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一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南北朝民歌,中学时代作为必备的古诗词,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木兰诗》作为一首旋律优美,意境高远的长篇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姑娘,面对外族侵略,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走向战场,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战争结束后返回故里,不羡高官厚禄,不愿安享富贵,只想回家与爹娘兄弟姐妹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但作为文学名篇,《木兰诗》除了文学美感,精神激励之外,似乎还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历史的信息,战争的密码,以及王朝的兴衰,时代的更迭。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花木兰名字探究解析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目前,最早记载花木兰的碑文在河北完县木兰庙,文载:“神姓魏,字木兰”,《江南通志》说:“木兰姓“魏”氏,名“花孤”,在《归德府志》《完县志》《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中也有花木兰“魏“姓之说。足可以看出花木兰本不姓“花”,在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吹曲》中并没有提到花木兰姓“花”,直到明代,学者徐渭在《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才第一次出现“妾身姓花名木兰”的说法,徐渭还给花木兰的全家安排了姓名,那位给自己女儿“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人,也就是花木兰的父亲为姓“花”名“孤”,字桑之,她母亲娘家姓袁,姑且称她为“花袁氏”,木兰的姐姐也有了姓名,叫“花木莲”,那位在木兰凯旋归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叫“花雄”,从此以后,人们都认为花木兰姓“花”。清末学者董康在《曲海总目提要》中也考证得出:花木兰的故事虽载于《乐府诗集》,但本不知原委,流传所称姓花及嫁王郎之事系传言,可见木兰本和花姓无关,那么,花木兰到底是谁,又姓什么?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让我们回到《木兰诗》开篇一探究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四句交代出木兰在家庭中的主要工作就是织布,那么,除了纺线、织布外,木兰家中是否还有其他的副业?一定有,那就是等待“磨刀霍霍向猪羊”的猪和羊,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花木兰家中竟然没有游牧民族广泛养殖的马和牛,以及骆驼。在木兰出征之前,父亲需要给他“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木兰家中不但没有马匹,而且关于战马所需要的配套设备也没有,都需要一一采购,足以见证在木兰所生活的城郭,养马和生产与战马相匹配的附属品已经分离出普通家庭,依靠单独生产,基于这一点,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木兰是一名汉地女子,出生于农家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接下来再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以看出木兰所在的区域不属于汉地,“可汗”一词出自阿尔泰语系,是公元三世纪后北亚民族对其政治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鲜卑族对部落首领和酋长的称呼,汉语译作“可寒”,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论统一漠北,这个尊称成为了最高政权首领独称。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反映的应该是游牧民族所控制地域发生的事情,更应当确定花木兰是生活在北朝时代某个政权,这个政权最大可能就是北魏。在《大清一统志》中有:“木兰,魏氏女”的记载。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北魏鲜卑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在那个崇军尚武的年代,以国号为姓,成为一种时尚。花木兰有可能是鲜卑族,也有可能是鲜卑化的汉族,或其他生活在北魏统辖范围的少数民族。至于花木兰称谓,可能是由于“花孤”与“木兰”合称之意。久而久之,“花木兰”这个智慧勇敢,可歌可泣的的奇女子就留在了世人的印象中。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花木兰是山西雁北人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到目前为止,有关花木兰的籍贯说法不一,有河北魏郡说,山东任城说,河南商丘说,安徽亳州说,湖北黄陂说等多种。各有证据,争执不下。北魏史学家曹杰先生在《花木兰究竟是哪里人》中说木兰是山西雁北(大同)人,笔者认为符合实际,让我们从《木兰诗》中找出端倪。“木兰当户织”可以断定木兰已经不属于游牧部落,而是一位农家姑娘,每天都需要纺纱织布。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平城(山西大同)作为鲜卑族的首都,花木兰一家此时已经放弃游牧生活,定居于城市周围的某个乡村,专于农耕,纺线织布、养猪养羊,农业与副业结合,为北魏王朝效力。“可汗大点兵”,“可汗”又称大汗、合罕、汗王,简称汗,类似于汉字的国王,是北亚民族政治首领的称谓。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蒙古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以至于后来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国和东欧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等突厥化穆斯林国家君主均称“可汗”。直到民国初年,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还被袁世凯封为“呼图克图汗”,俄国十月革命后,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被苏维埃政府废除,作为君主的“可汗”称号自此消失。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柔然是活动在阴山以北的一个民族,在此前一直是北魏严防来犯之敌。因此北魏在都城平城之北,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设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镇驻兵防守,全部实行“兵户制”应对柔然来犯。“兵户制”,也叫“军户制”,是北魏时期很特殊的一项制度,即以边地百姓以户为单位世代为兵,平时耕种练武,遇有外侵就上前抗击敌人。汉朝末年,曹操主政北方之后,为了稳固边疆,曾大规模地实行屯垦戍边政策,鲜卑人南下之后,曾效仿这一制度,于是“屯田制”被北魏王朝延续下来,在北魏政权控制的区域,民众服勤农桑,以供军国,上马为军,下马为民,练兵备战,不忘打仗。父亲年老退役之后,儿子世袭军功、继承军籍,并将军功、履历记录于“军帖”,花木兰一家世代从军,是驻守在这一带的军户。因此花木兰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她替父从军,抗击柔然,是完成她家的兵役,更是实现保家卫国的宏远志向。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花木兰从军历史背景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木兰诗》为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大概可以确定了木兰的生活年代,说明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南北朝以长江为界,南为刘宋王朝称“南朝”,北为北魏王朝称“北朝”,故总称“南北朝”。在南北朝时期,北魏作为北方大一统的国家,一直看不起茹毛饮血的柔然,鲜卑人轻视柔然,认为其野蛮无知,状类如虫,称之为“蠕蠕”,意思就是缓慢爬行的虫子,不堪一击。当然,这种蔑视也激起了柔然人的愤怒,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种深仇大恨潜藏于每个柔然人心中。之后柔然人不断壮大,逐渐迁徙到阴山北部一带,到社论可汗时期,趁着北魏王朝南下建国的空隙,攻破敕勒诸部,侵犯鄂尔浑河和土拉和一带水草风美之地,接着又击败了位于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残部,并接纳其部众,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西至焉耆,东则朝鲜,北达漠北,南临大碛”的广大范围,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资治通鉴》载:“北魏在南方诸部率皆服从,独柔然不事魏”,足以见证,双方矛盾之深,柔然人“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抄寇,骑兵风驰鸟赴,倏来忽往”,并经常联合后秦、北凉、北燕等政权,夹击北魏,先后有二十多次大规模之袭扰,这种情况让已经汉化、定都平城,后迁都洛阳,早已适应农耕,纺线织布、“理云鬓”、“帖黄花”, 养尊处优,过惯舒适日子的北魏鲜卑贵族十分难堪,每当战争来临,只是被动抵抗。因而,平定柔然,统一北方,成为北魏壮志未酬的事业。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机会终于来了,北魏历史上一位英武霸气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一代英主——拓跋焘。他继位时只有15岁,小小年纪,登上历史舞台的巅峰,自然让柔然人瞧不起。于是6万柔然大军攻入云中,烧杀掠抢,攻城拔地,盛乐宫失陷,兵锋直逼平城。柔然人觉得小皇帝没有多大出息,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一回也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完事。万万没想到,拓跋焘13岁就“亲率六军出镇塞上”,14岁时又在父亲生病期间“总摄百揆,群臣赞叹”,即位后“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如此雄才伟略,霸气十足的一代豪杰,岂容柔然横行霸道,拓跋焘御驾亲征,率军北伐,打的柔然仓皇北逃。

文辞优美的《木兰诗》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上)

接下来,他的攻势更加猛烈,一次次对外用兵,一回回南征北战,公元429年,在拓跋焘登基5年之后,又亲率大军“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蠕蠕震怖,焚烧庐舍,绝迹西走”,自此后,柔然一蹶不振,柔然可汗惊忧过度,“发疾而死”,所属部落倒戈。在此后的十年间,拓跋焘灭北燕,讨北凉,统一了广袤的北方地区,北魏领土空前扩张,“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甚而至于地处南国富庶之地的南朝也刮目相看,被誉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花木兰正是生长于北魏拓跋焘时代,她顺应时代,紧跟潮流,替父从军,建功立业,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传说。

(未完待续 请看下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木兰   阴山   花木兰   鞍鞯   辔头   文辞   王朝   可汗   北朝   鲜卑   北魏   南北朝   鲜为人知   首领   民歌   美文   政权   优美   真相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