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躺平”现象

01

“躺平”现象在网络上非常受关注,并与我在“禅疗四部曲”之《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有类似之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本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安逸、舒适和幸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我们的经济建立在持续发展和扩张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开采使用可以获取的各种资源;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个人财产和可供消费的商品,以及无数可供炫耀的技术成果。但是,我们仍然未能达到那种永久快乐的状态,而且很可能今后也无法享受到这种幸福和快乐。即使我们在某一天体验到了快乐和幸福,但就在第二天,我们又会认识到,我们一点都没有减少绝望和自我挫败的倾向。

对于心理医生来说,看到这些现象马上会联想到抑郁症病因理论中的“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此后,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与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现在抑郁症之所以高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说,部分主动选择“躺平”者可能是出于“习得性无助”,是为了避免自己出现更严重的抑郁症现象(甚至自杀行为)。如此,主动的“躺平”现象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和自救行为。

还有,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格拥有四个基本要素:意志、勇气、自由与爱。如果一个人有欲望没有意志,这个人就被欲望所吞没,成为欲望的奴隶,失去本真的“自我”;如果一个人有意志没有欲望,这个人就是清教徒,苦行僧,生命没有展开;真正健康的个体应该是有欲望,同时在意志的建设性引导下获得它。如此,被动的“躺平”者的意志出问题了,他的人格显得不够健全了。

02

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生存是“荒诞”的并非是对生活的贬斥,而是对生活的客观描述,它是谁也无法超越的“生存”处境。的确,当人们发现自己一直追随的存在是虚无的时候,就像突然变成了失去母亲的孩子、失去家园的浪子,陷入极度的孤独和失败感中,也像演员失去了可以充分肯定和表现自己的舞台,从而使表演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样。但是,人的存在又不得不朝向虚无,恰如只要是演员就必然要面对表演一样,不管怎样,每天都会过去,人们无法改变向前走的法则因为“在这迫使我们每天都一步步向死亡靠近的奔跑中,身体相对思考而言总是保持着不可挽回的提前量。”即不想死亡的想法与身体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的事实让人产生了荒谬感。

为了应对人生的“荒诞”,尼采曾经在《权力意志》中写道:“虚无主义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这就是说,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仅仅简单地视其为由生到死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只能被称为“苟活”或者“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换句话说,为了不让生存陷入如此的“虚无”,必须给生存赋予意义。加缪是这样说的:“没有,人生是荒诞的,本来就没有意义。”但是,“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

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强调“自由与责任”,他认为人存在的真谛是自由,“自由一旦在人的灵魂中爆发,诸神便奈何不得他”。的确,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具有怎样的规定性,完全要由人自己来规定。萨特还提出:“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事实上,不选择就是选择不选择的一种选择。”这是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都有选择权,所以,萨特反对一个人行事时寻找任何客观条件作为借口,客观条件固然是有,但是否接受条件的影响则是由人自己说了算,所以,人理应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负责,而不能推卸,这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除此之外,人还是要对他人、对全人类负责:“假如我对于一种不仅涉及自己,而且涉及全人类的选择,必须担负起责任,那么,即使没有先天的价值来决定我们的选择,那也不能任意妄为。”这就是说,自由是责任的必要前提,责任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两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悖论现象。

03

我曾经在《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生命是一场冒险的旅行,无论是专注于出人头地、拼命地积累物质财富、忙于消费和娱乐,或者是忙于养生保健,我们都逃避不了死亡、无意义、孤独、自由和限制等基本的生命主题。如果我们想要“疗愈生命”,就必须深入人的“存在性”困境。

在上述诸多存在主义哲学理念的指引下,我的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治疗方向主要包括下面三条原则:

1、具有识别并利用刺激和反应之间差距的能力;

2、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并心甘情愿地为选择负责;

3、赋予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以意义。

可以这么说,我的著作“禅疗四部曲”也基本上围绕着这三条原则展开并细化和具体化。

总之,不管是出于主动的选择,还是出于被动的无奈,“躺平”现象是应对“存在性”困境的方法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提示: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体,我们都需要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治疗学的救赎。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躺平”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存在主义   萨特   加缪   现象   心理治疗   荒诞   虚无   视角   意志   无助   主动   欲望   意义   生命   自由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