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驼铃悠悠

在河西走廊中北部的大漠深处,有一块富饶美丽的绿洲,甘肃省金塔县就位于这块绿洲之上。甘肃省金塔县与内蒙古额济纳旗毗邻,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演了一出出历史剧,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党项人建黑水城,汉帝国修筑长城,蒙古大军南侵。悠扬的大漠驼铃、古老的居延汉简、壮观的黑水河城、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迷人的胡杨林,使得这片土地扑朔迷离,精彩不断。神奇的大漠风光,浩瀚的水乡泽国,成群的肥美牛羊,葱茏的片片绿洲,众多的古迹遗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古老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守卫弱水

肩水金关一带砾石戈壁,人迹罕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那么,西汉政府为什么要在如此荒凉偏僻之地设置关口,唯一的答案就是它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两边以山峰为天然屏障。走廊的北侧,自东而西横亘着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三座连绵起伏的山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北山”。北山山势低平,而且还有几处通道直通漠北,地貌以戈壁、沙漠、半荒漠干旱地为主,植被稀少,只有骆驼刺、梭梭、红柳、芨芨草等耐旱植物。弱水(上游为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自南向北,一路走来,最终汇聚成居延海(也称居延泽)。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弱水两岸由于河水的滋润,形成了宜农宜牧的肥沃绿洲,弱水以东的巴丹吉林沙漠与西侧的北山山脉构成了一道远控大漠、卫戍河西的天然屏障。而弱水贯穿其中成为由蒙古高原到祁连山北麓丰美草地的南北通道,是匈奴与羌人联系的咽喉要地。在秦末汉初之际,匈奴的骑兵就是逆弱水南下而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第二次攻打匈奴时,也是从这个豁口涉过居延水,迂回西南,直进祁连山,打败了匈奴。由此可知若控制了弱水两岸,就控制住了自漠北而至河西、西域之通道的要冲,封堵住了河西走廊的北部豁口,对汉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弱水两岸成了汉、匈争夺的战略要地。根据走廊的这种地形,要保证河西地区的安全,必须把好进入河西走廊的这处咽喉要道,而肩水金关正好处在这个位置上。包括大湾城在内的居延汉塞也修建于这一时期,大湾城至王莽末年逐渐衰落。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雄关险隘

公元前121年,匈奴人退守漠北,匈奴对西汉王朝大的威胁显然已经解除,军队的战略防守作用已渐渐失去,屯田成为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但退守漠北的匈奴并没有完全死心,他们经常以小股骑兵突袭的手段,进入河西之地掠夺财物,搞一些小的骚扰,并通过此通道经常与内地的匈奴人和祁连山以南的羌人联系。因此,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二次征大宛,同时又派路博德到居延筑塞,并“益发戍甲卒18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西汉统治者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据守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了肩水金关,通过严密的防守和严格的盘查,有效地割断了匈奴人的联系。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从肩水金关处发掘的诸如通行证之类的汉简中可以看出,汉代的此类文书写得非常细致,有的简还要写清楚这些人的年龄、身高、长相、肤色等,严格的控制着关内外的人口流动。这说明,一方面是防止内地的人员,尤其是罪犯外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匈奴人等外夷混入内地。因此,肩水金关犹如坐落在黑河通道关键处的一座关卡,割断了匈奴人与河西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有效地防止了内外夹击对汉王朝形成的威胁。汉代的弱水(黑河)流域是水草丰美的绿洲,居延海和会水一带正好处在黑河两岸的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宜农宜牧,自然受到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的垂青,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重要地区。因匈奴人屡屡进犯,掠夺当地财物,并想占为己有,在汉帝国“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巩固边防,驻守戍兵,置官开渠,移民屯垦。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沿黑河两岸修筑了防御塞墙和烽燧,并修筑了若干城、鄣、关、亭,建立了居延地区的整体防御体系。“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即兴建于这一时期。汉武帝往河西移民,首先是以巩固河西统治为目的的。在先期的移民屯田中,主要以卫边为主,移民的衣食是国家供给的。随着河西以长城为主干线的防御体系逐渐建立,边境已经安全,人口不断增加,再要从内地运粮,所费甚多,国家也承受不了,一旦战事平稳,移民的活动也逐渐向农业生产转移。经过数年的开垦耕植,居延屯田成为汉时国内外享誉盛名的一处屯田之地,参与屯田的军队和民众达到了十余万人,既发展了农业,又保障了戍守边关将士的粮食、衣物供应。从居延汉简的内容看,居延一带的粮食丰裕,价格也便宜,并有许多储存粮食的官仓,充分说明这一带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有盈余。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汉简故乡

肩水金关所处的居延和会水一带,不但农牧兴旺,而且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从这里出土的众多渔网和渔网坠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同时,从出土的汉简记载中也说明了这一点,从甲渠侯官遗址破城子出土的《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就记载了甲渠障的侯官粟君雇客民寇恩从居延贩鱼到张掖斛得。这说明,居延地区的水产不但能满足当地的生活需求,还远销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和酒泉一带。如此物产丰富的地区,汉朝统治者绝不会拱手相让于匈奴人。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在此处设关也是很有必要的。纵观“三城一关”,不难看出西汉军事防御设施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从地理位置上看,肩水金关处在最北面,有级别较低的侯长负责把守关口,为防御和作战先锋;往南为地湾城,驻有肩水侯官缓冲接应;再往南的东大湾城为肩水都尉府(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省级军区),由级别更高的都尉(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副司令)坐镇指挥。肩水金关是在居延塞防线上设置的重要关口,是汉朝扼守弱水,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北大门。为防止匈奴进犯,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在边地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并驻守戍兵,置官开渠,移民屯垦。2000 多年前的肩水金关作为汉王朝在弱水河设立的一座雄关,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开发管理居延地区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当时的地位绝不亚于玉门关和阳关。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从肩水金关出土的纪年简看,它从汉武帝太初五年(前100年)设关,一直延续到了晋武帝太康四年,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尤其是宣帝本始至光武建武八年这 105 年间的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说明这一时期是肩水金关最为繁华兴盛的时期。如今,大汉王朝虽已烟消云散,但凭借“三城一关”,仍能感受到大汉雄风尚存。今天的肩水金关,其价值早已不限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肩水金关出土的汉简总数多达17000多枚,占全国出土简牍的40%和居延简牍的70%,因此肩水金关又被称作“居延汉简的故乡”。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文化遗产

1988年,肩水金关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3年,肩水金关遗址分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和“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目前,研究肩水金关汉简内容和汉代边塞历史、文化、军事研究方向的《肩水金关汉简》已经由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肩水金关汉简》的出版,将与《居延汉简甲乙编》《居延汉简补编》《居延新简》《额济纳汉简》《敦煌汉简》《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等一大批此前已经出版的同类资料共同构成西北汉简雄浑厚重的资料库。这必将导致中国简牍学、边疆民族史的研究、秦汉史研究在资料来源的丰富、资料的整合方面,出现全新的格局,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居延边塞地,孤城突兀立;欲说汉家事,烽烟尽散去。”千百年来,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居延泽一带匈奴人来过,汉军队来过,党项人来过,蒙古人来过,商贾来过,官员来过,士卒来过,徒犯来过,诗人来过,学者来过,考古学家来过。与肩水金关相连的大湾城为汉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地湾城为肩水侯官所在地,城池经过两千年风沙的侵袭,已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汉代烽燧却依然挺立,在大漠中孤独地坚守。肩水金关发现的汉简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居多,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状况,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汉代历史文化及边塞地区的军事机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研究汉朝的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之一,价值不弱于敦煌藏经的发现。

肩水金关 肩负守卫弱水 固若金汤的雄关(下)

肩水金关的历史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本身,也不仅仅限于当时,更重要的是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保存如此之多、如此完整的汉代简牍,无疑为后世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依据,确实无愧于“肩水金关汉文库”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弱水   张掖   黑河   酒泉   大漠   河西   简牍   河西走廊   固若金汤   漠北   雄关   汉朝   匈奴   西汉   汉代   美文   移民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