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人太贪欲,不知满足,欲壑难填,就会做出作奸犯科的事,走上不归路。

老子就说:“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最大的罪过没有比贪婪的欲望更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想要得到更大的了。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老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永远感到满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知足常足,更加具体地要求人们在面对利益时持有的一种状态。

老子认为,“知足者富”。懂得知足的人,永远都是富有的。这种富有不是指物质财富有所增加,财富还是与原有的一样多,而是人们对现有的财富有一种满足感,并没有因为自己比别人的少就痛苦万分。

对生活满足的人,吃饭穿衣量家当,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安排生活,。即使他吃粗茶淡饭,穿着普通的衣服,住着不大的房子,能够维持生活,让生活过得精精当当的,就感觉快乐,可以算是一个富足的人了。

满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新的需要,永远没有穷尽。得到了10万,又想要有100万,还想怎样搞到1000万,陷入不知足的深渊。《红楼梦》智通寺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身后已经有多余的财富了,已经衣食无忧,甚至可以遗之子孙,但依然不知满足,还不想罢手,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想到回头,对贪得无厌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不知足,即使富有四海,但还想要更多。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篇故事:有一个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收成很少。有一位天使看到他很辛苦而不能养家糊口,就特别可怜他,就对他说,只要他能不断地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都归他所有。

农夫一听,就很兴奋,于是他不停地向前奔跑,跑很累了,他想歇一歇,可是一想到要有更多的土地,再奋力向前跑。最后,因他体力不支,摔倒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

的确,人活在世上就必须努力去奋斗,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拼命向前奔跑,但是不可贪得无厌,必须清楚地知道所得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如果不知足,贪欲无厌,就会不知止,结果便会万劫不复。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读一些因贪婪而落马的官员《忏悔录》,发现“生活奢靡,一味追求金钱及物质享受”是这些人堕落的共同特点,而“做个普通人,过简单生活”又是他们在身陷囹圄后的一致心愿。一位受贿而判刑的犯人忏悔说,幸福的生活真的不需要太多的钱。所以,不要欲望过高,不要追求不现实的东西,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追求过高,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于名利财物过分地贪爱,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金钱的耗费,精力的耗费,必定会使自己的生命大大地耗费;对于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藏储存过,一旦损失,必定也是惨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一名官员的妻子特别喜欢美玉和翡翠,一只玉镯1500万,是不是“甚爱必多费”?她收藏的手镯能串成一大串,是不是多藏?当然这些手镯都是有求于官员的人送的,当这名东窗事发时,所有的财产全部没收,是不是“多藏必厚亡”?

老子又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意思是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

上面那名官员,利用职务上便利收受财物上亿元,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上缴国库。为了满足欲望,非正当渠道来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最终也是守不住的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身外之物,人是“生不带来”的,从而由“无”向外索取变为占有,由占有“少”而变为占有“多”,然而“死不带去”,终于化为乌有。

在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个家庭很富有,不超过三代就败了。《红楼梦》中的贾家,在贾母的丈夫的父辈那一代是打天下挣下一份的基业,贾母这一代开始享受,还守得很好;到了也许到贾政这一代,有了守,有的毁;到贾宝玉这一代,基本上是败家子,把贾家败掉了。

因此,老子警告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里拿着一容器,里面已经盛满了,再往里面装东西是装不进去的,最终是多出的部分就会溢出去。当装不进去时,就要停下来,就是说不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懂得适可而止,不会有危险,可以长长久久。知足是内心的节制,一个人从内心知足,在行为上就会不贪婪;知止是行为上的节制,做到不贪婪。

懂得知足的人,凡事容易满足,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做事知道分寸,便不会招到灾祸。

而不知足的人,想要得更多,有求于人,就会巴结讨好别人,处降人格。不知足就会攀比,对比自己好的心生羡慕,欲而不得就嫉妒,进而产生恨。怨恨自己命运差,怨恨他人运气好,心生愤恨,仇官、仇富甚至仇恨社会,报复社会,报复他人,当然不长久了。

《道德经》|知足懂得知止,方能长久

知足既是一种对物质的现状的认可,也是一种心态,同一件事,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比如单位发福利,其中一部分人总是不满意,永远感觉自己无法满足;而另一部分人却觉得发什么都意外之得,都没有意见,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满足之中,处于“常足”的状态。

知足常足是一种中和状态,把握不好,也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另一个极端是为达到常足而变相地走向了不知足,永不满足。

所以,要同时具备知足和不知足的思想,既要知足,清楚地认识自己,把得到的与没得到之前的生活状态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满足感;又要不知足,不断进取。这样,会使人产生持久的满足感。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道德经   知足   红楼梦   贪得无厌   贪欲   适可而止   满足感   财物   美文   贪婪   老子   官员   长久   物质   欲望   状态   东西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