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修养|道德是做人的底色

在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了他一个《诗经》中的问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倩,脸颊露出酒窝儿,形容笑得很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顾盼生辉;素,是没有染色的绢,没有发明纸之前,古人都是在白绢上作画,就像现代的人在白纸上作画一样,这里指绘画的白色质地;绚,文采,彩色,指绚丽的图画。

论语与修养|道德是做人的底色

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形容硕人笑起来特别好看,黑白分明的眼睛很漂亮,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

孔子并没有全面回答子夏的问题,而针对第三句诗回答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质地,然后绘画。素是质,本质;绚是文,包装。也就是说,要有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再加上丰富的文采。

素是一切的底色。凡事先求纯净的根本,有了此根本,方有其后的绚丽。

论语与修养|道德是做人的底色

一张白纸,在上面作画,纯净的白色才能衬托出画的绚丽多彩。如果底色污其八糟,就会影响画作的效果,再高明的画家在上面也很难画得美。

中国画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留白,就是通过空白表现绘画丰富的内涵。如果画得满满当当的,这样的画看了也会让人有一种添堵的感觉。

一场大雪过后,即使枯花败叶,也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美丽得惊艳。

一个人,即使五官长得不是很漂亮,如果皮肤白皙,让人觉得“一白遮百丑”。

论语与修养|道德是做人的底色

质朴是人的底色。人生也是先要有一个很自然、朴素的本质,然后再用学养、文采来丰富自己,这才是有底蕴的。如果只有外在的华丽包装,没有任何质朴的底蕴,就是华而不实。

一个婴孩,天真,单纯,而可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增长,多了一分算计,少了一分纯真。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人变了,变化的不只是年龄增长了,还有人心变了,变得不再单纯,少了青春年少的纯真。

有道德是做人的底色。道德操守是人本来就应该做到的,就是“素”,是人就有的本色。

论语与修养|道德是做人的底色

人要先培养出纯正的人格、道德,然后再谈做事。一个人为人质朴,虽然很天真单纯,因心灵纯净,人们更喜欢与他打交道。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害人之心,与他打交道,不用存防备之心,不用劳神费心地去算计,一切因单纯而变得轻松。

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人做事实实在在,恰到好处,不矫揉造作,让人觉得舒服。如果一个人没有德的人,话说得再好听,事做得再圆满,也会让人觉得他假模假样。

子夏听了孔子的解释,受到启示,就问:“礼后乎?”意思是世间的很多典礼法规范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呢?

礼”是人制定出来的,本质上也是一种衬托,是为了使人性的美质能充分展现。“礼”是形式,就像绚丽的画,做起来让别人看起来“好看”。

论语与修养|道德是做人的底色

形式永远是形式,不能替代内容。那在这个礼之前是什么东西呢?仁德就是素,就是做人的底色。

一个人是否懂得礼,还不完全取决于他怎么去做,而要看他为什么而做,行为的背后是德在起作用。如果不讲道德,做得再华丽,也是华而不实,就像三桓超规格演奏天子的乐舞,看起来高大上,其实质是违背礼制,不遵守礼仪规范,也是不应该的。

做人不能只注重形式,而无内涵,有道德才是做人的底色。一个无道德的人,做人做事再花里胡哨,也只是徒有其表,而无实际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八佾篇》: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迷人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所以说,礼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发展出来的吗?”孔子说:“商啊,你这句话真是启发了我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底色   仁德   论语   孔子   道德   黑白分明   华而不实   诗经   文采   质朴   底蕴   质地   美文   修养   绚丽   纯净   白色   形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