨   长城   城墙   美文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