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写下这个题目,曾经反复反复在心中想到过这个话题。史载孔子之前,学在官府,读书识字那是王公贵族这些上流社会的人独享的特权。一般的老百姓,那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利的。孔子开设私学,广收门徒,才扩大了读书人的范围,孔子之后,即使是三家村这样的偏僻地方,也要请塾师到家对孩童进行启蒙,希望孩子读书识字,读书明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尊师重教的,古时候人家神龛正中间上供的神位之上敬书“天地君亲师之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赦然位列其中,突出地彰显了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尊重,达到了顶礼膜拜无以复加的地步。普通的中国人送孩子读书,最质朴的愿望是孩子不当睁眼瞎,可以读书识字,记账算账之类的实用价值。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可以进学考取秀才、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在私可以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在公可以上为君父分忧、下为黎民作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作了官的读书人最敞亮最令人敬佩的口号。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造福万民是中国传统士人之所以刻苦攻读、念兹在兹的最原始的动机之所在。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个人都至少有九年以上的受教育经历,都可以轻松愉快地读书,特别是数字化阅读。那么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呢?

时至今日,托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进步的福,获取知识与信息极为方便,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呢?因为只有手执一卷,品茗清茶,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书中的故事神会,实在是一种人生享受啊。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让我们神清气爽,而不是那么油腻、那么庸俗、那么泥浊。读书可以让我们既可以在书上写下心得体会,不是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吗?我们在翻阅书卷时,淡淡的油墨清香送知识入我们的眼里,让我们潜思细想,每有会意则援笔记在页眉页脚,当看到重点时,则在之下方划杠划圈,以后想起来又读这本书时,看到自己的圈点那是格外亲切,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温故而知新,不定又生出一些新的思想观念,真是刷手机,读电子书,看网络信息所不可比拟的呀!我们现在的电子阅读,虽然方便了,但多数是碎片化阅读,看的资讯多,细读精读的东西少,久而久之会让我们处于一种肤浅的状态,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体会不到手不释卷的惬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显亲扬名   塾师   念兹在兹   睁眼瞎   手不释卷   孔子   神位   温故而知新   尊师重教   神龛   读书人   老师   孩子   知识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