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白虎汤证之第176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白虎汤证之第176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白虎汤证之第176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1、纲领证

2、白虎汤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玉函》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者恐非。注云:旧云以下出叔和。

案:

《玉函》之主疗文,本是,特表里二字互讹,故以为白通汤证耳。《千金翼》仍作白虎汤,成本、《全书》无“以”字。

程氏云:读厥阴篇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三百五十三条)则知此处表里二字为错简,里有热,表有寒,亦是热结在里,郁住表气于外,但较之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者,少倏忽零星之状。

山田氏云:林亿(案:即方后原注)、程应旄二说,考征明备,引援详确,宜拳拳服膺。表有寒,以时时恶风(百七十五条),背微寒(百七十六条),及厥冷(三百五十三条)等证言,里有热,以脉滑大(本条及人参白虎诸条),谵语、腹满(二百二十七条),发热、汗出(二十七条及金匮中热),身重(二百二十七条)而喘(无明文),咽燥(百七十五至百七十七条)口苦(无明文)等证言,盖举因略证者也。

渊雷案:

此条主疗文,当从《玉函》,而互易表里二字。浮滑是白虎本脉,表寒里热,即所谓热厥,亦即所谓真热假寒。其人肤冷,而脉滑、口渴,欲得冷饮者,是也。厥阴篇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正是此证。但热厥者,脉当沉伏而滑,此云浮,为可疑耳。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煮法疑有阙文,《外台》第一卷引《千金翼》云: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热,去米纳药,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又,原注谓《千金翼》作白通汤,疑《千金翼》乃《玉函经》之误。

《和剂局方》云:白虎汤,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集验良方》云:白虎汤,治中暑,口渴欲饮水,身热、头晕、昏晕等证。

《医学入门》云:白虎汤,治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及小儿庖疮、瘾疹、伏热等证。

《痘证宝筏》云:痘已发未发,或胃火偏盛,面红,齿燥,口臭,唇干,烦渴,龉齿,咬牙,夹斑、夹疹,均宜白虎汤,或独用,或兼用。

《方极》云:白虎汤,治大渴引饮,烦躁者。

《方机》云:白虎汤,治手足厥冷或恶寒,而自汗出、谵语者;手足厥冷,胸腹热剧者;大烦渴,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无大热,心烦,背微恶寒者;暑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胸腹热剧,或渴,如狂者,本方内加黄连六分。

雉间焕云:诊腹以决白虎证者,不可不知。按腹稍久稍用力而指头热者,是里热也。

方舆輗云:白虎汤,治赤斑、口渴、烦躁。

又云:白虎汤,主痘纯红,脸赤、眼赤,口气热,唇口肿痛,烦躁闷乱,循衣摸床,小便赤,大便秘,身如火,发斑、谵语、实热等证,并治口气臭。

《类聚方广义》云:伤寒,脉滑而厥者,及无大热,心烦,背微恶寒等证,世医不用白虎,遂至令病者不起,可胜叹哉,呜呼!仲景谆谆垂跻寿之法,后人从不能奉行,反聘私见,妄造方剂,流弊至今,洵堪慨叹。

又云:治麻疹、大热、谵语,烦渴引饮,唇舌燥裂,脉洪大者。

又云:治齿牙疼痛,口舌干渴者。

又云:治眼目热痛如灼,赤脉怒张,或头脑眉棱骨痛,烦渴者,倶加黄连为良,兼用应钟散,时以紫圆攻之。

又云:治狂症眼中如火,大声妄语,放歌高笑,登屋踰垣,狂走不已,大渴引饮,昼夜不眠者,亦加黄连。隔三日五日,用紫圆自一钱至一钱五分,取峻泻数行,又日用灌水法,必效。若难用下药者,唯用灌水法可也。

《方函口诀》云:此方治邪热散漫于肌肉之间,发大热、大渴,脉洪大或滑数者,是故白虎与承气为表里之剂,同属阳明之位,表里俱热,与三阳合病,皆用此方,皆胃不实而近于表者也。

柯氏云:“虽内外大热而未实,终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

《医学纲目》云:孙兆治一人,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孙诊六脉,小弱而急,问其所服药,取视,皆阴病药也。孙曰:“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汤。十余帖,病少苏,再服,痊愈。或问治法,孙曰:“病人伤暑也,始则阳微厥而脉小无力,医谓阴病,遂误药,其病厥,用五苓散利小便则腹减,白虎解利邪热则病愈。凡阴病,胫冷则臂亦冷,汝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阳微厥也。”

渊雷案:

孙所治,即后世所谓湿温病也,五苓白虎合剂,亦与苍术白虎同意。其云阳微厥者,盖本于本论百五十五条阳微结之文。其实,弦细芤迟为暑病本脉,虽白虎证,脉亦不长洪而虚微(参看《金匮要略今释》暍病篇),非所谓阳微厥也。《活人书》云:“问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此名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案:谓脾家湿,非本论所谓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术汤。”观此,知孙兆所治,即所谓湿温矣。

《成绩录》云:一人患疫二十余日,谵语不识人,舌再上黑苔,遗尿,不大便,午后烦热闷乱,绝食数日,两脚痿弱,足微肿。先生诊之,与以白虎汤,兼用黄连解毒散,不日而痊愈。以有遗尿微肿,故不与承气汤也。

渊雷案:

遗尿微肿不用承气汤者,阳明篇二百二十七条云:“三阳合病云云,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麻疹一哈》云:豚儿年二旬,发热三四日,疹子咸发,稠密干燥,紫黑色,舌焦唇裂,烦渴引饮,烦闷不能眠,谵语如见鬼状,不省人事。按其腹状,热如灼手,胁腹微满,大便难,小溲不利,因作白虎汤服之,尽十帖,诸证渐安,疹子收。身热犹未退,胸腹满闷,大便不通者五六日,两目黯然,昼不见物,更作大柴胡汤服之,又兼与芎黄散,时以紫圆攻之,每服下利数行,无虑五十日所,乃全复故。

渊雷案:

此条疑当列于人参白虎诸条之前后。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承气汤   浮滑   谵语   如火   洪大   苍术   知母   伤寒论   胸腹   表里   伤寒   黄连   口渴   手足   千金   饮水   白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