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关于深蹲的文章,在评论区有很多人晒出了自己“蹲多少算很强”的成绩。而当我说到自己深蹲1RM达到220kg后,却被人嘲笑了,说负重深蹲也就蹲一下,也叫强?

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说出这句话的可能根本不知道1RM到底是什么?其实,它是评估肌力强弱,以及自己或者教练给自己安排课表编排时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一个教练不给你测1RM就给你安排训练计划表,那么很可能不适合你,或者教练主观臆断了。

下面就1RM的相关问题展开详解:

  1. 1RM是啥?
  2. 了解1RM可带来的好处
  3. 哪些人需要知道自己的1RM
  4. 如何测1RM
  5. 1RM的计算

1RM是啥?

1RM指的是任何训练项目完成一下的最大重量,是会让人觉得无法再往上加重且无余力的重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个动作都需要特别测或是计算1RM,有些动作测1RM的效益不大。

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知道自己的1RM可以带来的好处

知道自己1RM有很多好处,可以以此为依据,搭配训练目标来排课表:

1. 更完美的课表安排

首先是可以知道课表编排的方向,了解周期化训练如何安排,那么所谓的周期化训练,可以依据时间的维度分为以下三种:

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依据上述的周期区间,会以RPE(Received Perception of Exertion,运动自觉强度)、RIR(Reps in Reverse,完成一组后还能用正确姿势做几下)、VBT(velocity based training,速度依循训练)等作为制定训练强度的方式,而1RM可以让周期化训练趋于完美,这也是许多教练帮学生排课表所采用的方法。

2. 让教练更能掌握训练情况

例如,如果客人并不知道自己目前的1RM,然后最近的课表让他觉得吃不消,就表示课表的强度过高而需要调降,也可能需要再测他的1RM来做调整的依据。

有哪些人需要知道自己的1RM

尽管1RM是制定课表的一项重要依据,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1RM,那么有哪些人需要呢?

初学者

其实大部分的新手无须知道自己的1RM,因为新手更需要的是熟悉动作与发力技巧,然后才是1RM。但知道1RM会更安全。

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训练中手

若您是健身中手,那恭喜您,知道自己的1RM真的帮助很大,依据个人的训练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健身老手及运动员

就连中手知道自己的1RM,对自己的帮助很大,那老手及运动员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如若以比赛为目标,真正测1RM比用计算器来测1RM还更加适合(编按: 个人认为健力比赛选手较为适合)。

但风险是因为老手能举的重量太大了,以至于1RM的实际量测有时会不如计算器,这样的情况下,训练强度会打折扣。

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例如:A选手实际量测深蹲的1RM为250公斤,但计算器的数值为270公斤,如果以85% 5*5的课表来看,总训练量就相差425。

如何测1RM

依据以下几种因素可作为选择测量1RM的方法:

如果是新手的话,建议还是用计算器比实际量测来得适合,因为此时尚须养成动作的基础,加上经验有限,还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极限在哪里。

1. 测量日

首先是找出一天来测1RM,并安排当天要测的动作,实际测试1RM有以下几种好处及坏处:

好处:

1. 确切知道自己的1RM是多少;

2. 比起计算器得出的预估值来的精确,而且变动较小,课表的安排会更精确;

3. 有实际承受1RM重量的经验;

缺点:

1. 庞大的心理与生理压力;

2. 需要特定的器械测量还有补手才行,如杠铃及蹲举架;

量测的小技巧:

1. 测得前一天排休

2. 需要补手

3. 别小看心理准备及意象训练的重要性

4. 把测量1RM的感觉当作比赛来看待

5. 根据动作的困难度来排动作的顺序

6. 如果是分天数,但连续几天测全部动作时,任两次测试日之间都需要排序

7. 每组之间都要排组间休息

2. 计算器

对于初阶与中阶训练者来说,用计算器来换算1RM较为保险,尽管为了更精准计算出1RM,一样需要实际测试,但只需要做2~4RM,再经换算即可。

我深蹲1RM后被人嘲笑:就能蹲一下?我:你根本不知道1RM是什么

使用计算器的好处:

最常见的计算公式:

Brzychi公式:负重除以(1.0278-(0.0278*该组的次数)

Baechle公式:负重*(1+(0.033*该组的次数)

使用计算器的技巧:

后记:测1RM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包括制定肌肥大课表或力量课表等。有明确的训练强度,不会因为不知道自己的1RM,让课表的强度有不稳定的情况。只是不建议新手一开始就测1RM,包括动作的掌握及身体能负荷的极限等,都需要训练经验的累积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课表   老手   计算器   强度   测量   周期   重量   教练   好处   次数   极限   适合   动作   目标   新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