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232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232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232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

四、合病、合证

1、麻黄汤证 太阳厥阴合证 表实表寒合证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玉函》、成本上并有“面”字。

赵刻本,脉但浮以下为别条,今从《玉函》、成本合之。

《金鉴》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宇,始与文义相属,则可与小柴胡汤。若俱是浮字,则上之浮既宜用小柴胡汤,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黄汤耶?

案:柯氏径改为弦浮。

刘栋云:此条,后人之所记也。因太阳中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之条(三十八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本之37条),又论柴胡汤、麻黄汤之別也。

渊雷案:

脉弦属少阳,浮属太阳,大属阳明。脉既浮大,必然发热,发热不得汗,为太阳证;短气,腹满,鼻干,嗜卧,身目黄,小便难,潮热,皆阳明证;胁下及心痛,为少阳证;耳前后肿,为阳明、少阳共有之证。今乃不曰二阳合病,而曰阳明中风,可知合病与阳明中风之名,皆不可理解。

耳前后肿,即并发流行性腮腺炎,《内经》所谓发颐,世俗所谓痄腮也。其肿在耳前耳下,余势及于耳后,耳轮或为之撑起。旧说以为阳明之脉出大迎(鼻旁穴名),循颊车,上耳前。少阳之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前后肿为阳明、少阳证云。

脉但浮无余证,谓无短气、腹满以下诸证,盖言阳明中风之轻者。若不尿以下,言阳明中风之重者,非病过十日以后事,乃并举轻重三等耳。

钱氏云:久按之气不通者,言不按已自短气,若久按之,则气愈不通,盖言其邪气充斥也;嗜卧,阳明里邪也;小便难者,邪热闭塞,三焦气化不行也;若小便利,则不能发黄矣。

柯氏云:本条不言发热,看中风二字,便藏表热在内。外不解,即指表热而言,即暗伏内已解句。病过十日,是内已解之互文也,当在外不解句上。刺之,是剌足阳明,随其实而泻之。少差句,言内病俱减,但外证未解耳,非刺耳前后其肿小差之谓也。若不尿腹满加哕,是接耳前后肿来,此是内不解,故小便难者竟不尿,腹部满者竞不减,时时哕者更加哕矣,非刺后所致,亦非用柴胡、麻黄后变证也。

渊雷案:

柯氏以小柴胡汤但治外不解,则解内之功,当在于刺,内为阳明,故云刺足阳明,然未知所据,姑备一说。

吉益猷云:小柴胡加石膏汤,治耳前耳后肿者。

《方伎杂志》云:鹿岛源藏之家人,年五十余,患大疫,恶热谵语,腹满便闭,渴而舌黑,脉沉实。余用大承气汤,下利日七八行,热渐解,十余日而精神复常。一日,又发大热,谵言妄语如前,无端耳前发肿,所谓发颐是也,隆起约一寸,根脚及二寸余,于是用小柴胡加石膏汤。三四日,见赤色,因贴破敌膏,二三日后溃破,流脓其夥,疮口深及四五分,于是以干绵丝蘸破敌膏,押入疮口,昼夜易三次,耳中破溃,脓汁淋漓,热随脓出,食亦渐进,精神渐复,三十余日而痊愈。伤寒发颐,为稀有之症,余所疗治,仅数人耳,然皆全治,此其一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伤寒论   麻黄   根脚   承气汤   谵语   痄腮   疮口   耳轮   刻本   柴胡   石膏   不解   心痛   成本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